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卢美松:福州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要“练好内功”

卢美松:福州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要“练好内功”

卢美松:福州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要“练好内功”卢美松:福州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要“练好内功”

编者按:为挖掘船政乃至福州历史文化,福州市2019届市管引进生联合马尾中国船政文化管委会、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福建船政文化交流协会等联合发起“福州船政文化口述历史计划”。本文系联合采访组对卢美松先生的的采访成果,卢美松先生曾任福建文史馆原馆长,长期关注并研究闽都文化,对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历史人物资源开发、福建地方志、闽台文化交流等都有精深的研究,特将采访成果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受访者:卢美松

转录者:程歆璐、邓啸林

采访者:陈为通、蔡琳琳、邱宁远、邓啸林

记 者:卢老师您好,福州两会期间,您作为文史专家在政协讨论会上发言。请问您提出了哪些意见与建议?

卢美松:我向尤猛军市长提了两点意见。一是现在的文物保护,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等,应该说能保尽保,从初衷来说是很好。而从保护角度来说,恢复修缮了古建筑,应该说只是恢复了它的健康体魄,重新焕发了青春,还要进一步展示或者显现它高尚的灵魂和精神,这一点目前还做得不够。古建筑之所以要保护,因为里面都有故事、有人物,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工艺美术价值。所以还要展示那里面的人物,讲好福州的故事。

民居里的人物,文武官员、学者、艺术家都有,要分别展示,现在只有严复故居。别看它小,也算有个展示。林则徐纪念馆现在做得比较好,原来大概就三千多平方米,现在扩展到八千五百平方米,既有林则徐生平事迹介绍,还有禁烟、禁毒展览,有学术报告厅,我在那里也讲过几次,学术报告厅里可宣传的内容就比较多了。所以我和市长说郎官巷严复故居太小了,只有几百平方米,至少要拿出半条巷子来做,故居只是严复原来生活起居的地方,你要真正宣传严复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以及世界性的影响。

福州近代以来著名历史人物、才女都很多。现在都在研究林徽因,我说不要只做“人间四月天”那些,她那是写给儿子的诗。要搞一个林徽因展览,主题就是她保护文化遗产的贡献。她调查、保护大量古建筑,还改进过北京的景泰蓝,对我们国家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很有贡献的。在这方面我们宣传得不够,只知道她会写一些诗,发表一些文章。实际上是皮毛的事,重要的还在于对建筑学的贡献。

福州下步要做的,当然是“练内功”的事。现在市领导一上任,就搞内河整治、建设串珠公园、推动福道建设,还有冶山公园、屏山公园、西湖公园,我说这很好,老百姓感觉幸福指数提高,这都是对的,百姓有口皆碑。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有了健康的体魄,还要有高尚的精神、灵魂。“魂”与“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展示我们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好形象,好传统。

二是三坊七巷内有个文儒坊,文儒坊旁有一条闽山巷,里面原有闽山庙,宋代开始供奉,后来发展成为庙会所在地。最近我们编了一本《福州闽山庙会文化》,表示这庙会干什么,展示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的非物质文化包括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元节、重阳节、除夕等各种岁时节庆;还有杂剧、折子戏、评话、闽剧等各种曲艺表演;舞龙、舞狮、踩高跷、摆塔、斗宝、游神等民俗活动。当时我建议说,我们现在大家都不愿意把“宝”拿出来,我们文物局能不能举办“鉴宝”活动,让专家义务帮助市民鉴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活动。

解放后闽山庙这个地方成了卫生厅的职工宿舍,现在有几十亩的空地,建议可以拿一些地重建闽山庙,以便在城区进行非遗展示。我们现在福建实验闽剧院的闽剧在外面名气很大,“文华奖”“梅花奖”一次又一次地得,但是老百姓能看到几次?基本上演完之后就束之高阁。福州曲艺团的曲艺项目和郊区戏班,也可以到这边庙会上来表演。庙会场地大,可以派一些人员来管理,因为人多后安全问题也得考虑。

