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泰伯南下,促使古老的所谓“荆蛮文化”和北方文化结合而发展成为吴文化。
吴姓始祖吴泰伯
吴地一般是指宁、沪、杭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苏州是吴国以后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应是吴文化的主要代表。
吴文化的创立
吴文化历史悠久,约五千多年以前,吴地这一带由于和中原地区缺少往来,曾被中原人看作是“断发纹身”的“蛮夷之地”。商朝末年,周部落在今陕西凤翔岐山一带诞生,部落领袖古公亶父(后来周武王伐纣而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长子泰伯婚后无子女,三弟有子昌,聪明伶俐即周文王。按照祖制,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继承人,但古公认为季历的儿子昌,有圣人的瑞相,预料他将能兴周,有意传位给季历,以便再传给昌,但未明显表示。
泰伯了解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时,便托辞到南方采药。他的二弟仲雍也有此意。于是他和仲雍一同拜别父亲,到了江南,在今无锡梅村,从当地习俗,“断发纹身”,建立了“勾吴”国,他们在此传授中原文明,被拥立为领袖。他俩在这里以棚为窝,断发纹身,随乡入俗,与“土著”人打成一片,开荒立国。共同奋斗了半个世纪,变荒芜为良田,变穷为富,变小为大,变落后为先进。所创业迹,有目共睹,千口皆碑,留下了不可埋没的丰功伟绩。
时过百多年,圣人孔子看到泰伯的丰功伟业之后,感动至极,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就是:泰伯三以天下让,谓之至德,老百姓心服口服,才发出如此盛赞。
中国史学之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吴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赞为世家第一。“泰伯长而无嗣”,死后仲雍即位,子孙世袭。季历接周位,传于其子姬昌(文王),姬昌传于其子姬发(武王),迁都镐京,牧野之战灭商平天下,追封泰伯于吴,从此吴国成了名正言顺的诸侯国,吴文化由此发源,吴王阖闾、夫差均为其后人。以此来看,泰伯、仲雍乃吴文化的缔造者。
吴文化的特征
从吴文化的起源可以看出,“吴文化”是由泰伯带来的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它就象一个混血儿,其本身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结晶,这种文化的融合性就决定了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
春秋时期,吴人言僵(子游)求学于孔子,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返回吴地后大力传播孔儒之学,被誉为“南方夫子”,也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擅长文学。其留下的名言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明朝初年,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从苏州的浏河出发,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历经三十多个国家,极大的促进了亚非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的开放性,使苏州自古就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21世纪的苏州更是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端,曾入选全球九大科技新兴城市,并于2002年完成了它的“一二三四五”,即引进外资名列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GTP、财政收入分别位列全国二三四五名,这一切都得力于吴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渊源。
吴文化的演变
六朝以前,吴地尚武近蛮,以民风强悍、尚武轻死而著称。《汉书》“地理志”云:“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春秋时著名的三大刺客有两人出自吴地,这就是刺杀吴王僚的专诸和刺杀公子庆忌的要离。虎丘剑池,据方志记载,因吴王闻闾一生爱剑,死后以“鱼肠”等三千金剑作为殉葬品,故名剑池。
六朝以后,吴地趋文崇儒。大量北人南迁,江南地区被大规模开发,经济丰裕,社会稳定,山清水秀,生活安逸。
隋唐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的地位日益重要。与此相应,吴地文化发生了明显的转型,民风由勇武刚烈变为温文儒雅,士大夫宽衣博带、大冠高履。吴地百姓,上至晋绅,下至平民,家家礼乐,人人诗书。
吴文化的形态
苏州作为地域文化的中心.历史产之丰厚、文化底蕴之深邃、文化内涵之博大,为国内同等城市所少见。
吴人好读书,明清两代苏州一府的进士、状元人数遥居全国之冠,于是有人认为,吴文化即“状元文化”;
苏州园林集建筑、绘画、雕刻、堆山叠石、花术盆景、诗词槛联、家具陈设等诸多艺术精品之大成,集中展示了苏州文化的风采,于是,有人认为,吴文化即“园林文化 ;
古吴之地,抱湖背海,河荡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水乡泽国,唐人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水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水是孕育吴地生命之源泉,是吴文化的精神和灵魂,由此,有人认为,苏州文化即是“水文化”;
还有人认为,吴文化是水文化+鱼文化+稻文化+蚕桑文化+船文化,等等。
吴文化的雅趣
吴文化在表象层斑一般具有小巧精知、柔和淡远、雅致秀丽、灵动飘逸的特点,从“吴侬软语”到“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水陆并行”的古城格局:从曲折变幻的苏州园林、林到细致生动的刺绣艺术、雕刻艺术、评弹、木刻、昆曲,无不显示出吴地人的文化性格特征。吴文化追求“雅”与“趣”的统一,以苏州园林最为代表。
苏州历史文化名人
在底蕴深邃、内涵广博的吴文化影响下,苏州历代英才辈出,数不胜数。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45名,占全国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为8名,清代为26名(占清代114科状元的22.8%),明代苏州府有进士437名,清代则有600名。
