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请点击关注☞ 幸福东台 收录于话题#东台记忆32#东台生活28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奋斗风华正茂
今天,小东带大家来了解东台区划沿革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让我们在时代变迁中接过新征程的接力棒
奋勇向前,砥砺前行
有冬粉对历史上东台区划曾经出现过的表述有些疑问。
小东就这个话题跟大家聊聊,欢迎围观、留言。
民国元年(1912)开始,东台实行地方自治区制,全县设东台市、何垛市、安丰市、梁垛市、南芗市、时堰市、丁草市、小海市、沈照市、大兴圩市、沈抡市、溱湖市、海堰市、四团市、栟茶市、富安西市、富安东市、三里泽市、青蒲乡、西溪乡、角斜乡、娄庄乡、唐港乡、鲍庄乡、蚌蜓乡、周陈乡、鹤落抡乡27个市乡自治区。民国16年市乡以下废除都图制,改为闾邻制。
现在明白了吧,其实民国实施地方自治区制时,市就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那么,有童鞋可能会问,民国时东台管辖27个镇,甚至有些地名还是头一回听说,足以说明当时东台面积很大。
确实如此。民国前,东台面积相当大,大到令你吃惊!
据嘉庆东台县志载:东台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县时,以原有泰州东北灶境之栟茶、角斜、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九场及溱潼、时堰、南芗、西北四乡地区(合计8都70图691庄)为县境,其四至为:东至黄海;西90里至凌亭角与兴化县分界;南70里至塔墩与泰州分界;北40里至旧白驹场与兴化县分界;东南160里至栟茶场与如皋接界;西南85里过溱潼镇至卞武庄与泰州分界;东北240里至斗龙港口。
东台城池图
县境变动
从建县至民国初近150年县境无变迁。此后与兴化县之间略有变动。民国29年(1940)以后,为适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需要,与邻近各县地域皆有频繁的变动。
东台县域手绘地图(民国时期)
东台与如皋、如东县境变动 民国32年9月25日,东台县栟茶南部地区划归如皋县,与该县丰西区合并。10月,东台县立发区划归如皋县(现属海安县),与该县丁东区合并。
民国34年9月,原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原如皋县易名如东县。民国36年4月,东台县柴湾区划归如东县(现属如皋县)。民国38年9月,东台县栟北区划归如东县。
东台与泰东县境变动 民国30年2月,以东台县东南地区建立泰东行署,6月改为泰东县,管辖栟茶、角斜、李堡、立发、唐洋区。民国31年11月,苏中行署决定:东台、泰东两县合并为东台县。民国35年11月,重建泰东县,12月,撤销泰东县,所辖柴湾、西噇、栟北、李堡区划归东台县。
东台与泰县县境变动 民国29年11月,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决定:东台县第四区和第三区的南部地区划归泰县(今属如东、海安县)。
东台与海安(紫石)县境变动 民国32年初,东台县的李堡区及富安、唐洋的部分乡划归兴泰东地区,后并入紫石县。民国32年4月,紫石县开辟(原东台县的五、六区)仇湖时堰地区,建立仇时区,6月划为仇湖、时堰两区,归属紫石县。民国33年12月,紫石县的李堡区、海富区划归东台县。民国34年11月,紫石县的时堰区划归东台县(后分为城南、时堰两区)。东台县的李堡区与角斜区的角斜、周庄、杨庄、沿北、范堑及贲家集、贲家巷以南、富滩以东地区划归紫石县。民国35年10月,东台县的城南、时堰区划归紫石县。民国37年3月,紫石县改名为海安县。民国38年5月,东台县的西场、噇口区划归海安县,海安县的台南、时堰、溱东区划归东台县。民国38年6月,苏北泰州行署决定,东台县唐洋区南部的李堡镇、前进、李灶乡;角斜区堤南的角斜镇、角西、沿北、范堑、杨庄、双缪乡,堤北的光明、来南、十里乡划出建立李堡区,划归海安县。
东台与兴化(兴东)县境变动 民国21年江苏省政府确定:草堰以永定桥为界,丁溪以串场河西岸为界,西属兴化,东属东台。民国33年1月,苏中行署决定:在新解放的东台堤西(原七、八两区)地区,建立兴东行署,属二专署领导。5月,撤兴东行署,建立兴东县,管辖廉贻、唐港、临城、圩南、茅山、蔡堡、叶甸7个区。12月,苏中行署决定,兴东县并入兴化县。民国34年11月,兴化县廉贻区划归东台县。
东台与溱潼县境变动 民国34年9月,兴化县设兴南办事处,管辖原兴东县范围的地区。10月,苏中行署决定:兴南办事处改为溱潼县。民国35年10月,东台县廉贻区划归溱潼县。民国38年5月,溱潼县并入兴化县,原溱潼县所辖廉贻区划归东台县。
东台与大丰(原台北)县境变动 民国30年10月,建立台北行署,管辖小海、三渣、垦区3个区,属东台县领导。民国31年5月,苏中行署决定:东台、台北分治,撤销台北行署,建立台北县,小海、西渣(原三渣)、垦区划归台北县。民国33年11月,苏中行署决定,撤销台北县,并入东台县,并进的有小海、滨海、堤东、垦区、西渣5个区。民国34年9月,东台县垦区划出,建立大中集特区,直属苏中区领导。10月,撤大中集特区,重建台北县,小海、滨海、堤东区划归台北县。1951年8月,台北县改名为大丰县。
