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漫谈古礼 | 粽叶飘香,端午节的历史变化

漫谈古礼 | 粽叶飘香,端午节的历史变化

漫谈古礼 | 粽叶飘香,端午节的历史变化端午节是中国古代节日体系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节日体系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占卜一年丰歉的两个重要时期,一个集中于春节,一个集中于端午。在农历四、五、六三个夏季月中,端午又处于最核心的地位。

在古代传统节日中再没有像端午这样拥有众多称谓的节日。以端午节的时间特征为标志的称谓有五月五日、午月午日、重五、重午、五月节、天中节等;以端午节的节俗特征为标志的称谓,有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浴兰节、女儿节等叫法。所有这些对于端午节的称谓都有其缘由。就起源而言,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纪念屈原的说法外,还有曹娥、伍子胥、越王勾践的传说,还有闻一多先生提出的端午为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黄石先生的端午源于上古逐疫说、今人陈久金先生提出的古代越人新年说等等。

说到节俗,就更为丰富。古人在端午日炼剑、炼镜,采药、制药、晒药,在端午节用兰汤沐浴,饮雄黄酒、菖蒲酒、艾酒,在端午节插艾叶、挂雄黄袋、焚避疸丹,在端午节制艾人、艾虎、蒲人、蒲葫芦为饰,置蒲剑、蓬鞭、蒜拳、桃枝于床边,在端午节挂虎饰、穿老虎肚兜,穿五毒衣、系五色丝、戴五色花纸,在门前系朱索、贴五毒符,贴张天师像、钟馗像,还有赛龙舟等节俗活动。

端午节的人物纪念_端午节纪念哪些历史人物_端午节纪念人是谁

-先秦至两汉时期:形成期

“端午”这一名称的由来,“端午”虽然也被叫作“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夏节”等,是在上古时期是以干支纪年,并且也用干支来纪日。因此,很多节期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之某日,而是按照干支的序次来确定,而端午,即在五月内第一个午日。

古代节日是人观察自然、周围事物以及人自身,再依据自然的变化而划分出的特殊时段,其中往往蕴含着较为古老、朴初的自然认知和人类自我认知。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者,把北斗星斗柄上指向北极星的第七颗星,称为“招摇”,招摇走到第五个月,即仲夏之月,正是指“午”,故五月称为“午月”。秦汉以后至今,以“午月午日”为“端午”。

端午特殊的时节,被视为“恶日”,过节方式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避恶,人们较为重视采取种种方式来躲避灾害和疾病,使得自己与家人、屋宅都能平安地度过这个特殊的时分。这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节日中格外特殊的一个采药节日,端午的药草具有特别有效的功用。较为古老的节日活动主要有采兰沐浴、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可以说,到汉代为止,端午的节期时间从午月午日逐渐向五月五日发展,与夏至这一节气并行,还并未成为重大的仲夏节日。“避恶”逐渐成为端午的主要内涵,相关的避恶方法作为端午的主要活动事项渐见端倪。

端午节的人物纪念_端午节纪念人是谁_端午节纪念哪些历史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规模迁徙、文化大范围与深层次交融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端午习俗主要发展有:南北方观念与习俗的交流和融合,南方以夏至为新年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和北方的避恶观念相互交融在端午习俗中。

这一时期,采药仍然是重要的习俗,艾草和菖蒲则是人们使用的主要药草。五色丝也有不同的形制和用途,但它们基本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品种逐渐丰富,表现了妇女们的巧手慧心。角黍和竞渡是后世端午节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两项节日内容,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这两项内容都出现了,并且都融合在有关屈原的传说里。而有关伍子胥、曹娥、勾践的传说,也成为端午传说的组成部分,表现出端午传说在萌芽时期就已存在着的地域化的多端源流。它们中的每一种都有产生的地方背景与渊源流脉,每一种都为当地人口耳相传,传说中讲述的历史人物都为当地人所推崇或纪念。

端午节纪念人是谁_端午节的人物纪念_端午节纪念哪些历史人物

隋唐至宋元时期:繁盛期-

隋唐至宋元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有著名的盛唐气象,有科技发展和文明发达的两宋时期,端午习俗在中国历史上的这段时期也随之进入了繁盛期。

唐朝时的端午节,朝廷和家庭都要分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唐代宫廷在端午宴享时,皇帝要对大臣有所赏赐,以示恩宠。最常用的赐物便是夏令的食品粽子。这一天,还要举行一些娱乐活动。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就要造粉团、粽子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盘中粉团,射中者食之。因为粉团滑腻纤小,颇难射中。这本是宫中游戏,后来传遍长安,人们争相仿效,一时成为风习。用角弓射粽,与后来见于记载的“射柳”,均颇有胡风。射粽的环节平添嬉耍玩乐的氛围,在普通琐碎的进食时段前增加了一抹竞技的色彩。一般民众的家庭宴会,除了吃粽子、饮菖蒲酒外,还讲究吃新鲜蔬菜,俗又称“尝新”。

唐代竞渡之风亦尤为兴盛。自穆宗起,唐代的几代皇帝都喜欢去“鱼藻宫”观赏竞渡之戏。竞渡之俗虽然不是自唐始,但从唐时起颇具规模,广为流行。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均是乐在其中。

宋代在唐代基础上新出现的一种俗信,认为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晴,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这可能与流传此种习俗的地区的地理条件有关,也或许与晒药的习俗有关,还可能因为水是属阴的,下雨背后的文化结构是阴气兴盛,对于本来就“阳盛极而阴萌生”的端午更是加速了“阳”的逝去。

端午节纪念人是谁_端午节的人物纪念_端午节纪念哪些历史人物

明清时期:普及期

明清时的端午节俗中,有装饰小儿女以及请出嫁之女归宁的习俗,端午被称为“女儿节”。中国传统的女儿节有好几个,如端午、重阳、七夕等。端午节少女须佩戴灵符,头簪榴花。这种习俗实际上延续到近现代。女儿女婿在端午节这天与娘家的往来是保持联系的重要日子,各地也均有相互赠送物件的习俗。

明清两朝的社会商业渐渐发达,端午节俗中的各种事象,在这段时期也进入了普及期,并经由各地市民、渔民或农民的参与而变得更为精巧、生动或是规模壮观。除了个人层面的、家庭层面的、社区层面的端午节俗活动之外,更大范围上地域社会的竞渡或其他端午习俗也屡屡见诸于各类记录。各种在端午期间食用或使用的药品、食品和物品,除了自家消费,还有相互的馈送,进而还出现了在市集上大量售卖的情形,形成专门的药市、集市等。尤其是在竞渡之日,街市的兴盛更是达到了极致,往往是全城出游,彻夜不歇。

端午节的人物纪念_端午节纪念人是谁_端午节纪念哪些历史人物

总之,端午节的历史变化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群为主体,民间信仰为内核,日常生活为表现,文化实践为导向。在这些变化中,作为复杂的文化符号系统而存在。它与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不同的是,在强大的民间生活所体现出的民俗观念和民间信仰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颇具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屈原、伍子胥等人物传说,蕴含丰富的文化因子。

■文字来源夏伟红礼仪培训工作室及文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研究和认知,

我想是一种态度,

也是一种信仰。

上一篇: 《琵琶行》传诵千载,“浮梁茶”香溢神州
下一篇: 三晋历史名人图--王劭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