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7878字,阅读需要约13分钟)
编者按
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阴。“凉州六姓”考述对凉州姓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指敦煌所出2至14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总数约6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1910年入藏京师图书馆时,只余8000余件。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另外三件分别为《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和《赵城金藏》)。
在《敦煌遗书》中保存有大量地理、物种和姓氏方面的文献,对于我国历史地理和古代方志学及姓氏谱牒学等研究意义重大。这批地理文书除《大唐西域记》等少数几种外,绝大多数是我们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它们既不为历代官私目录所载,也不为类书、史书、史注所征引,它们的面世,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为地理学及其它学术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这些文书可以粗略地分为5个部分,即敦煌地方志;地理杂文书;全国性地志;行记类写本;姓氏地理遗书等。其中:姓氏地理遗书主要包括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B.8418《姓氏录》,P.3191《郡望姓源》,P.3421《氏族志》,S.5861《姓氏书》等。
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第二陇右道·四郡记载:
凉州西平郡,出三姓:申屠、段、池。
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阴。
另外,据北宋初期著名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武威郡六姓:贾、阴、索、安、曹、石”。后者较前者多了“曹”姓,少了“廖”姓,其他五姓相同。诚然,载入其它史籍的凉州族姓望氏还有诸如:金、张、李、韩、吴、余等。
今笔者暂就《敦煌遗书·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所载“凉州六姓”分别作如下考述,姑且作为凉州姓氏文化研究笔记,以辑存凉土谱牒文献云。至于其他世家大族如段、曹、金、张等若干世家大族,另文考述。
殷商时期的七大公族:索氏家族
——以“儒学传家”索靖父子为例
索氏,出自子姓,商七公族之一,是商汤的后代。索氏后裔,望族出于敦煌、武威。敦煌是索氏家族的老家和祖宗发源之地,而武威后来又成为索氏的一个望族。索氏的得姓,至今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望族居于武威郡,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一带。
一 索姓源流
据清代张澍《姓氏寻源》载:“索氏,《姓谱》云:望出武威、敦煌,殷人七族,索氏之后。澍按:《春秋·昭五年传》曰:郑子产劳叔向于索氏。是索姓春秋时有之。《汉书》京索之间。《晋·地理志》京有大索、小索......汉晋世敦煌索氏最盛,多显著。又胡人有索氏,唐之游击将军索元礼是也”
另据《元和姓纂》载,商朝的王公贵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在鲁(今山东省境内),建立了鲁国,并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迁徙到鲁国,这六姓分别为徐姓、条姓、萧姓、索姓、长勺姓和尾勺姓。他们都是“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他们在服从周公法制的前提下,在鲁国担任各种“职事”。其中的“索氏”定居于鲁,于是形成索姓。周武王灭纣索氏出了不少力,后来定居在鲁国因而成为名门望族。再如:P.2625号《敦煌名族志》也有记载:“索氏,又其先商王帝甲封子丹于经索,因而氏焉。武王灭商,迁之于鲁,封之为侯。秦并六国,庄侯索番钹仕,国除。汉武帝时太中索抚、丞相赵周直谏忤旨,徙边,以元鼎六年从钜鲁南和迁往敦煌。”
敦煌古称“瓜州”,是羌、戎、匈奴等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生产生活的地区。汉代以来,中原地区的汉族统治者为了适应封建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地区连年用兵,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敦煌郡。从此,大批中原汉族士兵、农民、商人移居于此,其中包括一些官吏和将领。这些官吏、将领凭借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家族的势力,逐渐形成敦煌地方豪族。若论其源流,大致有七: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王朝成汤后代七公族之一,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索氏家族后来定居在鲁国,成为两周时期的名门望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鲁郡索氏,故子姓索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奚斗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至二十年(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鲜卑贵族族索卢氏在此过程中改汉姓为索氏、奚氏、卢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索氏。