东台与滨海工委、办事处境域变动 民国30年10月,苏中区党委决定:在东台黄海之滨(北起八里风洼、南至新街、西至陈家花行、东到弶港),建立中共苏中滨海工作委员会,直属苏中区党委领导,次年初撤销。民国31年7月,苏中二地委决定,以三仓区的临海乡、弶港镇和唐角区的黑苴乡,建立滨海区,直属二专署领导。民国32年11月撤销滨海区,划归东台县。民国36年1月,苏中一地委决定,在东台沿海地区建立滨海办事处(相当于县),管辖栟北、盐垦、灶区、弶港镇和台北县滨海区的川东、东灶、丁东3个乡。民国37年3月撤销滨海办事处,辖区分别划回东台、台北县。
不少外地朋友
来东台旅游
发现导航上很多路名
如范公南路、海陵南路、望海路、海盐路……
很有特色
那么
东台和“范公”“陵”“海”字到底有何渊源?
其实
这些路名都是对东台历史的见证
今天
小东就来和你说道说道
西
周
淮夷地
属九州(远古行政区划)之一的古扬州。西周属吴国。春秋后期,“吴亡入越”。战国时期,“越灭入楚”。
秦
漢
东海郡广陵县、东阳郡广陵县地、海陵县、西溪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台地属东海郡广陵县,县治所在今扬州市。两汉时期,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平楚,东台为荆国东阳郡广陵县地。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市),东台属吴国,景帝三年(前154年)改吴为江都国后,属江都国。元狩六年(前117年)江都国改为广陵国,属临淮郡海陵县(今泰州),海陵之名始见。领海安、西溪两镇,西溪之名也始见于此。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平楚,次年封刘贾为荆王,东台为荆国东阳郡广陵县地。汉高帝十二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市),东台属吴国,因其地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废400余县,海陵县并入东阳县。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改江平郡为广陵郡复置海陵县。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广陵郡先属魏,后属吴,海陵县时置时废。
西溪是历史上盐税的主要征集地。
晉
朝
广陵郡海陵县、海陵郡、建陵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属徐州部广陵郡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设海陵郡,领建陵(侨置)、宁海、如皋、蒲涛(今白蒲)、临江五县。其时,东台地域在徐州部海陵郡建陵、宁海两县境内。按《晋书》载,建陵县城遗址在“海陵县界,地名青蒲(即今溱东镇青蒲庄)”。
南
朝
宁海(临海)县、西溪镇
隋
朝
海陵县、宁海县、西溪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海陵郡,复置海陵县,建陵县并归海陵县,东台地域横跨海陵、宁海两县,先后隶属扬州总管府和江都郡。根据明《嘉靖淮扬志》中隋唐扬州图所绘,宁海县治设在西溪。嘉庆《东台县志》亦载:临海在西溪镇。因宁临二字谐音,且西溪临近海滨,故而宁海、临海之称谓通用。
唐
朝
宁海县、海陵县、海陵监、东台场
唐武德九年(626年),宁海县并入海陵县。贞观元年(627年),时属淮南道扬州海陵县。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海陵县置泰州,海陵监(与县同级)驻“泰州东北之东台场”,东台之名始见于史书。东台也得此地利一跃为淮南盐区的食盐集散地。东台好多地名和路名都与盐有关,除了灶、丿等地名,市区还有海盐路。
海春轩塔 位于东台县东台镇西4公里处旧西溪镇南端。为密檐式砖塔,外观七级八面,无台基。通高20.55米,以底层最高,二层向上均显低矮,并逐层递减,至第七层复又增高;各层面宽也逐层递收,第二层以以上每面均有佛龛;塔刹为金属铸体,由复钵、相轮、宝瓶组成;塔底边长2.54米,底层西向辟有一宽1.35米券门,塔壁厚1.35米。体内为“空腔式”结构,内壁轮廓线向上似一竖立着的巨形炮弹头,无阶梯可攀。
据清光绪《扬州府志》和《西溪镇志》载,海春轩塔系唐尉迟敬德建。1982年,该塔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时代定为唐。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不仅是江苏境内现有最古老的建筑物,而且也是中国唐末过渡时期,南北两建筑体系衔接在古塔建造方面的典型代表,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宋
朝
东台、东亭
