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韦姓的起源、始祖、名人与字辈

韦姓的起源、始祖、名人与字辈

韦姓的起源、始祖、名人与字辈韦(Wéi )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有多种来源。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帝系谱》《元和姓纂》载: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为妃,子黄帝子孙彭祖孙元哲嫡系。

韦(Wéi )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有多种来源。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帝系谱》《元和姓纂》载: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为妃,子黄帝子孙彭祖孙元哲嫡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出自风姓彭祖之后。

起 源

1,源于包羲伏羲氏后裔姬姓大彭氏,出自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篯铿(彭祖)之后。

《竹书纪年》:“伯靡(彭祖曾孙)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少康复国,封伯靡(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豨韦(今河南省滑县)立国,因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被称为豕韦国。《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竹书纪年》:“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败大彭氏灭其国,武丁五十年灭豕韦氏,子孙四散逃难;其后,豕韦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韦氏。汉丞相韦贤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

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2,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

据岭南韦氏族谱世代记载,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为证。

3,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

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4,出自赐姓而来。《新唐书﹒桓彦范传》:“加赏彦范特进一职,封扶阳郡王,赐姓韦”。《朝野佥载·卷三》: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每征讨将行,有胆力。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良。桃符家有黄牸,宰而献之,因问衮乞姓。衮曰:“止从我姓为韦氏。”符叩头曰:“不敢与郎君同姓。”衮曰:“汝但从之,此有深意。”

5,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

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后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东省费县。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元哲为彭祖玄孙(彭祖生潈,潈生寿,寿生靡,靡生元哲),彭祖为颛顼五世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故属黄帝后裔。韦氏先祖伯寿、伯靡均有史载,将韦氏可考历史推至4000年前,比较古老的姓氏,形成于夏朝少康时代,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时发展为东方大国,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灭国,子孙以国为姓。子孙北上经华北进入东北、蒙古高原,称豕韦、失韦、室韦,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进入荆楚、云贵川、岭南地区。

迁 徙

分布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

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

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

名 人

韦遐,初为韦方国(湋川(今陕西扶风县))国君。周武王伐纣时,韦遐带军从征,灭商有功。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韦为伯国,迁于故国地韦(今河南滑县),称“韦伯国”,国君韦遐,也随之称“韦伯遐”。约于西周末或春秋初,韦国亡,余民迁居彭城(今江苏徐州)”。

韦贤,字长孺,西汉时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韦孟第5代孙。被召而举家迁入长安(今西安未央区)做官。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以经书致仕,征为博士、给事中,进宫授昭帝《诗》,迁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鸿胪。汉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以为人主师,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代蔡义为丞相,封爵扶风侯,享始平(今陕西兴平)食邑700户,赐宅第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从此,韦贤家族成为平陵荣贵门第。为相五岁,多恩,公元前69年以老病辞官,赏百斤黄金。卒谥“节侯”。从韦贤起,汉代始有丞相致仕制度。韦贤有四个儿子,三人为官。汉元帝时,拜韦玄成(贤之小儿子)为丞相,封于京兆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迁此,其长兄韦方山、二兄韦弘两家留居平陵,后世不显贵。杜陵玄成的子孙世代相传,累分立为数十家,成为大宗族,向全国迁徙。死后陪葬于平陵(汉昭帝刘弗之陵)。

韦玄成,字少翁,西汉时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南)人。韦贤第四子,位至丞相。少好学,明于诗、论语。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徙为太子太傅。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御史大夫薛君免,为御史大夫。于丞相乞骸骨免,而为丞相,因封故邑为扶阳侯,而后失之列侯;复自游宦而起,至丞相。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封侯,封于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迁此。父子俱为丞相,世间美之。因此,邹鲁为之谚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谥工候。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见《前汉书》本传)有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韦昭,(《三国志》作韦曜,因避晋帝讳改)字弘嗣,三国吴郡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为当时著名学者。少好学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尝承令作《博弈论》,(见《三国吴志》本传及《文选》)为时所称。孙亮时,为太史令,与华核、薛莹等同撰《吴书》。公元258年,孙琳废孙亮,立孙休为吴国皇帝,改年号永安,昭立五经博士而创设国学,开南京设国家中央学府之始,为古代南京大学之起源;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校定群书,掌管国子学。公元264年孙休亡,孙皓即位,昭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昭屡忤其意,卒下狱杀之。昭会注《孝经》、《论语》及《国语》,著《洞记》、《官职训》、《辩释名》等。陈寿《三国志·吴书》的参考来源就是韦昭的《吴书》。

