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定(941-1010),蒙城县小涧镇刘庄人,高琼之妻。
刘金定自幼聪颖过人,才貌双全,祖父视其为掌上明珠,读书识字过目不忘,七八岁便能吟诗作对。那时盗匪四起,兵荒灾害,百姓生活不得安定。祖父让九岁的刘金定拜九鼎灵山寺的孙道长为师。经过几年刻苦努力,练就一身好武艺的她便能使得一口好大刀,射得一手好弓箭。
五代战乱迭起,刘定金在十七岁那年受乡民拥戴,在双锁山树旗立寨,组织附近村子的青年男女一起学习武艺,保家护院。一天傍晚,刘金定和乡勇们正在操练,小涧西边喊声震天,村民扶老携幼四处逃散,原来是土匪进村抢掠。刘金定拍马前行,上前阻挡。土匪人多势众,又见她是一年轻貌美的女流之辈,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不仅不退,还口吐秽言。刘金定忍无可忍,手起刀落,一个土匪头目被砍倒马下,其他匪徒四下溃逃。之后,刘金定率领她的山寨村勇,屡败骚扰地方的盗贼反匪,她的山寨村勇人数越聚越多,防护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刘金定经常骑红马、穿红衣,手提一口金光闪闪的大刀,行动起来疾如流星,村勇队伍在她的率领下所向披靡,威震涡淮一带,人称"红马金刀"刘金定。
后周显德四年(957),赵光义率大军攻打南唐大败,在寿春(今寿县)被南唐军重重围困。高琼奉命回汴京(今开封市)搬援兵。但京城之兵正北上抗辽,无兵可救寿春之围。高琼快马加鞭,急于返回寿春,途中经过双锁山下,与刘金定相遇,话不投机打了起来。高琼年轻气盛,刘金定武艺高强,一个手使银枪,一个挥舞大刀,互不相让,决心一决高下。双方大战上百回合,最后毕竟刘金定技高一筹,又加上高琼旅途劳顿,体力不支,败下阵来。
刘金定见高琼少年英俊,且武艺并不在自己之下,又问明寿春被围回京搬兵等情事,不禁心生爱慕。高琼也爱刘金定貌美艺精,于是互诉衷情,喜结良缘。因为寿春军情紧急,国事为重,双方顾不得洞房花烛,立即率山寨村勇,渡过淮河,共解寿春之围,并在八公山、寿春一带攻关夺隘,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望风而逃,遂解宋军之围,为最终战胜南立下赫赫战功。
北宋建立后,刘金定跟随高琼又北上抗辽,助夫镇守雁门三关。纵横驰骋,浴血奋战数十载,立下赫赫战功。民间传诵着刘金定作战、立功、爱情等故事和传说。《中国名人胜迹大辞典》"政治军事"人物栏目对刘金定亦有记载。清光绪以来,文人墨客以她为原型创作戏剧、曲艺等多种艺术作品,屡演不衰,颇受群众欢迎。
清雍正年间,虹县(今泗县)教谕、蒙城人丁曙,登游双锁山,吊古抚今,写下了一首《双锁山怀古》诗,记述了这段历史:"当年太尉驻貔貅,锦伞同参决胜筹。玉帐骏马犹偃息,金闺对镜肯淹留。檄飞双锁风云壮,气夺重关草木愁。二姓今成秦晋好,争夸山下有妆楼。"
梳妆楼位于双锁山南部东坡上,这是后人为怀念刘定金而建造的。当年她练兵休息时,常在这里梳妆。梳妆楼造型优美,双层飞檐凌空,雕梁画栋。登楼远眺,四十里外的漆园古城尽收眼底,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凭吊抒怀,常有诗歌流传于世。清雍正九年(1731),山东沂水进士高淑曾,登上梳妆楼,留有《妆楼拥春》诗:"柳暗花明二月天,楼边春色正嫣然。锦伞红装人何在,桃李芬芳似昔年。"
同一般历史人物不同的是,高琼、刘金定同是北宋高家将的首领,既是历史人物永载史册,又是搬上舞台的戏剧曲艺人物,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起,刘金定与穆桂英、樊梨花和梁红玉等英雄一样,是妇孺皆知的人物。
刘金定在传统评书、戏剧中的形象超出了现实的她,常被美化、神化,而不是被丑化、妖化。这反映了世情民意,说明人们喜欢她、需要她,希望她能像个神仙一样,去行侠仗义,惩恶扬善,帮助人们实现理想。
现在双锁山一带还存留刘金定遗迹,"饮马泉""梳妆楼"旧址依稀可辨,还有旗杆石座、跑马道、拉马沟等遗存。有的已列为县重点文保单位。2013年5月,刘金定广场落成,刘金定汉白玉雕像矗立广场,供人们拜谒凭吊。
抖音账号:蒙城梦蝶文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