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近代对湖北影响大的有哪些人?

近代对湖北影响大的有哪些人?

近代对湖北影响大的有哪些人?这个人肯定是非张之洞莫属了,张公对湖北,尤其是武汉可谓有再造之恩,具体分析如下:拥有着4000年历史的湖北和3500年城邑文明的武汉,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兴衰。穿越漫长的历史隧道

这个人肯定是非张之洞莫属了,张公对湖北,尤其是武汉可谓有再造之恩,具体分析如下:

拥有着4000年历史的湖北和3500年城邑文明的武汉,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兴衰。穿越漫长的历史隧道,武汉在进入近代后实现的城市崛起,一展其都会雄风。一度成为工商业位居全国第二三位的名城,在当时被称誉为“东方芝加哥”,构成了武汉城市史上的一声绝响。

这种辉煌,可以说在武汉城市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它“两江携三镇”的独特城市格局和“九省通衢”的区位地理优势,造就了他作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市场发展的名镇地位,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一个是150多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汉口被迫作为商埠对外开放;另一个是晚清后期洋务新政的杰出代表人物张之洞督鄂,开创了武汉的近代工业和城市格局。

而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这位被大多数人所遗忘的晚清名臣——张之洞。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张之洞,就没有武汉乃至湖北的近代局面。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尽管早在1861年,汉口就作为商埠对外开放,洋务运动也大概在这一时期展开,但武汉乃至湖北的洋务运动却是在张之洞调任至武昌时才逐步开展的,与国内很多城市相比晚了近30年。

从1861年汉口开埠到1889年张之洞来鄂,历任主政湖北的官员,如官文、李瀚章、涂宗瀛、卞宝第、裕禄等,或因思想守旧,或因不看好武汉的地理位置,任期内均秉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做法。即便开明如李鸿章,在1867—1870近三年的湖广总督任期内,也仅督办了招商局汉口分局,再无其他洋务。

张之洞于1889年——1907年任湖广总督,督鄂近20年,以治鄂兴汉为己任,担当起武汉在中部崛起的栋梁。这点,从张之洞在黄鹤楼留下的楹联不难看出: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汉江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

作为晚清洋务派的中流砥柱,他弹尽竭虑,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以湖北(尤其是武汉)为基地的洋务事业上,将湖北建设成了影响遍及全国的洋务和新政中心。湖北的建设也是他一生主要政绩所在。自古,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湖北也成就了张之洞,张之洞成就了湖北。

1 湖北近代工业的奠基人

1傲视亚洲的汉阳铁厂

1890年,即张之洞赴鄂的第二年就主持成立了湖北铁政局,并着手汉阳铁厂的选址办厂工作。

开办铁厂,最主要的自然是铁矿和煤矿,以及交通,可是武汉既没有铁,也没有煤,此时的洋务重臣李鸿章、盛宣怀等人均建议将铁厂建在黄石港,张之洞出于对湖北洋务的整体布局的考虑,尤其是考虑到武汉九省通衢的运输之便,力排众议,将铁厂建在汉阳。张之洞这个决定,从后世来看,对武汉三镇工业的影响非常之大。

在那个时代,钢铁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的重要标准。

建国后,因为黄石有铁矿,黄石的经济一度很不错,很多年都是湖北的副省会城市。假设当年不是把铁厂修在汉阳而是修在黄石,那么武钢很有可能也会修在黄石,而黄石与湖北的另外两个地级市黄冈、鄂州都很近,黄石市区到黄冈市区的距离大约等于今天武汉洪山区到东西湖区的距离。换言之,以黄石为中心的城市群完全可以打造成另一个“武汉”。当汉阳铁厂修起来后,鄂东也就没法与武汉在经济上抗衡了。

当年张之洞顶住压力,克服了煤铁原料、办厂资金、炼铁技术、同僚攻讦等困难,从1891年汉阳铁厂动工到1894年开炉炼铁,汉阳铁厂才算初步建成。

汉阳铁厂的建成,比日本最早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早七年,为世界所瞩目。

然而,随着后来甲午海战结束,办厂资金愈发紧张,汉阳铁厂即将倒闭。为求生存,汉阳铁厂不得不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汉冶萍公司”。“汉冶萍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