宋开宝七年(974年)改泰州为泰州军,领海陵、兴化、泰兴、如皋四县,东台属泰州军海陵县,海陵监移治如皋,置西溪盐仓监(今东台西溪)。宋时,东台也称“东亭”,因煎盐亭灶林立,多达亿所,故名。北宋时期的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早期都曾在泰州的西溪做过盐税官员。相传,范仲淹初到泰州的西溪上任之际,有人曾劝他不要在这个小地方做税官,范公不以为然,笑而答道: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范仲淹在东台做盐官时,主持修建了范公堤(今老2104国道),为纪念范仲淹,老204国道东台市区段被命名为范公南(中、北)路。
元
朝
东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泰州路总管府,领海陵、如皋二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泰州路改为泰州,属扬州路,领县照旧,东台属泰州海陵县。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白驹场盐民张士诚起义,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平江路(苏州),自立为吴王,东台属张吴泰州。
明
朝
西溪巡检司、东台场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陵县入泰州,直隶中书省扬州府,并设西溪巡检司。同年,设泰州盐运分司,辖东台、安丰、富安、何垛、丁溪、草堰、小海、栟茶、角斜场盐课司。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盐运分司署移置东台场,驻东台场鼓楼街(今台城步行街文化广场东侧),东台各盐场为其所属。
清
朝
东台县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东台地属扬州府泰州。雍正元年(1723年),置水利同知(与县同级)驻东台,专辖里下河水利。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分泰州东北九场、四乡设置东台县,与泰州同属扬州府,治所在东台镇(今鼓楼街口南50米、公园路西侧)。
民
國
东台县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废府州制,设省县二级制,东台县直属江苏省。22年(1933年)3月,改归江苏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后改称泰州行政督察区)管辖。29年(1940年)10月15日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地址在旧县政府内)建立,先后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区、苏中临时行政区。30年(1941年)起先后隶属苏中区第二、第四行政区。1945年改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1949年5月,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改为苏中泰州行政区,东台县为其所属。
东台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县时,以原有泰州东北境之栟茶、角斜、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原小海并入丁溪)、草堰(乾隆元年白驹并入草堰)9场和溱潼、时堰、南芗、西北4乡地区(合计8都70图691庄)为县境,其四至为:东至黄海;西90里至凌亭角与兴化县分界;南70里至塔墩与泰州分界;北40里至旧白驹场与兴化县分界;东南160里至栟茶场与如皋接界;西南85里过溱潼镇至卞武庄与泰州分界;东北240里至斗龙港口。据嘉庆《东台县志》关于疆域县境的按语载,分县时,丁溪、草堰、白驹、刘庄实属东台十四都,但刘庄、白驹的管辖问题,清嘉庆时早有争执,因久久未定案,所以悬而不录。故而嘉庆《东台县志》所载的县境四至八到,“北四十里到旧白驹场范堤界牌头”,并非分县时县境的北界。再根据《江宁舆图》和“大清会典馆”旧图审定的东台县境,北至三角圩东北角800丈、大团闸口97里接盐城县界。东台分县境域南北长128.5公里,东西袤140余公里。安丰场袁承业曾有初步统计,全县有面积5125平方公里,其中堤西1475公里,堤东3650平方公里(东淤滩涂未计入)。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
东台县、东台市
1950年元月,东台县由苏中泰州行政区划属苏中盐城行政区。1953年元月,苏南、苏中(苏北)行政区和南京市合并置江苏省,东台隶属江苏省盐城专区。1983年盐城专区改地级市,东台为其市属县之一。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东台撤县建市(县级),由省直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