韦叟,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朝镇军将军。善相术,初给还未做上皇帝的宋武帝刘裕看相,裕问其能否得州官。韦叟当众人面说可为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诉宋武帝说:“君相贵不可言”。刘裕本来就有心造反,听了这话当然心领神会,“若成,当为司马”,后武帝举事成,韦叟果然做了镇军将军。

韦睿,字怀文,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齐末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时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被誉为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

韦元恢,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北朝北魏东海太守韦合宗之子。任职北魏绿州刺史。北魏孝明帝(516-528在位)时值刺史元法僧据州外叛,元恢招聚同志潜规克复,事泄,为法僧所害,时人伤惜之。

韦孝宽,名叔裕,字孝宽,陕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战略家。

韦衮,隋代京兆长安人。隋文帝开皇年间,以屡立战功升任左卫中郎将。

韦桃符,隋代京兆长安人。初为韦衮仆人。桃符除侍候韦衮外,并从其习武,胆大勇敢,又有谋略。韦衮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随,每战都出生入死护韦衮,在敌阵中横冲直闯,无人能敌,人称飞虎将。韦衮视桃符为亲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释去奴隶身份,成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带赐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桃符成家立业后,感恩韦衮,宰杀黄公牛奉献给韦衮,并向故主人求得赐姓。他的儿女由此姓韦。韦桃符后成为杜陵富豪,后代至唐中宗时还出了韦皇后,宰相韦温及诸驸马,显赫无比。

韦总,唐太宗韦贵妃之祖父,官至北周骠骑大将军。

韦园成,北周太傅韦孝宽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之长子,韦贵妃珪之父。官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

韦匡伯,是韦总的次子,韦园成之弟。韦尼子之父,贵妃韦珪的叔父。在隋朝时为尚衣奉御、舒国公。

韦贵妃,名珪,表字泽,京兆杜陵县人。仅次于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她是北周太傅韦孝宽的曾孙女,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的孙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韦圆成的女儿。先嫁隋朝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二人之女就是定襄县主(阿史那忠的夫人)。李珉死后,韦贵妃再嫁李世民,生十王子李慎(纪王),650年,立为纪国太妃,死后陪葬昭陵。

韦挺,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唐高祖平京师,署陇西公府祭酒。贞观朝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阳县男,贬象州刺史。

韦弘机,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浙州刺史。弘机仕贞观时为左千牛胄曹参军,使西突厥,册拜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显庆中,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脩学官,画孔子、七十二子、汉晋名儒象,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有犯,治之,毋奏”。迁司农卿。任司农卿兼将作监,为唐高宗建造了上阳,宿羽,高山等离宫。上阳宫位于洛阳,四面彼临洛水,谷水,皇家禁苑和宫城,其正门正殿皆东向,临洛水作横亘一里长的长廊,并作虹桥跨洛水与西上阳宫相连。宿羽宫和高山宫亦辉煌壮丽,承高临深,有眺望之美。因宫室过于壮丽,被指责为诱导皇帝弃俭从奢,获罪丢官。

韦思安,雍州(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驸马,出身雍州韦氏,即后来的京兆韦氏,官至岚州(今山西岚县)刺史,尚唐太宗第十三女晋安公主,与公主陪葬昭陵。

韦肇,唐代京兆人。韦贯之之父。唐穆宗朝官至吏部侍郎。

韦绶,唐代京兆人。韦肇之子,韦贯之兄。以散骑常侍致仕,德宗朝翰林学士。有《郡治楼望黄山》一首传于世。郡斋北望春光好,平楚无云秋望宽。清气爽时尘外见,碧飞飞处静中看。争高千仞山皆让,并秀三峰色也寒。莫怪寓名同岳号,暂图瞻眺近长安。(参看《石门岩志》)

韦贯之,名纯,唐代京兆人。韦绶之弟,唐宪宗朝宰相。避宪宗讳以字行。武元衡与韦贯之同年举进士。唐德宗贞元初登贤良科,授校书郎。武拜门下侍郎,韦罢长安尉,赴选,元衡以为万年丞。过堂日,元衡谢曰:“某与先辈同年及第,元衡遭逢,滥居此地。使先辈未离尘土,元衡之罪也”。贯之呜咽流涕而退。后数月,除补阙。是年,元衡帅西川。顺宗永贞时累迁尚书右丞,宪宗时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贯之同日宣制(出《续定命录》)。迁中书侍郎,罢为吏部侍郎,穆宗朝为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二,赠右仆射,谥曰贞,后更谥曰文。