随后几十年里,汉冶萍公司共生产了钢铁煤数千万吨,对于毫无工业基础的中国而言,可谓是重工业的救命稻草。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汉冶萍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华中全国铁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的不久,由于汉阳铁厂的基础,国家“一五”计划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武钢在武汉成立。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武钢和武汉长江大桥等,一起成为这座城市引以为豪的名片。张之洞以一省之力创办雄傲亚洲的铁厂,创业之难,可以想见。如今,繁华的武汉并没有完全洗涤掉历史的痕迹,在“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里,百年前的艰辛苦楚依然历历在目。

2 享誉全国的汉阳造

甲午海战的失败使得晚清更加注重发展新式陆军。成功领导中法战争,素有“香帅”之称的张之洞更是一马当先。其实,与汉阳铁厂同时建立的还有湖北枪炮厂。

关于枪炮厂的地址问题,张之洞与李鸿章有一番争议,李鸿章力争将枪炮厂建在天津或者通州,张之洞则主张“湖北有铁有煤,铁厂枪炮厂应为一体”,后经张之洞的力争,枪炮厂顺利落在湖北。湖北枪炮厂于1892年动工建设,1894年建成。到1902年,枪炮厂进一步改良,月产枪支1500支、子弹200多万发。

1904年,张之洞将湖北枪炮厂改名为“湖北兵工厂”

据统计,在这种资金不足,技术困难的情况下,1895年至1908年的14年间,湖北枪炮厂共生产快枪11万支,子弹4000万发,火炮近2000尊,炮弹100万发。至此枪炮厂创造出在全国较为先进的枪炮,质量和数量明显超越更早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洋务军工企业。汉阳造,更是成为国内军工产品的名牌,直到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汉阳造都在继续服役。享誉全国的汉阳造,也让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誉满中华。

3 布纱丝麻,湖北近代轻工业的缔造者

如果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局奠定了湖北近代重工业的基础,那么他随后创建的“布纱丝麻”四局则缔造了湖北近代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并极大的改善了民生。

张之洞不仅是一个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家。

晚清西方列强除了在军事上压迫中国外,资本主义经济也对封建自给自足经济产生较大冲击,白银外流使得国家经济更加疲弱。张之洞设立四局的初衷就在于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张之洞在请奏清廷时如是说:

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洋纱……广阔较之土布,一匹可抵数匹之用;纺纱、染纱,悉用机器,一夫可抵百夫之力。工省价廉,销售日广。

1890年,湖北织布局在武昌文昌门外开始动工,张之洞亲自在湖北织布局门口题写一副楹联:布衣兴国、蓝缕开疆。一语成谶,这一句话也正是对他在湖北开创“布纱丝麻”艰辛之路的高度概括。

1894年9月,张之洞开始筹办湖北纺纱局;1894年11月,张之洞在武昌创立湖北缫丝局;

1897年7月,张之洞在武昌建设湖北制麻局;

尽管张之洞创办的布纱丝麻四局因用人不当、经营不善、贪污浪费等问题均出现不小的亏损,但是布纱丝麻四局的创立,构成了相当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奠定了武汉作为华中最大工业中心的地位,对促进湖北省近代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计的作用。

可以说,武汉能够成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与张之洞打下的武汉“集群式”纺织工业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除此之外,张之洞(或在其影响下)还建立了一大批民用工厂,例如:1897年,在汉阳建立了湖北官砖厂;1907年,在武昌南湖兴建了武昌制革厂;

1907年,在武昌白沙洲成立了湖北造纸厂;

1907年,在武昌新河建立了湖北毡呢厂;

1908年,在汉阳建立了针钉厂;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其中很多近代化工厂都是开湖北,甚至全国先河。

2要致富,先修路:张之洞让“九省通衢”名副其实

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与发展,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武汉;近代武汉的铁路建设与发展,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张之洞。

