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浩荡古风大名府

浩荡古风大名府

浩荡古风大名府修缮后的大名府明清城墙城楼。 田瑞夫摄【记者手记】古永济渠畔,大名府驰名宇内。小说写过、戏曲唱过、影视拍过……多年来,古城雄姿早已烙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历史上

历史名城大名府_名人大名府历史介绍_大名府历史名人

修缮后的大名府明清城墙城楼。 田瑞夫摄

【记者手记】

古永济渠畔,大名府驰名宇内。小说写过、戏曲唱过、影视拍过……多年来,古城雄姿早已烙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历史上,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古城,不仅留下大名府故城、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写经碑等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遗存,而且留下诸多发人深思的营建、修缮、治理等工程智慧。漫步楼阁街巷,凝望堤坝碑亭,历史与人文、遗存和典故相映生辉,诉说着大运河的故事,见证着大名府的“今古传奇”。

青草、黄土、堤坝,抵达大名县永济渠古道西渠,是在一个薄雾的清晨。潺潺水声入耳,经数次改道的运河在眼前徐徐露出真容。与别处已然毁弃或淤积的段落不同,这段古河道依旧水量充沛,时有水鸟野鸭掠过宽阔河面,与隔岸垂柳相映成趣。

“当年如同《清明上河图》那般的市井繁华,如今也许能在这片土地上去寻找和考证。”大名博物馆负责人李静指向运河对岸那静谧的田野,从隐约可见的几处土墙轮廓,似乎可以嗅到一缕缕唐风宋韵的味道。

公元79年,古罗马庞贝古城毁于火山爆发,火山灰的瞬间填埋使其完整保存,成为世界古城史上弥足珍贵的“活化石”。而在燕赵大地南端,因大运河而兴盛的大名府,则因600多年前的一场大洪水,至今深埋于地下,被称为“东方庞贝城”。如今,大名府故城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大名和运河的相伴相生,则延续至今,续写着新的辉煌。

“大名”之由来,据说是春秋晋献公时,掌卜大夫卜偃从“魏”字中测解而来,寓意“兴旺强大”。史学家普遍认可的是,这座城起源于春秋卫国的“五鹿城”。战国时属魏国,秦朝为东郡,西汉置县为元城。南北朝时,置贵乡县,在孔思集寺(今大名县大街镇一带)开始筑城。

尽管源远流长,但这座城,真正在历史舞台留下浓墨重彩,却始于隋。

一条河孕育一座城。历史长河中,馆陶与邺城,几乎同时因曹魏白沟航运而崛起。隋文帝焚邺后,魏郡治所东移,在此设魏州。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杨广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运河。据《隋书》载,公元608年春,“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在曹魏白沟基础上,“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这,就是永济渠。

运河通,城市兴。位于永济渠附近的大名,利用其独特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北方重镇。“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如此评价。当时永济渠上行驶的粮漕船、商船、水师船多达3万艘,源源不断经此而至洛阳,呈现出舟楫竞航的景象。

临河眺望,垂柳依依。依稀间,一位诗人从历史深处乘舟而来。他仰天大笑,走出长安城,沿永济渠游历魏州时,受贵乡县令韦良宰盛情款待。触景感世,微醺中,他欣然赋诗,描绘魏州盛景:“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魏郡别苏名府因北游》,算不上李白名作。但那一贯恣肆奇瑰的语言,酣畅地出入于典故和现实间,勾勒出盛唐时魏州和永济渠的美景,给浩瀚枯燥的史籍点缀上浩然古风、英姿侠气,以及细腻深沉的情思。

浪花朵朵,雨打风吹。有了这条河,或深或浅的文明印记,便长流于人世间。

“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北宋初年,大名被历史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公元1042年,为抵御外敌,构筑北方防线,宋仁宗采纳宰相吕夷简建议,把大名升格为陪都,建制规模,不逊于当时的汴京开封。

此后,大名进一步崛起为当时闻名的大都会。“宋代大名府人口达到百万,《水浒传》里曾多次提到它。”李静告诉记者,这里不仅留下了寇准、吕夷简、欧阳修、柳开等名人足迹,而且以贯通南北的气势,成为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然而,诚如历史学家所言,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与水的博弈史。历经磨难、缔造辉煌的大名府,兴于河,也毁于水。

公元1401年,明建文三年,漳河、卫河齐发大水,水位高于大名府城墙,淤泥一丈余深,使得这座历经千余年的城池圮于洪水。

“由于是一次性水毁,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大都保持了原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任雪岩,曾负责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项目。他说,遗址上城廊较为明显,宫殿区内的坑壁上有内涵丰富的文化层,现已初步确定外城、内城、宫城三大框架,宫城位于内城中心,形成“回”字形环套格局,与北宋东京城形制布局相似。通过对宫城区域的考古勘探,基本佐证了《宋史》中对于大名故城宫城的记载,为宋元时期荒野类型陪都城市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浪奔浪涌,花开花落。一种文明的生生不息,正体现在永不枯竭的坚韧和勤劳上。

“大名府故城被淹没后,明代都指挥使吴宓率众在离旧址不远处重建了城池。如今,大名府明城墙经历次修缮,已重现往日风采。”大名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赵卫广说,为了预防大水灾,明代重建这座城时,充分发挥了古老的御敌、营建和水利智慧,将其建成“龟背城”,即中间高、四边低,并挖了四个大坑,下雨或者水患时,能够充分导流,不会在城中留下积水。不仅城外护城河与运河和支漳河相通,且在四座城门之内各修一条直通城墙的跑道,各跑道之间以马道相连。一旦有战事或洪水,便于调集人们进行防御。

古色古香的建筑、来来往往的行人、绿意葱茏的公园、静谧安详的护城河……沐着朝阳,登上巍峨的大名府古城墙,眼前的一切无不彰显着古城的繁华。怀着拜谒之情,我们陆续造访了五礼记碑以及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写经碑、金滩镇山陕会馆等一系列遗址遗存。据介绍,大名境内运河沿岸遗存众多,截至2021年5月,调查统计发现有各类文物遗存6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198处、石刻300余件、非遗40余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运河息息相关,积淀着厚重灿烂的运河文化。

“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更多文物和文化资源活起来。”赵卫广说,通过深入研究、挖掘、整合运河文化资源,目前,大名县实施了明清古城城墙修复、老文化馆修缮改造、古城周边主要街道外立面包装等工程;大名石刻博物馆、大名博物馆综合展馆相继对外开放;艾家口古镇、名贤祠等工程加快推进;大名府故城核心区勘探全面展开,正积极争取申报国家遗址公园,全力打造文旅强县,让大名续写新的传奇。(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 史晓多)

上一篇: 蔡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几位_百家姓蔡姓历史名人
下一篇: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200字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