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初到钦州工作不久,看到一份材料中涉及钦州籍的两位民族英雄的表述是“刘永福、冯子材……”普遍认为,在钦州,“刘冯”的叫法已是约定俗成,起因基本归结到田汉的一句诗“论人应不失刘冯”上。
田汉那句诗,其实是拜谒冯子材墓而写,主角是冯子材,重点理应在“冯”上,而非刻意制造的排序。
并称的历史人物,必须具有可比性,其时代、地域、职业、成就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一般来说主要遵从以下标准:一是按生年(年代)排序,如“春秋五霸”“李杜”等,这种比较普遍。二是按地位排序,如“元(稹)白(居易)”等。三是按影响排序,如“初唐四杰”等。
按照上述标准,将冯、刘两人作一个对照。
首先,生年。冯子材生于1818年,刘永福生于1837年,冯年长刘19岁。
其次,地位。虽然地位不简单等同于官职,但官职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冯子材为实缺提督(从一品武职),加太子少保(正二品)、兵部尚书(从一品)衔,此二加衔属文官系列。刘永福为实缺总兵(正二品武职),记名提督(等候补缺),无文官加衔。清职官制度沿袭既往,也是文武分途,文官为正途,职位相当之武官即使品级高于文官,也不如文官位崇。因此,冯子材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加衔的地位更为尊崇。
冯子材自1862年授广西提督,1865年赴任,历任广西、云南、贵州等三省提督,至1903年病逝于“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边防”任上,长期封疆一方,以从一品显赫凡四十年余。仅年资一条,纵观整个清廷,汉官可与比肩者寥寥无几。刘永福于1885年自越南内附,历任南澳、碣石镇总兵、帮办台湾军务等,前后十余年,仅是守备一隅。相比之下,冯子材较刘永福,朝野上下,不仅树大根深,更是声名卓著。
1870年,冯子材出关进入越南“剿匪”,刘永福予以配合,冯子材曾以提督身份赏刘永福蓝翎四品功牌和木质关防。镇南关战役中,冯、刘也形成了事实上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
因此,冯子材无论是职务、官位、声名,还是实际地位,都远在刘永福之上。
其三,影响。冯子材、刘永福均是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杰出代表,均为著名的民族英雄。冯子材的主要功绩是中法战争中指挥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督办广东钦廉防务期间,挫败法国侵略图谋,确保钦州方向未失寸土。刘永福的主要功绩是中法战争中在越南北圻牵制、抗击法军,有力策应了镇南关主战场;在清政府甲午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后,领导台湾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保卫战。
冯子材指挥的镇南关战役,是中国近代与外敌五场战争中惟一的全胜之役,将法国的侵略步伐阻断于镇南关外,彻底粉碎了侵略者殖民两广的图谋,具有改写历史进程的战略意义。刘永福取得的胜利,多是战术性的,保台一役,虽然予日寇以重大杀伤,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台湾沦陷的结局。因此,无论是对历史的贡献,还是对后世的影响,冯子材依然胜刘永福一筹。
钦州是冯子材、刘永福的故乡,同一时期如此杰出的两个代表性人物均出自同一个地区,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是钦州的骄傲,更是钦州的名片,值得重视与弘扬光大。
王震的《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到:“对历史人物要分析,不要简单化,不要有片面性。比如……在近代也出现过林则徐、冯子材、邓世昌这样一些民族英雄。”对历史人物,要看主流、看大节,脱离时代背景和当时环境去评价、要求历史人物,犹如削足适履。应该说,这些年来,对冯子材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历史功绩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仍远远不够。
2018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近代民族英雄》的五枚纪念邮票,按顺序分别是关天培、林则徐、冯子材、刘永福、邓世昌,这一排序具有一定权威性。
研究冯子材、刘永福,是钦州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有大视野、大胸襟,要多方借鉴、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双雄并峙,在具体排序上,更要讲究名正言顺,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钦州军分区司令员 龙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