有着独特地理区位优势和“九省通衢”美誉的武汉,是近代铁路交通的“宠儿”。如果说洋务运动是天时,九省通衢是地理,那么张之洞就是人和。

1 确立武汉省内交通枢纽的京汉铁路

即使早在一百多年前,依然是要致富,先修路。铁路的发展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远大于今天,如同石家庄和郑州一样,武汉发达的铁路系统最终也奠定了它在湖北乃至全国的地位。

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上奏清政府,要求修筑北京卢沟桥至汉口铁路。为修建京汉铁路(时称卢汉铁路),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为修京汉铁路,更是提前建立了汉阳铁厂。

然而,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朝廷没有拨款,修建跨越湖北、河南、河北三省的铁路无异于痴人说梦。1897年,张之洞决定向比利时银行借款,折合白银3750万两,资金问题才得以解决。随后,京汉铁路由湖北、河北两省分别同时动工。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先后历时7年多,全长1214公里,建造过程异常曲折、复杂。

京汉铁路的建成,对沟通首都与南方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对湖北和武汉交通产生了巨大影响。至此,东西方向有长江汉江水路、南北陆路有铁路,武汉交通运输的中心地位逐渐形成。

据统计,京汉铁路开通后,汉口贸易额大增,仅仅数年就升至全国通商口岸第二位。京汉铁路开通后,汉口先后建成了江岸车站、大智门车站、循礼门车站、玉带门车站等4个车站,使得之前还是“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很快就“廛居鳞次、比室之连”。

京汉铁路(北京到汉口)、粤汉铁路(从广州到武昌)的修通,彻底奠定了武汉的九省通衢地位。如果当时仅从经济考虑,从京南下的铁路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是北京—周口—洛阳—襄阳—荆州沙市,过长江到岳阳,这条路线上的人口密度高,沿线荆州与沙市,也是湖北的大城市,沙市是马关条约指定开放城市,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经济也很发达。二是北京—石家庄—漯河—郑州—汉口,这条线路上漯河与郑州,当时都是小城市,人口密度甚至不如第一条线路。但是由于汉口是当时的湖北的首府,在张之洞的力争之下,最终选择了走汉口的第二条线路,这让武汉彻底甩开了省内其他城市。在某种意义上说,漯河和郑州人民也应该感谢张之洞。

2 历经曲折的粤汉、川汉铁路

京汉铁路动工后,张之洞便开始着手粤汉、川汉铁路的事宜。

粤汉铁路规划跨越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全长近1100公里。然而,由于资金问题始终没法解决,贷款涉及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列强的利益,列强之间利益分割不均,加上后来的清政府垮台,时局动荡,粤汉铁路自1898年动工,到1936年才通车,历时36年之久。

川汉铁路的修建也是经历千般磨难。川汉铁路在湖北境内的修建规划分三段:第一段由汉阳起,取道沔阳(今仙桃)至沙市(今荆州);第二段由沙市取道荆门、当阳至宜昌;第三段由当阳取道宜城抵达襄阳。

从修路规划来看,张之洞无疑是奠定了湖北省境内铁路布局基础的。然而,粤汉、川汉铁路跟西方国家的大规模借款合同激怒了两湖地区和四川人民,进而导致了1909年的四川保路运动,也成为后来的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3湖北的第一条铁路汉阳铁厂修建之际,为了解决大冶铁矿到汉阳铁厂的运输问题,1893年,张之洞决定修建汉阳至大冶的铁路,称为大冶铁路,大冶铁路全长27公里,是湖北省内第一条铁路。

除此之外,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利用两江之便,开始着手建立两湖轮运。1897年,张之洞批准设立鄂湘善后轮船局,购置6艘轮船,航行于汉口——湘潭之间,在水路上更顺利的沟通两湖。至1907年,已有10多家轮船公司成立于武汉,江河运输业务拓展至蔡甸、仙桃、岳口、咸宁、长沙、常德、湘潭、株洲等地。