记 者:您认为福州在“练内功”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卢美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不能千城一面。三坊七巷的主体文化是什么?仕宦文化,或者叫士人文化,是读书人的文化。它的建筑特色是外表比较朴素,粉墙黛瓦,好一点的大门上方有门罩、牌匾,但里面却是楹联书画、雕梁画栋,都有深刻寓意:如“马上封侯”(猴子骑在马上)、“一路连科”(白鹭、莲花、蝌蚪)、“太平有象”(白象背一个瓶子)、“状元及第”(通过剑戟表现)。都做得美观又精致,现在重修没能看到。以前人家一座房子要经营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现在我们匆匆忙忙几年之内就把它搞起来,你想它能够像原来那样吗,应该是很难的。这些有深刻文化寓意的,真正要花很大功夫做,目前起码要讲好这些房子内的人物和故事,以体现它的文化内涵。

上下杭也是这样,双杭的建筑风格和三坊七巷不一样。因为它是商贸行帮会馆的所在地,像现在有的搞汽车零件展览不宜,双杭历史上没有经营汽车的。上下杭的特色应该是百货、金融等商贸文化内容。

此外那天我对市长说:没有文化内涵,只保留一个古厝躯壳有什么用?古建筑修完后就关门,不利用过三四年后要么白蚂蚁生出来了,要么里面已经长草了,又重新再修一遍,花很多钱。所以我提出建议:采取认养认管的办法,让一些学术团体、文化团体、民间社团,还有一些原住户的后人,符合条件要求的,审核一下,签约让用,可以花些小钱承租,不要那么贵。让他们进来,愿意的要签个合同,承诺不能改变内部结构,注意防火,要做该院落历史、人物、文化的展示宣传,而且要常年开放,不收费,让人家进去参观。一百五十九处文物建筑也不用每处派人看管,政府只要组织一个精干的小分队,检查或巡查各家有没有按合同执行。这样有了人气,就“火”起来了,有人管、有东西展示,肯定有人去看。

记 者:您提到福州有许多历史人物,请问您认为目前对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如何?

卢美松:在三坊七巷就有很多历史人物。比如有被错杀的抗倭英雄张经;有甘国宝——台湾两任挂印总兵;还有陈季良,他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江阴保卫战中,用军舰对付日本,飞机一轮又一轮地轰炸,直到最后受了重伤才下舰艇,这些人就很值得宣传。

这样的故事很多,人物也很多,不少人物都有全国性影响,但是没讲清楚,未作宣传,大家觉得可惜。人家安徽对包公大宣传,刘铭传也大宣传,我们如此类有名的多得是。所以我会上建议,现在坊巷里面(故居)大多数关门,开门的不是咖啡屋就是卖各种产品的,浪费文化资源,又聚不起人气,是很可惜的。

我以前编过《福建北大人》这本书,才知道螺洲帝师陈宝琛的弟弟陈宝瑨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男的是福建乡试解元陈懋鼎,也就是举人第一名,后来中进士,擅诗文;他的妹妹叫陈懋恒,是一个历史学家,很多人不知道。陈懋恒小的时候在螺洲长大,因为是女孩子,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她偷偷地让哥哥买一些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的书,在家里自学,后来居然考上了福州华南女院附中。她还不满足,又考到燕京大学历史系。后来司徒雷登来处理此事。史学大师顾颉刚非常看重她,她写过《明代倭寇考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研究日本的重要资料。她还写过《中国上古史演义》《秦楚演义》《红巾演义》等一系列著作。

陈懋恒值得宣传,她琴棋书画都通,儿子是上海围棋冠军,后来成为福建围棋教练。她自己精通易学,还会算命,在1969年的时候,她算到自己大限快到,儿子又在福建插队,所以给儿子一天写一封信。最后她甚至说:如果上天能够宽限,“假吾数年,以成吾志”,广写历史读物。要把中国的“二十四史”,通过演义的形式写出来,让学子知道中国的历史。

我就是读了她的《中国上古史演义》,喜欢上中国历史。所以我到文史馆后,专门出了她的文集:当时我到上海去访问,她的两个儿子都过世了,儿媳妇把她的东西都保留着,后来全部打包给了我们,我们就给她出了个《陈懋恒诗文集》。