(按: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奚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索诺图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等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史稿》《黑龙江志稿》记载:满族索绰尔氏,满语为Socor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即索氏,等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苏都哩氏,亦称苏都尔氏、索多哩氏、索多尔氏、索罗贡氏、敖勒多尔氏,是典型的达斡尔族敖拉姓氏,达斡尔语读作“Sodoli”,世居黑龙江沿岸。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du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苏都哩氏多冠汉姓为索氏、苏氏、敖氏、阎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罗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索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索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 索姓郡望及堂号
郡望即地望、郡姓。“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邑人一般称“家庙”或“家府寺”)。旧时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1、索姓郡望: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展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治所在武威,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武成郡:隋朝开皇元年辛丑(581年)将定阳郡改为武成郡,治所在定阳县(今山西吉县)。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2、索姓堂号:
武威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武成堂:同上。
冯翊堂:同上。
附:堂联
武冠群雄无敌手;威慑穷寇有奇谋。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索氏望族居住地“武威”二字的嵌字联)
敦煌望族;北地名贤。
(上联:周武王封殷士七族,索氏封于武夷、敦煌。下联:索靖为北地守,与索价、索永友善,皆为一时名贤)
源自商代;望出武威。全联典指索氏的源流和郡望。
(略录)
三 索氏家族述略
敦煌索氏家族是汉唐时期的名门望族之一。在从汉末到唐末的八百年间,索氏族人一直活跃在变化纷繁的敦煌历史舞台上,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索氏家族有名闻域内的《索氏谱》。清代学者张澍辑录的《续敦煌实录》仅目录所载索氏人物即有35人(若含人物传中提及的索氏则至少有44人)。索氏家族是敦煌大族的典型代表。
索氏族谱
前凉时期索氏一门先后居要职者有十二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不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是难以维护家族的地位和利益的。索氏家族中许多人以武功见长,握有军权。在前凉政权中索孚担任伊吾(今新疆哈密)都尉、张掖太守;索元会任征虏将军。正是由于他们掌握有一定的军事知识,在当地颇有名望,又有号召力,历史悠久,索氏家族在各政权频繁更替之际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前凉历时七十六年,于西元三七六年为秦所灭。前秦占领敦煌后,略阳人王穆起兵反抗,敦煌索嘏和敦煌郭禹“起兵五千,运粟三万石,东应王穆”,支持王穆的反抗斗争。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迅速瓦解,敦煌又处于氐人吕光建立的后凉政权统治之下。
四 索姓历史名人选录
据清代张澍辑、李鼎文校点《续敦煌实录》载:索苞、索丞、索充、索靖等44人(包括小传中提及的索氏)。另据张澍著《凉州府志备考》载:索靖、索泮2人。
索 靖:(公元239-303年),《晋书》索靖字幼安,敦煌人也。少有逸群之量。靖与尚书令卫瓘俱以善草书知名,帝爱之。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能及靖。元康末,西域戎反叛,拜靖大将军梁王彤左司马。太安末,河间王顒举兵向洛阳,拜靖使持节监洛城诸军事、游击将军,领雍秦凉义兵,与贼战,大破之,靖亦被伤而卒。靖有五子:鲠、绻、璆、聿、綝,皆举秀才。聿,安昌乡侯,卒。少子綝最知名(详见《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文多不录)。
索泮:(生卒不详),《前凉录》:索泮,字德林,敦煌人,好学有佐世才,张天锡用为冠军记室参军。西郡武威太守、典戎校尉。政务宽和,戎夏怀惠,既而拜别驾。吕光克姑臧,泮固守郡不降,及被执,临刑不屈,郡人哀之(详见《晋书》卷一百十五·载记第十五,文多不录)。
索卢恢:(?-28年) 山东无盐人。著名西汉末义军首领。
索班:(?-119年),著名东汉将领。索班原为东汉著名大臣、定远侯班超的属下,一直负责驻守西域。
索卢放:(?-56年),字君阳;东郡人(今河南濮阳)。著名东汉经学家。精通《尚书》,授徒千余人。曾在郡内为小吏。
索紞:(生卒不详),字叔彻;甘肃敦煌人。著名晋朝大臣。
索綝:(生卒不详),索靖子。著名晋朝末期将领、宰相。历任安东将军、征东将军、京兆太守、抚夷护军、左仆射、尚书右仆射。
索绥:(生卒不详),字士艾,敦煌人(今甘肃敦煌)。著名十六国时期前凉国天水太守、史学家。前凉时举孝廉,后因母丧而去官。后又举秀才,为儒林祭酒。在前凉张骏时,任搜集内外大事之官。著作有《凉春秋》五卷,又作《六夷颂》、《符命传》十余篇。以著述之功,被封为平乐侯。
索仙:(生卒不详),著名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将领。
索敞:(生卒不详),字巨振。著名十六国时期北凉国学者、北魏大臣。北魏王朝的中书博士,补为扶风太守。他在位的时候清贫乐道,京师贵族子弟,有好多跟从他习儒。
索元礼:(?-691年),突厥族人。著名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酷吏。