韦温,字宏育,唐代京兆人。韦皇后从兄。年十一举两经及第。以书判拔萃补校书郎,累迁尚书右丞,出为陕虢观察使。武宗立,召拜吏部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谥曰孝。

韦皇后,名果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中宗李显后(宣懿皇后),其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是唐朝第一美人。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韦温掌握实权。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庙道观。景龙四年(710年)毒死中宗,立温王重茂为帝,临朝称制。不久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拥其父相王旦复位。被杀于宫中,并被追贬为庶人。

韦凑,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玄宗713-741)十一年任杭州刺史。开元中太原尹。

韦见素,字会微,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韦凑子。第进士,袭父爵,景龙中,授相王府参军。天宝五载(746年),为江西、山南、黔中、岭南道黜陟使,有威望。擢累谏议大夫,迁吏部侍郎。天宝十三载,杨国忠用为宰相。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兼左相,封豳国公。

韦坚,字子金,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为唐代大臣,由秘书丞历任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位渭南县北)、曾任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742年(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擢升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后升兼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又兼御史中丞。后为李林甫所谄,被长期流放岭南(今广东省广州市)遭害。

韦应物,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偃,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传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放牧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千二百余匹。画迹有《双骑图》《牧放人马图》《三马图》《散马图》《沙牛图》《松下高僧图》等2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百马图》卷,李公麟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韦皋,字城武,唐代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韦皋始仕为建陵挽郎。张镒节度凤翔,署营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陇州刺史。置奉义军,拜节度使。帝自梁洋还,召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贞元元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诗三首,以文翰之美,冠于一时。南诏得其手笔,刻石以荣其国。贞元十七年(801年)尝撰并行书金铜普贤菩萨像记。

韦敻,杜陵人。宪宗元和年间任杭州刺史。

韦绶,唐穆宗以绶精粹辩博,有先儒之风,可作秩宗。官至穆宗朝吏部尚书。

韦元礼,万年人。唐武宗会昌年间任杭州刺史。

韦述,京兆人。韦景骏之子,唐朝史学家,位列唐玄宗时期十八学士的第八位。韦述小时就将家二千卷书阅尽,“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中进士时年纪还小,身材还不高。考功郎宋之问说:“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韦述对曰:“性好著书”。宋之问说:“本求异才,果得迁、固”。开元时,诏秘书监马怀素编次图书。怀素乃奏用韦述、元行冲、齐浣、王珣、吴兢等二十六人,同于秘阁详录四部书,五年始成《唐书》一百卷。张说引他任集贤院直学士,累迁尚书工部侍郎。韦述在书府四十年,任史职二十年。补遗续缺,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简记详。萧颖士将他比作谯周、陈寿之流。安史之乱时,流亡至渝州卒。韦述好谱学,撰有《开元谱》二十卷,著有《两京新记》。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唐末五代后蜀诗人。唐末进士,唐初宰相韦见素之后,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后蜀宰相,谥文靖。著《秦妇吟》长诗,有名于世。韦妃,唐肃宗妃。

韦渊,今河南开封人,宋时靖康末任职亲卫大夫,受封平乐郡王。曾被皇上赐给'临安府房缗日二十千。

韦国清,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壮族。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由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排长、连长,瑞金红军学校军事教员,红军干部团营长,红军大学特科团代团长,教导师特科团团长。参加了长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广西省省长,公安军副司令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广西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韦杰,原名韦士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壮族。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8兵团军长兼川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函授系主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韦祖珍,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兵团政治部主任,空军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委员兼广西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补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韦统泰,山东省曹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参谋长、副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字 辈

兆耀高承选,学天显风光,尚品宗仕卫,富贵起韩昌。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城子村韦氏字辈:“贤孝忠良节,福禄寿祯祥,恭宽信敏惠,繁衍世泽长。”

广东中山韦氏字辈:“永乾佑宁嘉延国安靖始。”

湖北仙桃韦氏字辈:“智思守先训敦厚乃本元”。

贵州都匀韦氏字辈:“应永廷恩毓忠良继国邦荣华昌万世庆喜福寿长”。

贵州盖文堂韦氏字辈:应天锦正开代云光秀华先上玉廷文国其堂。

广西壮族韦氏字辈:元银显照加成祖子

土司直系:“景君宴贤万爵玩兴祖正虎起应文继光兆国朝振永承清年述臻忠厚祥庆吉光”;

