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开端----从东汉到五代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开端----从东汉到五代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开端----从东汉到五代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始于东汉(公元25----220年)。彼时的瓷器“自身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同俗粗用”,并不远销。东晋(公元317----420年)时

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始于东汉(公元25----220年)。彼时的瓷器“自身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同俗粗用”,并不远销。

东晋(公元317----420年)时,时名新平镇的景德镇地区,有一名叫赵慨的巧手工匠,对本地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推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故而被尊称为“制瓷师主”而后为历朝所奉祀。

景德镇历史名人_景德镇的历史名人_景德镇历史人物

景德镇历史名人_景德镇历史人物_景德镇的历史名人

景德镇历史名人_景德镇的历史名人_景德镇历史人物

南朝陈代(公元557----589年)以来,本地人多以陶瓷为业,由此,景德镇陶瓷开始名闻天下。公元583年,南陈后主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诏令景德镇的窑户烧造出了雕镂精致的陶瓷石柱。这一时期的工艺水平已达到了能大批量制造以莲花纹为主要主题纹饰的纹样装饰瓷,如仰覆莲花尊。

到隋朝(公元581----618年)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隋大业年间,新平镇制成“狮象大犬两座,奉于显仁宫”。

短促的隋王朝倾覆之后,强盛的唐朝(公元618----907年)继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新平由镇改为县,置新平县。因为县址在今天景德镇昌江的南侧,从此便被改称为昌南镇。此时的昌南镇先后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据《浮梁县志》记载:“唐武德中,镇名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之所以称之为“假玉器”,根据史书记载:“陶窑,唐初器也,土堆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陶玉是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珍如玉”;霍仲初所烧制的霍窑,《景德镇陶录》记载:“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体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这些文字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代到唐朝,不仅一直从事着陶瓷生产,而且经过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由制陶阶段进入到了制瓷阶段,到唐代时,瓷器制造已有了相当大的成就,在国内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代饶州刺史元催写的《进瓷器状》里,记录并赞颂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时,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不论是从规模还是影响上,又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窑址分布甚广,达十八处之多。其中尤以延续了六、七百年之久的景德镇湖田古窑址而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制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体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达1150----1200摄氏度,孔隙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器型主要有盘、碗、盏、壶、盒、水盂等,其中又以盘碗为主。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已以她为南方最早烧制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奠定了自己在陶瓷界的地位,并一举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

上一篇: 汉朝著名历史人物篇一:刘邦当年吃狗肉的故事
下一篇: 新中国567时期,景德镇的老艺人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