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渭南黄河文化与历史文献

渭南黄河文化与历史文献

渭南黄河文化与历史文献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六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渭南黄河文化与历史文献陕西渭南 陈凯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六

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渭南黄河文化与历史文献

陕西渭南 陈凯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渭南是我省黄河流域重要地区之一,渭南的黄河文化在全省占有特殊地位,黄河文化也是渭南最有特色的文化,做好渭南黄河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渭南黄河文化概述

黄河流经渭南市的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县156.5公里,是渭南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渭南人民与黄河生生相依,休戚与共,渭南黄河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本段仅做概述。

1.航运交通。在古代黄河是陕西山西长途运输的重要交通要道,通过黄河连接渭河、汾河,可以直达太原、长安,历朝历代都有利用黄河运输的记载,最早的大规模运输是春秋时期秦晋间的“泛舟之役”,是秦国利用渭河、黄河、汾河航运给晋国运送粮食的一次运输行动。建国以来由于黄河泥沙沉积严重,黄河水路基本处于停摆状态。

2.渡口关隘。黄河渡口是沟通陕西、山西陆路交通的关键,有龙门渡口等13个,著名的有韩城芝川古渡,八路军在此东渡抗日;合阳吴王古渡,韩信从陕西合阳洽川东渡黄河击败魏王豹;大荔蒲津关古渡,是集渡、关、桥为一体的重要战略要地,唐时曾铸造八个铁牛,建有浮桥,是沟通华北与国都长安的关键所在;潼关风陵渡,是秦晋豫三省的重要渡口。

3河防战争。黄河作为天下巨川,是关中东部天然的屏障,而每当中国政治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黄河为界时,关中东部成为前线,备受全国关注,春秋时秦魏两国争夺关中东部河西之地的战争,爆发了五次大战,持续了上百年。魏晋南北朝时期,西魏与东魏划黄河而治,关中东部成为前线,西魏实际控制者宇文泰数十年驻扎在同州,北周、隋、唐三代王朝创始人均在同州建宫起宅,同州成为实际上的首都,一时备受瞩目。黄河秦岭之间的潼关是关中的正门,见证了历朝历代几十次大战,而黄河上的蒲津关则是关中的侧门,李渊攻取长安建立唐朝即从蒲津关攻入关中。

4.文化遗产。贾平凹曾说:“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却同样的命运是它们都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现代的经济发展遮蔽了它们曾经的光荣。”黄河像一道温柔的臂膀,将渭南儿女紧紧拥入怀抱,这是一种保护,同时这也意味着一种封闭。渭南的中、省、市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在全省首屈一指,且极具特色,渭南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省第一,正是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渭南保存下来古代的东西比较多一点,这正是黄河的功劳,使我们可以同古人对话,共同体会这珍贵的文化遗产。

5.黄河灾害与防治。渭南黄河小北干流,由于流经平原,泥沙淤积严重,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历史上灾害数不胜数,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黄河的摆动造就了陕西唯一的河东县城平民县城,平民县城也毁灭于河灾。历朝历代对此段黄河都有过防治,早在唐开元十二年,曾夹固黄河蒲津浮桥两岸河堤。新中国建立以来,本地区多次治理黄河小北干流,成效显著。

6.黄河水利。历朝历代都曾利用黄河水发展农业,唐代西韩州治中云得臣、同州剌史姜师度都曾引黄河水浇灌田地,以种稻田。新中国建立以来渭南地区多方争取中省支持,修建了东雷抽黄工程、港口抽黄电灌工程、东雷二期抽黄灌溉工程,引黄入渭工程,中心城区也喝上了黄河水,真正使黄河惠及渭南人民。

7.黄河文学。黄河作为天下巨川,尤其是小北干流河面宽阔,能激发文人墨客的诗文情怀,向来都是文人墨客游览的佳地,从洽川的《诗经关雎》,到唐玄宗的《早度蒲津关》,再到现代贾平凹的《黄河魂》,历代文人笔记小说,也对此段黄河多有描写,黄河文学内容丰富,内涵深远,挖掘潜力巨大。

8.黄河精神。小北干流的起点,黄河龙门承载着大禹治水、鲤鱼跃龙门等典故;中游发生过魏武侯与吴起舟中论政,说明山河再险固,也比不上修德与民心的重要性;民国时期的平民县人民两次修建被黄河水冲毁的平民县城,体现了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务实进取的陕西精神;抗战时期的黄河抗战、平民县渡河抗日更是体现了渭南人民万众一心抵御日寇的强大精神力量。此外,蒲城人王鼎还曾在70岁时于河南开封治理黄河,“朝夕驻坝”与民众同奋战,终于使决口大堤合龙,体现了渭南人的崇高精神。这些黄河精神,都应当被铭记被弘扬。