3 改良市政,铸造名城

若论武汉城市近代化的缔造者,张之洞是当之无愧的。武汉从传统封建古镇迈向近代中部中心最主要的两点是汉口开埠和张之洞治鄂。论及张之洞治鄂,建工厂、修铁路、兴学堂、练新军是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忽略了张之洞对武汉城市建设倾注的无数心血和重大贡献。

1 建设武昌文教区,影响至今

张之洞治下,武昌的文教、军事、商务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尤其是文教事业。张之洞推行新政,建设了100多所新式学堂,其中绝大部分在武昌城内。两湖书院规模恢宏,斋舍林立,设备堪称当时一流,坐落在都司湖畔。此外,更有自强学堂、陆军小学、文高等学堂、文普通中学等,造就了当时武昌名校林立的局面,成为全国教育模范区,来鄂考察、取经者络绎不绝。

2 大兴水利:张公堤、武金堤、武青堤

19世纪末的汉口,地处两江交汇,区内湖泊密布,地势低洼。每到夏秋暴雨水涨之际,经常被江水、汉水、后湖四面围困,成为一片水泽。

为了缓解汉口水患,张之洞决定建造汉口后湖长堤。汉口以堤为命,其发展和安全都离不开大堤,而后湖长堤的建成是汉口历史上最大的堤岸工程,对汉口发展的推动非常显著。据记载:“总督张之洞,见铁路外的土地荒废了太可惜,就在铁路外另筑一道堤,把汉口的面积扩大20倍。长堤修成后,堤内成了良田,人民感激张之洞的功德,将长堤称呼为张公堤”。

张公堤建成后,上起舵落口、水厂、宗关,下至丹水池、堤角这一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黄浦路、赵家条、惠济路、解放公园、中山公园、宝丰路和古田路的整条解放大道至航空路、新华路、球场路、建设大道、发展大道等地区都露出水面,纳入汉口市区。

张之洞来鄂后,十分注重湖北武汉的水利建设,先后修建了武昌白沙洲至金口江堤60余里,武昌武胜门至青山江堤30余里。

武汉市内多湖,为了治理湖水,张之洞主持修建湖闸多处,其中著名的包括武昌的武泰闸、青山的武丰闸,名字沿用至今。

3 汉阳工业区和近代化码头19世纪末,在龟山之北,汉水之滨,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拔地而起,这里成为武汉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成了全国钢铁工业的发祥地。

在汉阳铁、汉阳造的带动下,汉阳工业区的规模逐渐形成。由于铁矿、煤矿等原料的大量运进及产品的大量运出,让张之洞意识到,必须新建现代化工业码头才能满足汉阳工业区的需求。

随后,张之洞主持修建了取代之前渡口和土码头的新式近代化码头。时隔一百多年,在今日晴川饭店滨江,往日的码头依然存在。

4 兴建现代通讯系统

在市政建设方面,张之洞更是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通讯系统,让让湖北,尤其是武汉走在全国前列。

19世纪末,在洋务运动的浪潮中,晚清主要大臣纷纷上书开办西式国家邮政。1897年,汉口邮局正式成立,管辖鄂、豫、湘、陕四省业务,比大清国家邮局成立早18天。到1904年,汉口邮局经转邮件达500万件,占全国邮运总量的1/13。

除邮政外,张之洞还竭力建设湖北的电报、电话系统。

1890年,张之洞架通汉口至襄阳电报线;1896年,张之洞进一步接通鄂湘两省电报线;

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业务;,成为全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电话公司;

1891年,武汉接通往西经宜昌到重庆、成都,往北经信阳至郑州的电报线;

1910年,汉口与北京电报线正式接通。

至此,武汉三镇通往外地的电报、电话系统已通向四面八方,成为全国电报、电话网络中心。

4 文教兴省,成就湖北教育大省地位

张之洞不仅是一位大企业家,更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张之洞治文,在晚清名臣中是出类拔萃的,狠抓教育的特点也成了日后湖北省发展的一大特色,尽管张之洞希望以教育兴国挽救晚清的梦想化为泡影,但他确确实实为湖北省的教育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1 改进传统书院早在1869年,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就筹款创办经心书院,1890年,张之洞决心再建一座规模更宏大的书院,定名为两湖书院。加上湖北已有的江汉书院,湖北形成了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三大书院三足鼎立的格局。

