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衔
“河间”饮流长思源
郊尾俞氏族人捐资修缮仙公寺
度尾俞金椿捐资修建的路段
历史上相传,远古黄帝有个大臣叫俞跗,是俞姓的始祖。俞姓起源相当古老,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俞姓源于上古时期黄帝的臣子俞跗,俞跗善医术,他能刨开人体皮肉,对体内五脏进行治疗,于是俞跗的后代以此为荣,就世代以“俞”为姓了。
宋靖康年间,有俞姓人由河南光州固始双板桥随高宗南渡,后辗转入闽。宋开庆初,龙图阁学士俞尚十一世孙俞祯,其后裔传衍莆田,主要堂号有“河间”等。俞姓在哲学、医学、音律、书法、以及深层次文化研究等方面多才华横溢者,尤其是在医学和音律两个方面,似乎有着天生较强的理解能力。俞姓历史上还出过不少名人,晋代将军俞纵、唐户部尚书俞公帛、宋中书舍人俞烈、明抗倭名将俞大猷等,他们的言行操守为俞姓树立了家风。
千百年来,优秀的家风一直感染着俞姓后人。如今,虽然很多俞氏后人离家在外拼搏,但是他们的心里从来没有忘记家乡发展。郊尾镇长岭村,俞姓人口占去一半以上,他们凭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秉气,使得家园面貌焕然一新。行走在村中,随处可见捐资留名的石碑,大家你1000元、我500元,慷慨解囊。村干部俞玉翢告诉记者,在村民的努力和政策的支持下,目前长岭村基本完成村道户户通。2008年,村里完成了从仙公路到福厦路的1公里道路硬化建设;2010年,村道两旁基本安上路灯;2013年,村民联手打通了从后寨到后厝亩三的1公里村道;2016年,完成了长岭小学操场水泥硬化和一条400多米的村道硬化。
现在,村里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了,该村还筹资建设仙公寺景区。以前,景区的道路狭小,两边杂草丛生,仙公寺也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鲜见游客。村里为了发展旅游,于是发动在外乡亲筹资修公路、修缮寺庙。如今,盛夏时节,这里是游人避暑的绝佳去处,龙潭湖边戏水,龙眼树下乘凉,每到周末、节假日,仙公寺都会迎来不少游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仙公胜景是大自然恩赐,更是全村人的辛劳成就。后人来此,都不遗忘前人铺路之功。
俞氏外出游子,特别是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对家乡有着浓厚的乡土感情,许多乡贤发家致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回来建设家乡。要致富先修路,没有交通就不会有发展,在度尾镇中岳村,说起俞金椿,无人不晓。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俞金椿家里,记者来访时他本人仍在外经商,俞金椿的小儿子俞培元向我们展示了一块2009年由县政府赠予,刻着“乐善好施 功德千秋”的牌匾。俞培元说,2007年修建艺雕旅游城大门前的大道时,由于资金不足,公路铺了两个车道便停工了,当时的两个车道并不能满足通行需要还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改善交通环境,俞金椿找到镇村干部,以个人名义捐资61万,建成了这条近2公里的四车道公路。
中岳村村书记林玉仁说,这数十年间,俞金椿一家捐资助困达数百万元。俞培元告诉记者,从1996年开始,他们一家人就辗转广东、云南多地从事钢铁生意。每逢过年,一家人都要回来,了解村中发展情况,为家乡做贡献。如今,已70高龄的俞金椿还经常告诫自己的孩子,即便成功在外,都要饮水思源,要回报家乡,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
与仙游许多姓氏相比,俞氏人口并不多。而如今,俞氏后人在各行各业拼搏,不管他们是平民亦或是商人,有着浓厚的“解囊公益,回馈社会”的风气。
俞姓图腾
俞,本义是凿木造舟。古时先以自然中空的树干为舟,后以刳空的树干为舟,是一会意字。甲骨文的俞,下部为舟,乃是小船的象形;上部是一个三角形符号。金文的俞,左边为舟,右边像一把尖锐的木凿,像人用凿而成舟形,旁边的一点表示挖凿的木屑。
寻根问祖
俞氏始祖为医
俞氏起源于上古医药世家,始祖为俞跗。《姓氏考略》云:“皇帝臣有俞跗,见《周礼疏》,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河东。”相传远古时,皇帝大臣俞跗,曾随神农氏尝百草,知草药,通脉经,能精通“割皮疗肌”“溯涤五脏”外科手术,为人解除疾病,并注释皇帝《素问》一书。后人把疾病解除称作“俞”或“愈”。俞跗的后代亦以俞为姓。
宋靖康年间,有俞姓人由河南光州固始双板桥随高宗南渡,后辗转入闽,寓居邵武、建宁、沙县等地。宋开庆初龙图阁学士俞尚十一世孙俞帧,字文瑞,号素斋。时因举孝廉,为太庙斋郎,除江都尉,调泉晋江尉,致政归家。路经莆阳,乐壶华之胜,低徊留恋,遂卜居凤林村北螺(今西天尾镇林峰),为俞氏入莆始祖。
俞祯传至十二世俞效,生二子,长子俞原积,次子俞原玖居大济龙坂村,为俞氏入仙始祖。俞祯弟俞祥,其后裔迁仙游钟山俞厝繁衍。如今,仙游俞氏还有聚居在郊尾长岭村。
家风家训
《俞氏族规》摘录
1.尊祖敬宗,左昭右穆,长幼有序,亲疏有别。
2.尊长爱幼,孝敬父母,友好兄弟,和睦妯娌。
3.崇尚礼乐仁义,明理道德,修身养性。
4.饮水思源不忘祖,一年四祭。
5.不可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传家之宝
祖妈感恩神灵佑 特殊节日传至今
虔诚的俞氏后人
在郊尾镇长岭村一民宅门口,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公庙。说是庙,其实只是一处室外佛龛,对于祭拜此处土地公,当地的俞姓人还有一个代代流传的习俗。
时过多年,俞氏一族在郊尾镇长岭村开族的具体时间已经难以考究,根据现有资料可知,他们是从大济镇龙坂村往此处定居的。与其他地方农历十月十五庆祝土地公生日不同,长岭村俞姓祖上流传,十月初十给土地公庆生。