还有薛绍徽,是陈寿彭的妻子,他哥哥是陈季同,兄弟都是船政学堂出来的。薛绍徽父亲在广东当知县,她自己在家里跟着母亲学习,后自学,擅诗文。因文章也写得非常好,后曾是《苏州白话报》主笔,《苏州白话报》要她当主编,她说女孩子不能干。她最主要的成就是帮助她的丈夫翻译过法国儒勒·凡尔纳名著《八十日环游记》。

薛绍徽小时候家里很困难,父亲又在外地,福州当时流行“诗钟”,就是比作对子。她就冒用哥哥的名字去投稿,结果老是中优等,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赛过老先生,为的是挣一些小钱贴补家用。后来人家感到很奇怪,怎么老是这个人占优,一查原来还是个女孩子,在榕城传为佳话。像这样的才女,福州还有很多,很有故事,有谁宣传?

记 者:您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主编《福建北大人》一书,严复是其中的代表,也是福州的历史文化名人,能否请您浅谈对严复的认识?

卢美松:严复是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他很想把学校办好,因为里面有学派的和政治的纷争,学派指严复是西洋学派的学生,而教育部里多是东洋学派的人。当时部里一度议论,要撤销北京大学校,严复据理力争。他当校长的时候学校没什么钱,严复以他的声誉做担保,向俄国银行贷款七万元,保证了北京大学开张。之后就进行了系科改革,分文科、工科、农科、商科、法科等,都有开设,严复在这方面很下了心思。另外在教员的聘请上,他也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兼收并蓄,广纳众流”。蔡元培实际上是继承严复的理念,蔡元培叫“兼容并包”,严复是“广纳众流,以成其大”,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就大学“大”的目标,在这方面严复也是开山鼻祖。现在人对他宣传不够,北大百年校庆时,我们回校,听记者采访说,好多学生连严复是哪里人都搞不清,不知道严复在近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地位。我们对严复面上的研究做得很多,但是深入得还不够。像严复“八大名著”,在当时来说影响非常大,到现在也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在当时的背景下,严复主张君主立宪制,但同时他也主张法治、民主,强调自由是有法律界限的,这方面观点有价值。

严复十三岁考入船政学堂,此前国学基础已很深,后来不仅外文成绩很好,而且数、理、化、天文、地理都精通,全科成绩优秀,确实是个奇才。两年的留学时间,能学到这么多东西,开了眼界,也提升了思想境界。从原来学“之乎者也”,到后来学ABCD,而且是用外文教材,这得益于船政学堂严格的教育。船政学堂第一期招生100个,最后只毕业39个,60%的淘汰率。考核很严格,连续三次不及格就淘汰。而且实行全封闭教学,每年大概只有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能回家。还实行实践教学,留学教育。

记 者:您被誉为“福建方志的百科全书”,能否请您谈谈方志修纂方面的经历?

卢美松:地方志的工作是我自己挑的,因为能用得上我的历史知识。我当时负责省直机关修志,如《闽江志》《武夷山志》《土楼志》《客家志》《畲族志》《名城志》等,是我当时提建议的。

此外还有《姓氏志》,我当时认为,姓氏对我们非常重要,涉及对台、对华侨,但做起来很难,因为姓氏多,而且分散在全省各地。应该说我从事这项工作,有兴趣,也比较努力。一是审读了很多稿子,相当于“读万卷书”;二是“行万里路”,我经常下乡,一个礼拜跑六七个县,中午在这个县吃完饭,下午就奔另外一个县,休息就在车上。福建所有的县(市)区84个都跑遍了,而且很多重点的乡镇、村我都去过。有人认为,修志就坐在那审稿就行了,但我要下去做调查,因为这十八部是我提出来的,所以我自己要跑。

《武夷山志》是最早编出来的,当时武夷山市的女副市长很热心,为申请(武夷山)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遗产,费了许多精力。她申遗完成后就找我,说能不能帮我们编点东西,我说我刚好要编《武夷山志》,她说从武夷山市开始,我们支持你。所以这本书编得很顺利,为了这个《武夷山志》,武夷山脉二十三个县(市)区我都跑过,做过调查。

为了编《土楼志》,我对土楼也做了调查。调查完后发现,人们印象中的“客家土楼”,其实不全在客家地区,我调查的结果应是漳州土楼,因为漳州除了东山岛(东山县)没有土楼之外,其余各县都有,而客家地区只有永定有土楼;其它县多是土围子,外面有围墙,里面盖房子。土楼的概念应是把房子直接盖在生土墙上头。所以还是要去调研,一定要亲力亲为,不下去是搞不清楚的。

记 者:上文提及您编写《姓氏志》,也曾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的副会长,能否请您简要介绍我省的主要大姓?