板选分支:“朝振权文明景庆云祥开恢复波涛涌进造成建国”;

兰木分支:“正(振)大高明立钟灵盛益昌思儒周世德忠厚显文章锦服春宜广精衣夏欲长箕裘辉灿耀裾裙刺豪光”;

乐里分支:“虎起龙飞尤天星国朝仲振永承清世界灵盛益高兴正大光明立更新”;

州洛分支:“道(清)德仁义礼举全忠信英雄盖豪杰”;

长江分支:“兰桂荣宗祖国朝廷绍展尤科名联选仕永世进箕裘翰墨昌文武燕冀庆益谋辅弼年统绪大业继韩侯”;

南丹坡分支:“国朝文仕景道义日钱家福禄如东海寿比玉南山”;

田林刹周、老山分支:“国朝文明仕庭忠道德先荣华流世显如应祖宗成”;

凤山分支:“公侯伯子男著宗声誉扬韩将勋耀宇州司义天长忠孝德智勇宏谋济同强怀源立壮志新纪普华章”。

广西藤县韦氏字辈:“昭浩恒喜式旭以显扬铭祖德流芳远万载达朝京”。

韦氏京兆堂一支字辈:“祖启福基海文世应成朝克振儒志联庆国秀昆荣逢光显定经汝良嘉英华善永修得贤才昌润建景恒舒端薄祥茂远兴”。

韦氏一支字辈:“希尚士启国志宏端永长光宗耀先德文明焕道昌”。

广西横县百合大炉下村韦氏字辈:“显树有汝.启仲兆其.元广德业.文武全才.大廷思志.永昌万世”。

韦氏江苏大丰一支字辈:春庆元和广,龙海万家迁。立德贞吉昌,有余才成林。

广西南宁市横县云表韦氏字辈:“接启之珺璵,世国正乾元;全体大用学,安富增荣贤。圣德思先祖,文光焕上天;朝庭登进广,忠孝本家传。爵兴开科显,祥发永万年;功恩泽沛远,千秋长守延。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喜联;哲伦春常在,宏扬其高瞻。桂芳友益清,宇露润满田;极斗紫久明,谱应锦秀绵。”

赣榆地区韦氏辈分:积善之家 方有余庆自古先贤纯兆良德读书贻泽忠厚开基

广西横县马山乡泰宁村韦氏字辈:云鎭帅道传;学万伯昌;立有善士;永绥吉劭;修侍克肖;奕迭以孔

廼得其宗;’天之启运;祖字聿新;顺阳致雨;金玉生春;河清海晏;位推邦良;端居垂拱;延试平章

凤驹开化;方及大常;知能存养;贞真馀香(以上鎭帅并排)

安徽六安、合肥忠爱堂韦氏字辈:“元道文得仕,希养可三从;汉天安汝定,恩光上九宗;法良能永立,学正自昌明;经教先傅善,人才继起纯;”

河南武陟京兆堂韦氏字辈:振邦玉怀世祖安康千秋本,忠贞琪芳华茂戴冠仁政通。

海南三亚市省氏字辈:文君思盛仕忠正达天廷

海口市省氏字辈:朝仕如玉国辅佐治明金

琼海市省氏字辈:美似国再有,庭承万寿军,朝忠开镜联(忠朝龙选举) ,毕可应登云

文昌市省氏字辈:钟植有同德,自斯守先训,敦厚乃本元,存心以向道,立志于书田

东方市省氏字辈:道作章身体,文开正世基,朝庭雄大志,统字乡辉仪

昌江县省氏字辈:德,炳,承,登,朝,廷

陵水县省氏字辈:玉经世言恒,登金洪(国)茂代。启正显文明,良时开昌泰。耕读绍芳谟,诗书传远派。祖德放光辉,忠孝青史载

乐东县省氏字辈:天有朝正金,学文昌光明,定成祖安国,开贞洪福顺。孝宗永德财,龙凤显英豪。世代子登科,荣华家富贵

保亭县省氏字辈:顺治朝国正忠廷汉绍学承明新进仕安有富荣华

五指山市省氏字辈:有启文麟国思学天美成儒士登金殿万代永昌明

上一篇: 胡氏历史名人
下一篇: 试论普鲁塔克《名人传》的著述风格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