长岭村80岁老人俞德秋告诉记者,古时候这里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为了让血脉繁衍发展,他们的祖妈带着其中一个孩子来此定居,并靠种植甘蔗、榨糖为生。然而有段时间,一只山上来的大老虎时常在甘蔗地里出现,严重危及俞氏先祖的生命财产安全。俞氏祖妈便祈求蔗田旁的土地公:“赶走老虎,保佑我们一房能在这里好好地发展,如果心愿达成,今后每年十月初十为土地爷爷庆生。”至此以后,再也不见老虎的踪影。祖妈便认为这是土地公显灵保佑,为了感恩这一夙愿达成,祖妈要求俞氏本房,世世代代十月初十为土地公庆生,感谢土地公让他们得以在此繁衍。
因此,时至今日,每年农历十月初十,长岭村都会请戏班来唱戏,这座土地公庙前则聚集着俞氏族人,每家每户张罗猪脚、猪头、五色果等等前来祭拜,俞氏祖先感恩、祈平安的精神和愿望就这样流传着。
采访手记
新仙游建设 还需民资助力
乡情,是让在外游子魂牵梦绕的情感。富而思源,回报桑梓,不仅是企业家故乡情结的体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俞姓采访中,不少在外企业家慷慨解囊,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让笔者为之感动。
我县素来“七山二水一分田”,地贫人勤勉,所以有了“仙商走天下”之说。近年来,通过外出经商富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争相回乡办工厂、上项目、建学校、架桥修路、扶危济困、投资公益事业,以自己的赤子情怀报效故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加上政府部门强力实施“回归工程”,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游子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激发了在外企业家报效桑梓的热情。
在城镇化进城日益加快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单靠政府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必须创新投融资机制,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为模式,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民营资本的引入,不仅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入现代科技和先进经营理念,从而推动乡土经济良性发展。
名人珍闻
院士开发疫苗国际首创
园庄镇泗洋村出了一位大名人,成了全村人的骄傲。他正是被称为“乙脑活疫苗之父”,病毒学、生物制品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俞永新。
俞永新生于1929年,现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他主要从事病毒学基础、实验诊断、疫苗开发研究,疫苗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工作等。由他主持和参与的科研工作曾获科技进步奖15次,1991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8年获"何粱何利医学药学奖"和"亿利达科学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永新5个亲兄弟,大多在厦门、福州生活,泗洋村目前只有一户亲戚——表侄儿俞春水。谈起叔叔,他说,俞永新是个好人,他读书时的学费都是俞永新资助的。俞永新幼年家境也不太好,12岁开始,每学期他要背着行李从村里徒步到县城上学。
“但是他很刻苦、很勤奋。”莆仙人“家贫子读书”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俞永新的命运。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不久,俞永新接到了一个任务:改进乙脑疫苗。多年努力结出硕果,俞永新研制成功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和流行性出血热细胞灭活疫苗,分别在1989年、1995年获新药证书并投产,为国际首创。目前,已在全国大规模应用,取得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凡人优品
孝道家风代代传 鲐背老人吃饭早
老人心情愉快
在郊尾镇长岭村长岭自然村,年已95岁高龄的杨坤英一家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羡煞旁人。在周围的邻居眼中,她家就是孝亲敬老的典范。
“家人孝顺,老人的生活、精神状态就会好,才会健康长寿。”村民俞金雄告诉记者,一般媳妇照顾老人,时间久了,每家每户之间都有些闲言碎语,但十几年来老人都没有“叫苦”,也没有抱怨。
一来到老人的家中,便看到悠闲坐在椅子上的杨坤英老人,拄着拐杖的她还起身向来人打招呼。在一旁的,还有老人的儿媳妇周木英及孙子俞明荣。
周木英介绍道,她婆婆50多岁的时候身体就不好,刚到他们家住时经常感冒,一个月至少生病一次。过完90大寿那年, 2011年老人胃穿孔,连医院都已告知无法治疗,在家一个月都没有吃多少东西,只能通过吸管喂食,但在一家人的轮流照顾下,老人终于坚强地挺过来了。俞明荣说,他奶奶的记忆力很不错,能够自己换衣服,精神状态都挺好的。
然而回忆起来,她媳妇周木英还是经历了困难的五年。2012年,周木英她丈夫俞清洪出车祸,不能走路,也不能说话,原来身材魁梧的丈夫却在床上躺了五年,直至2016年去世。周木英说,那五年的生活确实很困难,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婆婆,又要照顾卧床的丈夫,每天一日三餐做饭、盛饭、喂饭,整天都要守护在家里。但自己的儿子很孝顺,放弃外出做生意的机会,一直帮忙照顾他卧床的父亲。
“家有一老,老有所养”,孝道代代传。现在,每次读高中的大孙子俞润豪一放假回来,就会首先询问太奶奶吃饭了吗?然后习惯性地去盛饭、端饭,因此,杨坤英一直是家里最早吃饭的人。周木英说,如今,虽然经历了这么多难事,但好的家风确实得到了传承,儿子孝顺,孙子也孝顺,几代人一起照顾、孝敬老人。
下一期:岳姓
欢迎讲述你的故事
新闻热线:8669900
本版文图:今报记者 郑丽 薛燕辉 唐伟 陈慧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