二、渭南黄河文化的特点

一是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黄河在榆林、延安等地都是流淌在晋陕黄河大峡谷中,只有到了韩城市,才冲出龙门,一泻千里,直接冲向平原地带。水面宽度从峡谷中的一公里变为黄河滩地的十几公里,流速变缓,泥沙沉积严重,游荡性极强,形成了特殊的大水走泥河道景观。

二是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渭南是陕西的东大门,更是沟通华北和西北的要道,黄河作为关中东部的重要屏障,在战争时期扮演了极为特殊的重要角色,因黄河、秦岭山脉而形成的潼关,更是关中咽喉所在,正所谓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从战国秦魏争夺河西之地,到抗日战争的沿河抗战,几千年来据黄河、潼关而攻守的战争数不胜数,体现了黄河渭南段的重要战略价值。

三是人河关系的紧密性。黄河在渭南流淌到平原地带,人类可以在此地亲近黄河,与黄河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依赖黄河,人们在黄河岸边开垦种植,建立城市,而这又和黄河善于改道的特征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明清时期黄河渭南段每隔二十多年就要摆动改道,黄河淹没过朝邑、平民县城,还有无数良田、房屋,体现了人河关系的紧张性。

四是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渭南人民依赖黄河,亲近黄河,开发黄河,与黄河生生相依,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渭南黄河文化。具体来讲有黄河农业文化、航运交通文化、渡口关隘文化、非遗文化、引黄水利文化、治黄文化、黄河文学、黄河精神等,涉及地理、历史、文学、文物考古、民俗、语言文字等多个学科,尤其是黄河岸边的文化遗产、古民居村落、民俗文化等,就如同古代文明的活化石,在现代文明中显得尤其珍贵,熠熠闪光。

五是历史内涵的唯一性。中国古代将“五岳四渎”,纳入国家祭祀大典,是国家的最高礼仪,《史记》载:“水曰河,祠临晋”(大荔朝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祭祀黄河的黄河祠建在大荔县,人们认为在河神居住、河患较多的地方祭祀黄河是最灵验的。汉代,官方祭祀黄河神的地点仍然设在临晋。唐、宋、元各代官方一直没有变化,祭祀等级、礼仪非常高。河渎祠建在临晋是有缘由的,传说中禹凿龙门、巨灵神推华山导河、河伯冯夷溺亡之地均在此区域,加之此段黄河接纳渭河、洛河,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摆动也较为频繁,故而人们认为在这最有灵性、河患较多的地方祭祀黄河是最灵验的。而祭祀西岳华山的地方就在华山脚下的西岳庙,因此渭南被称为“河山圣地”。

三、渭南黄河与历史文献

渭南黄河文化内容涉及十分丰富,所留存的资料从时间跨度上来说遍布中国各个时期的典籍资料与档案,从保存地域上来说遍布中、省、市、县各级档案馆。

早期的典籍记载较为简略,但我们仍然可以一窥渭南黄河的风采与重要,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至于龙门、西河”;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在洽之阳”;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水曰河,祠临晋”;可以说渭南黄河文化与中国文献的起点同寿。

以后,历代编纂的正史(二十四史)都有关于渭南黄河的记载,地理类志书《读史方舆纪要》等也有记载。文学作品中唐诗宋词中均有涉及,个人游记中唐代的《入唐求法巡礼记》,清代的《河海昆仑录》等也有对渭南黄河的描写。明清时期,个人刊刻诗文较多,尤其是渭南当地文化名人韩邦靖、李楷等所刊刻的书籍均有涉及,内容十分丰富。

各级档案馆所存的档案中,清代档案中最早的应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清代关于黄河小北干流黄河灾害的请示有关档案,此外还有陕西与山西关于黄河改道而产生纠纷的相关档案,历代河灾和省间的纠纷都是大事,因而需要汇报最高决策层处理。大荔县档案馆存有清代黄河沿岸村庄鱼鳞图册。民国档案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有黄河水灾及关于设立平民县的相关档案。渭南市档案馆存有民国黄河变迁图及平民县鱼鳞图册。

新中国成立以来,渭南市档案馆所保存的渭南黄河档案数量最多。涉及黄河航运、陕西山西黄河划界、黄河治理、三门峡库区移民、黄河水利工程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保存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上一篇: 大荔县有几个镇??分别叫什么??
下一篇: 元旦游学丨去建水,看一个真正活着的古城(12月29日—1月1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