卢美松:大姓就是大户人家,名门望族。福建历史上就形成许多有名的高门大户:陈、林、黄、郑、王等。福州人说“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姓陈的有螺洲陈(如陈宝琛)、大义陈、古灵陈、胪雷陈(如陈绍宽、陈景润)、南阳陈等多支;姓林的有莆田的“九牧林”(林则徐都说自己是属九牧林),传到福州发展成文峰林、濂江林、水西林、淘江林、控鹤林等;姓郑的有北湖郑和南湖郑,郑樵就是莆田的郑;姓黄的也算大姓,开始从闽清“虎丘黄”,到永泰、莆田,进入福州罗源,闽北邵武,闽南泉州,省内各地有很多分布;“三王”里面两王在泉州;刘氏长乐有二刘,福州城里刘氏多支,郊区有刘宅,闽清有刘氏。各姓分布多而广。

记 者:您对闽都文化和八闽文化都深有研究,请问您认为闽都文化在八闽文化中有何特性?

卢美松:福州历来是福建政治中心,是行政中枢之地,主政的官员都是传播朝廷教化的。朝廷教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传统文化,所以福州的读书人特别多,明代有人说“十万人家半封侯”,什么概念?福州城宋代就说有十万人家,至少有一半读书。而城外肯定是务农、经商、出海的多。福州传统文化深厚,上溯到朱熹对福州的影响很大,宋、明、清代儒家对福州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福州的文化特色应该是优秀传统文化。

福州能出陈季同、陈宝琛这样的人物,并不奇怪。我此前还在三坊七巷讲“从古厝走出的福州才女”,是福州“特产”,其它地方没有或者很少,它没有相应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不行。名门望族多有母亲担任家庭教师,陈宝琛六子科甲,郭家五子登科,叶家是四代翰林,像这一类文化继承比较多。从上面说的女孩子念书可以看出来,我们福州比较开放,特别是近代以来,以前的女人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里像我们女孩子可以上私塾读书,有教无类。特别是长乐玉田的郑氏家族,三代十三钗;清朝进士郑方坤膝下九个女儿,个个能吟咏,一个侄女两个孙女,都工诗文;永泰的黄任曾讲,“闽中闺秀多能诗”,他一家七个能诗女子,他的夫人,他的表姐表妹,两个女儿,再加上一个丫鬟都能诗,像这一类现象很多。

记 者:闽台文化的渊源很深厚,您也有相关研究,请问您对福州发展对台文化交流有何想法与建议?

卢美松:我正在帮助福州市台联搞一个“福州台湾会馆”,严格来说应该叫福州台湾试馆,因为它原来为接待台湾参加科考的生员,他们到省城来参加举人考试,也就是乡试。这些参加乡试的学生有好几个月时间在福州停留,到九月十五日发榜以后才回去。

文化上统一了,文人都要走仕途。这些文化精英到福州来,台湾跟福州的历史联系大大加强,更加密切起来。从政治上说,这是政治教化的效果,体现国家统一;从文化上说,体现台湾文化精英对于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心力。所以我认为做会馆这很有意义。历史上我们福州去台湾的文人多史官员、学者,任府县官员、教官、书院山长、教员等,对传播政教与传统文化作出很大贡献。

对台湾来说,福州对他们的影响,还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如评话、闽剧影响最大。在台湾多个城市演出,影响比较大,有的甚至在演出后,剧团会留在那边连演数月甚至一年,还有闽剧师傅留在那边教他们。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政治和教育方面。

上一篇: 产业|担当与成长:电影《长津湖》的英雄形象塑造
下一篇: 邢氏家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