两湖书院创办之初,每年从湖北、湖南各招收100名学生,课程包括经学、理学、史学、文学、算学、经济学6大类。书院聘请名师名儒执教,被称赞为“人才彬彬,称极盛焉”。留学运动兴起后,两湖书院先后分三批派遣50余名优秀学生赴日本留学,其中包括日后赫赫有名的黄兴、张鸿藻等人。卓越的人才培养使得两湖书院名噪一时,与广东的广雅书院齐名,并称为清末两大书院。随后甲午海战失败,张之洞看到传统书院的弊端,审时度势,对书院进行了较大改章。新增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地图学、测绘学、体操等专业,添购先进的实验仪器和科学书籍以供师生学习。

2 湖北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

1893年,张之洞开办了武汉地区第一所外语专门学堂,定名自强学堂,也是现在武汉大学的前身。

自强学堂的课程主要包括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化学、光学、电学、数学、制造学、商务等,涉及文、理、工等几大学科,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创举也是极具远见卓识的。自强学堂的毕业生或出洋留学,或去全国各地任教,为中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播下了火种。

在大力兴办教育的同时,张之洞深感优质教师的缺失是推动教育的最大难题,因此,在1904年,张之洞将两湖书院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为基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湖总师范学堂的专业设置非常广泛,包括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物理、化学、地理、代数、几何、画图、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知名师生有黄兴、章士钊、李四光等。两湖总师范学堂是张之洞在湖北兴办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当时湖北、湖南两省规模最大的师范学堂。截止1910年,武汉地区共有新式师范学堂9所,湖北师范教育已自成体系,领先全国。在两湖总师范学堂原址上,是熙熙攘攘的湖北省人民医院。往事逾百年,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继承。

1903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了湖北农务学堂(校址为现在的湖北大学),是为现在华中农业大学前身。

湖北农务学堂开设了农学、园艺学、土壤学、肥料学、气象学、昆虫学、农业工学等当时的先进专业。学堂创办之初,张之洞为勉励学校师生,提出八字方针: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并为学堂题送一副对联:

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

湖北农务学堂在当时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农业专科学校,今天的华中农业大学在农学上的成就也是首屈一指的。1907年,张之洞将湖北工艺学堂改名为湖北工业学堂,是现在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

湖北工业学堂主要为了培养高级工业技术人才,更好的服务于新建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近代化工业企业,开设了诸如理化、机器制造、建筑、机器制图、实验等课程。

依托汉阳铁厂、武钢等先进企业,武汉科技大学的很多专业,尤其是钢铁、金属材料等至今都在全国有较高的地位。

此外,张之洞还创办了为数不少的军事、警察、法政类学堂。主要包括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武高等学堂、陆军测绘学堂、军医学堂、警察学堂、湖北官立法政学堂等,对湖北法政、警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之洞治鄂近20年,大兴教育,在外语、工科、理学、师范、农学、政法等方面奠定了湖北高等教育的优势地位,这些学科和专业,即便在今天都是湖北教育大省的地位的坚实基础。

今天的湖北,尤其是武汉,都在继续享受着张之洞一百多年前带来的治鄂红利.

武昌蛇山的抱冰堂,中山公园的张公亭,汉阳的张之洞博物馆,汉口的张公堤、张之洞路……

在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众多院校,都建设有关于张之洞的纪念广场和雕像,张之洞已经深深刻入了武汉这座城,刻入了湖北这个省。在整个中国,在同一个省,在一座城市,为同一个人建立多处纪念堂,设立多处雕像的除了毛泽东、孙中山,再就是张之洞。

然而,随着城市的建设,历史的痕迹被逐渐洗涤,张之洞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无论如何,这个省,这座城,不能忘记这个人。

上一篇: 慈善家郭战解讲:洛宁县历史人物及现代名人故事!
下一篇: 回族人大多姓马?是汉族王姓比例的9倍!一文了解来龙去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