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质疑曹操肯定是英雄,其理由是他能把一个摇摆不定,战乱纷争的东汉末年的烂摊子慢慢收拾起来,成功的平定北方大片土地,有组织的屯田安民,并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按比例分配的原则,从上到下有管理条例,最少老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我国解放后也是执行的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这证明曹操还是治国有方的,在部队行军时士兵若损坏老百姓的庄稼那重则杀头,轻则几十军棍,一个心里装着百姓的人,忧国忧民的人,不是整天想着当皇帝梦的人应该称之为英雄。
曹操走正道,维护中央政权,在汉献帝麾下称臣,每提拔人才都得上表报朝庭批准,例如关羽的寿亭侯之类都是朝庭封的,才算正统。关羽后来也没接受刘备什么封赏,以当时曹操的能力,手握重兵,要废掉献帝自己做皇帝那就是举手之劳,但曹操没有这么做,这证明曹操做人还是有道德底线的,绝不是刘备,孙权之类。
曹操非但不是奸雄,而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英雄也!
我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和《史上男女那点事儿--三国篇》,为此查阅了大量的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我分析认为,曹操应该是一个英雄人物,不应被称作奸雄。理由就是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啦,曹魏集团是凭借自己的东征西讨打下来的霸业,并不是篡夺汉家的江山;英雄不是圣人,尽管曹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但不能就此否认其英雄而把他作为奸雄。
汉室已亡
《亮剑》里孔捷用李云龙的歪理给楚云飞上了一课:同样一批物资被鬼子抢走啦,就该报战损;再抢回来,就是战利品,上报缴获。同一批物资经过鬼子一倒手,性质就变啦,就是两本账啦。
我觉得这个事是有道理的。
汉家王朝经过董卓、李傕郭祀这么一折腾,已经名存实亡啦。地方各诸侯也是这么认为的,都在抢地盘,他们都认为这已经不是汉家的啦,谁抢到就是谁的啦。
理由有几点:
其一,你汉家封个啥官爵已经没多少意义啦,你没有地盘给人家啊。没有实力,任命了也没人买你的账。
其二,地方诸侯占据了一州一郡,就自己任命官员,虽然给朝廷上个表啥的,不管你认可不认可,都没有作用。
像刘皇叔,拜镇东将军、豫州牧,最后还是憋屈在荆州刘表那里替他看守新野小县城;关羽一直引以为傲的汉寿亭侯,也没有发一吊钱的俸禄,只得跟着刘大哥四处讨饭吃。哪里还有一点老刘家的一亩三分地哦。
既然如此,谁抢到是谁的,哪里来的篡夺汉家的江山哪?要说篡夺,也是曹操篡夺人家袁绍家的。蜀汉、孙吴都一样,谁占了算谁的。一直以刘皇叔自居,要匡扶汉室的刘备,也承认借荆州是借的东吴孙权的。
不管刘备最后是否承兑了诺言,但答应人家的是:取了益州就还荆州;到期不还,还再找借口说取了凉州再还。既然是老刘家的,你理直气壮的说:是我们老刘家的,包括你们江东那一片也得给我们。这多好啊,还承认借荆州干嘛,这事刘备做的不好。
英雄不是圣人
关羽是英雄吧,但刚愎自用,目中无人,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无名小辈杀害;吕布也算英雄吧,出尔反尔,反复无常,最后也被活擒被诛杀;刘备也是英雄吧,尽管不少人一直为他的仁德辩护,但仍有许多人认为他就是假仁假义;曹操能够平定北方,稳定了北方的社会秩序,发展了经济,但毕竟留下了许多让后世诟病的事。
比如杀吕伯奢一家,屠城,盗墓,好人妻等等,抛开历史真相不说,也抛开历史局势不说,这毕竟不是圣人所为。但这些事与曹操在历史上所做出的成就而言,还是次要的,其成就是主要的。在社会动乱的时代,需要的是英雄而不是圣人。曹操称不上圣人,但起码也算一个英雄吧。
至于老刘家那档子事,有没有曹操都是一回事。在别的问题中也讨论过啦,没有曹操的话,汉家朝廷可能结束的更快,这里就不多说啦。曹操不该是汉贼,也不该是奸雄,起码是个英雄。
要是只讲英雄所为,不讲谋略权术。曹操成不了曹操,他的下场大概就项羽,就晁盖,就李自成,就黄巢,英雄而不得善终,因为他们都有英雄情结,下场不为不惨。人不要脸天下无敌。曹操奸诈,所以得善终,称王成祖,已而刘邦,类宋江,类朱温。
一个军事家可以是个英雄,如果一个政治家只想做英雄,他就是个悲剧。所以曹操注定是奸雄,也是英雄。与小说演义无关。每一个成功的政治家都要或多或少具备奸雄的本质。只能说高度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如果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就觉得他不那么奸滑了。因为他也有他的人设的责任与担当。
试举例,曹操用粮官之头平息士兵之怒,预防了士兵哗变或溃逃,没有被对手痛打落水狗。所以从粮官个人的角度,曹操真是邪恶奸诈。但你从战役的角度来说,他此举减少了无数可以预见的流血牺牲。作为一个指挥官,有时候敢死队,突击队,就是炮灰。曹操用一人的牺牲换来部队的凝聚力,换来了时机的转变,实属英雄之举。粮官之悲催,实在是士兵的福音,不然,不知多少人回不到家,身首异处。
所以政治家见不得慈善,只能讲策略,理智选损失最小的方针。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争议最大的人物,有人对他大褒,有人对他大贬,但是总的说来,贬多于褒。褒之者主要着眼于他的“文治武功”,根据他的许多赫赫事功称他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旷代英雄;贬之者主要着眼于他的“道德品质”,根据他许多违背人性的行为称他为大野心家、大阴谋家、一代奸雄。