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570名,后又续增名贤600余名。名贤祠几经兴废,民国30年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594名。
现将苏州文化名人,择其要者,按朝代先后略述于后。对“苏州历史文化名人”的界定:是指苏州历史上,在文化领域(这里主要指文学艺术领域)有一定影响,或对苏州有一定的贡献者。可分为三类:一是苏州本籍人;二是本籍虽不在苏州,但在苏州做过官的人;三是寓居或游历苏州的人。
春秋
言 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孙 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
陆 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天文专著《浑天图》。
陆 逊 (183~145),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两晋
陆 机(261~303),文学家。与弟陆云并称“二陆”。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
南北朝
张僧繇,梁天监至大同年间大画家。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画家“四祖”。
陆探微(?~约485),著名画家。
顾野王(519~581),文字训诂学家。著《玉篇》30卷。
唐
张 旭(658~747),著名书法家。与包融及贺知章、张若虚都有名当时,号称“吴中四友”。尊为“草圣”。
杨惠之(712~755),唐开元天宝年间雕塑家。与“画圣”吴道子齐名。被尊为“塑圣”。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贞元四年秋,由左司马郎中任苏州刺史,号称“韦苏州”。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
陆龟蒙(?~876),字鲁望,唐代长洲县人。隐居甫里(今吴中区角直镇)。
陆元方 (639~701),唐朝宰相。
陆象先 (665~736),唐朝宰相。
沈传师 (769~827),吴县人。唐书法家。
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号北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著名诗人。
丁 谓(966~1037) ,宋代五鬼,宋朝宰相。
明
徐有贞 (1407~1472),明朝首辅。
王锡爵 (1534~1614),明朝首辅。
顾鼎臣 (1473~1540),明朝首辅,明朝状元。
周道登 (????~1632),明朝首辅。
高 启(1336—1374),与杨基、张羽、徐贲同以诗名,称“吴中四杰”。
况 钟(1383—1443),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苏州知府。
蒯 祥(1398—1481),杰出建筑大师,北京明故宫设计者。吴县香山人。
吴 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书法家,长洲县(今苏州)人。
沈 周(1427—1509),著名书画家、诗人,“吴门画派”创始人。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著名书画家。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誉为“吴门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文学家,吴县东山陆巷人。
祝允明(1460—1526),自号枝山。著名书法家。有“明代草书第一人”之誉。
文徵明(1470—1559),著名书法家,长洲(今苏州)人。
魏良辅(1502—1583),昆曲“水磨腔”创始人。昆曲的“鼻祖”、“曲圣”。
冯梦龙(1574—1646),著名文学家、戏曲家。
毛 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书家。
文震亨 (1585—1645) ,字启美,长洲人。造园艺术家。文徵明之曾孙。
钱谦益 (1582~1664),江左三大家。
清
顾炎武 (1613~1682),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李 玉(1591—1671),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吴县派戏曲作家领袖。
毛 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书家。
叶 桂(1667—1746),吴县人。中国温病学说主要创始人、奠基者。
毛宗岗,康熙年间长洲县人,字序始,号子庵,清初小说评点家(批评家)。
王周士,元和人,清评弹艺人,善说《白蛇传》、《游龙传》。
孙云球,字文玉,号泗滨。原籍吴江,迁居长洲。明末清初光学家。
王 翚 (1632~1717),清代著名画家。
金圣叹 (1608~1661),清代文学批评家。
惠 栋(1679—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晚号牧牛老叟,著名医学家。
吴大澄(1835—1902),清末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古文学学家。吴县人。
俞 樾(1821—1907),著名学者。以文字、音韵、训诂学、古文经学见长。
洪 钧 (1839~1893),清末外交家。
沈 寿(1874—1921),女,杰出的苏绣艺术大师。
顾颉刚 (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著名历史学家。
叶圣陶(1894—1988),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颜文梁(1893—1988),字栋臣,吴县(苏州)人。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
苏州虎丘泥人
2500年的历史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吴文化,很多吴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然而也有很多优秀文化成果随着现代化而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苏州虎丘泥人苦于无传承人,喜爱昆曲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精美的苏绣也因为绣娘太少而愈发珍贵。苏州市政府2008年发出“传承吴文化,共建吴地和谐家园”的号召,为继承发扬吴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带一路上的风土民俗艺术瑰宝,请关注西行文化!
友情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