有人为他的“英雄割据、文采风流”而无限倾倒,有人为他的阴险毒辣、虚伪狡诈而深恶痛绝。这样各说各的,似乎都有根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今天再来评论曹操的功罪,显然不能重走那条双方各执一端,各说各理展开马拉松式讨论的老路。
曹操究竟是旷代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二者只居其一,不可得兼。
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虽然林林总总,形形色色,还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栽树者,另一类是“前人砍树,后人遭殃”的砍树者。有些人做事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后果,当时虽然把事情做成了,却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后患无穷。
从当时看,他似乎是栽树者;从长远看,他其实是个砍树者。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超越时空纵观千年,横观万里。不能只看小范围内的“小历史”,而是要看大范围内的“大历史”宏观的历史。
古人说“千秋功罪”,这个说法是不错的,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某些人物的功或罪可以影响到千百年后,另一层含义是某些人物的某些行为究竟是功是罪,一时难以判定,要等待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能看得准确,作出正确的结论。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是否赞同我的观点呢?可否有好的意见呢?期待你的点评,你这三千块钱以下的手机估计也评论不出什么吧!?
年轻时候的曹操是个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一心为国,不记个人得失,甚至为了天下不顾自己的生命。
比如曹操二十岁当洛阳北部尉时,不畏权贵,处死了大批违法豪强,包括大太监蹇硕的叔叔。因此曹操得罪了很多人,被调职。曹操做议郎的时候,多次上书皇帝,提出各种建议。曹操的提议很多都是很敏感的事情,但他仍然不惧风险,大胆直言,有忠臣之风。
关东诸侯起兵征讨董卓时,各路人马都各怀心思,不愿出力。只有曹操带兵孤军奋战,以弱碰强攻击董卓。曹操被徐荣击败,受了伤,差点战死。可以说,曹操在40岁之前是个为国为民的忠臣、为天下而战的英雄。所以像荀彧这样心存汉室、忧国忧民的谋士愿意来投奔势单力薄的曹操。
不过,随着曹操势力逐渐扩大,他的野心也开始增大。原来他想做一个忠臣,后来逐渐成为权臣,连天子都被欺压。最后,曹操一步步的篡夺皇帝的权势,并杀害汉室忠臣(包括荀彧),已经成了一个奸雄。
天下三分,战火纷飞、兵荒马乱,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朝代,也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
曹操的为官之道。曹操在官宦世家中长大,从小就亲历官场的种种斗争,身处腐败的朝廷,但不被腐败所染,皆因他目睹百姓的疾苦,从心底里想做个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匡复朝廷的忠臣,此心志一直未变,成为了他建立宏图霸业的动力。
曹操二十岁开始做官,为人公平、正义、为官清廉、不徇私枉法,不管谁违反朝纲,都照样处罚。曹操在当洛阳北部尉的时候,那时洛阳城夜间经常出现杀人抢劫事件,曹操就颁布禁夜令,明令禁止夜间外出活动。但当时朝廷十常侍首领蹇硕的叔父蹇图依仗蹇硕在朝中的地位,故意违反禁夜令而且还在夜间喝酒打架,曹操不畏权贵,按刑处罚,把蹇硕的叔父蹇图给打死,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违反禁令,曹操也得到洛阳城百姓的拥戴。曹操每到一个地方当官,都实实在在为百姓做实事,都能为当地百姓谋福利。可见,成大事者,需有公平、正义、无私之心。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也必然是有这样的人格魅力的。
曹操的用人之道。跟随曹操身边的人才众多,谋士如荀彧、郭嘉,大将如夏候渊、夏候惇、乐进、典韦等。曹操是个非常爱才、惜才的人,他不仅爱惜跟随自己的人才,也看重敌人的人才。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是位猛将,曹操非常看重关羽,多次想把关羽收到自己帐下,但关羽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既已跟随刘备,不可能背叛主子。后关羽失荆州,被东吴大将杀了,曹操非常悲伤,虽然关羽终其一生都没有跟随他,曹操也为关羽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张辽张文远,也是一名大将,忠义之人,在跟随吕布的时候被曹操所擒,曹操见张辽是个人才,没有杀他并且重用他。而吕布,虽然非常勇猛,但有勇无谋,多次背叛主子,曹操没有留他。
在后期的征战中,曹操所收服的人才,都按投降人所管辖的区域分配权利,谁投降时管哪里的,就安排管哪里。都管理得很好,这也为曹操统一北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曹操爱才,但不乱用人,能够合理管理人才,使之起到最佳作用。曹操凭借他的学识、才能,懂得为官之道、用人之道、治军之道,最终为其统一北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