索自通:(?-934年),字得之;太原清源人。著名五代时期后唐重臣。
索湘:(?-1001年),字巨川;盐山太平乡人(今盐山韩集镇大高村)。著名宋朝大臣。
(略录)
(按):凉州索氏是地方郡姓,旧时有很多胡人亦改姓索,攀附郡望,因此并不能通过姓氏判断,同出凉州索氏。
五 索氏家族家学传统的奠基人物——索靖父子
十六国时期,“中州板荡”,“生灵涂炭”,不仅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学术文化也被扫荡殆尽。与此相反,在西北边陲,河西一隅,五凉政权相继统治的一百多年时间却是经济复苏,文化昌盛,学者云集,人才辈出。或开馆延学,发展教育;或著书立说,弘扬学术;或营窟造寺,宣传佛法,出现了河西历史上空前的文化高峰。史书称:“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与中原”。一代学人陈寅恪先生也指出,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上承汉魏之宗,下开隋唐之源,“继前启后,实我国文化史之一大业”。其中,敦煌索氏家族成员为这一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敦煌索氏在河西地区的望族地位的完全确立,归功于西晋时期的索靖、索琳父子。他们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卓越的才干大大提高了敦煌索氏家族在全国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奠定了索氏“礼乐名家”的社会地位。
当中原板荡,京洛公学沦废,学术下移之时,西周大姓在相对安定的河西一隅,“专心经籍”,致力儒学,实在是保存家族的重要手段。河西儒士中,首推敦煌索氏。索靖不仅是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是被称为“草圣”的书法家张芝的晚辈,与尚书令卫瓘并称“二妙”。他继承并发展了张芝草书,在我国书法史上贡献很大。
索靖是北地太守索堪之子,索抚之后,他深受汉武帝器重,曾任酒泉太守,拜驸马都尉,死后赠职司空,极其荣显。索靖是西晋朝廷的重臣,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极有影响。泰康末年,河西王司马禺禹举兵洛阳,索靖率领从雍州、秦州、凉州赶来的义兵,英勇与敌作战,中剑而亡。索靖五子“皆举秀才”,而少子琳“少有逸群之量”,更是西晋政权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曾任安西将军,冯翊太守,侍中,太仆等要职。西晋末年,刘聪进犯关东,劫掠长安,晋怀帝被囚禁,索琳立晋愍帝。他与匈奴刘聪大小百战,最后被刘聪所杀。索靖父子的显赫功绩使敦煌索氏成为河西望族,后代敦煌索氏都自称索靖之后,曾一度掌握归义军政权的索勋,就称其祖为索靖。《大唐河西归义军节度索公记德之碑》云:“公玉裕,讳勋,字封侯,敦煌人也,……祖靖,仕魏晋,位登一品,才术三端,出入两朝,功名俱遂。”
据唐张彦远《书法要录》卷八引张怀瓘《书断》:“索靖,字幼安,敦煌龙勒人,张伯英之隶孙。父堪,北地太守。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韧劲则古今不逮。或云:楷法则过于卫瓘。……” “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银钩趸尾。”索靖还曾著有《五行三统正验论》、《索子》、《晋诗》各二十卷及《草书状》等书。索靖可谓一代文化名人,《晋书·索靖传》:“父湛,北地太守。靖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汜忠、张彪、索珍、索永俱诣太学,迟明海内,号敦煌五龙。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 他与索氏另外两位人物索珍、索永以及乡人汜忠、张彪俱以文学知名,被称为“敦煌五龙”。他的五个儿子并举秀才,少子索琳领太尉,转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录尚书,“承制行事”。
通过索靖父子及索氏家族其他成员的努力,逐步奠定了索氏家族以儒学传家的家学传统,为索氏家族以后的发展和繁荣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方向,从以后索氏家族的发展轨迹,也同样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沿着这样的一个方向前进的,即使在吐蕃和归义军统治的特殊时期,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依然深深地占据着索氏家族成员的思想意识当中。
索靖书法作品《出师颂》
另外,索氏家族其他学人见载者有:索袭,前凉时人,“虚静好学,不应州君之命,举孝廉,贤良方正,皆以疾辞。游思于阴阳之术,著天文地理十余篇,多所启发。”他被敦煌太守阴澹称为“硕德名儒”;索沈“少游京师,授业太学,博综经籍,遂为通儒,明阴阳天文,善术数占候。”索绥,父戢,晋司徒,“绥家贫好学,初举孝廉,为记室祭酒。……又举秀才,为儒林祭酒。”张骏命西掾集阁内外事付绥,著《凉国春秋》五十卷,《十夷颂》,《命传》十余篇。以著述之功,封平乐亭侯;建康太守索晖著《凉书》;西凉时还有索敞,“专心经著,尽能传延明业,凉州平,入魏,以儒学为中枢博士。”“京师贵游之子,前后显达,位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皆受业于敞。”他著有《丧服要记》等书。索泮“及长变节好学,有佐世才器。”张天锡时为冠军记室参军,后官至中垒将军、西郡武威太守,典农都尉。前秦时为建威将军西郡太守,弟弟索菱为伏波将军典农都尉,皆为吕光所杀。索商为张天锡荡难将军校书祭酒。索询为张骏理曹郎中。索辅位张轨太府参军。索振为张重华徵事;索遐位张重华司直。
后秦政权中有索棱,“好学博文,姚苌甚器重之,委以机密,父章诏檄,皆棱之文也。”历平原太守、太常,姚兴以棱为太尉、领陇西内使。索卢濯为姚苌骑都尉。特别是以敦煌为基础建立的西凉政权,初沙州治中索仙、敦煌护军郭谦推李暠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西凉建立后,任命大臣二十一人,索氏占了四分之一,有左长使索仙、牧府右司马索承明、威远将军西平太守索训、广武太守索慈、武兴太守索术,居敦煌大姓之首,由此可见索氏在西凉政权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凉段业时有右卫将军敦煌索嗣,子索元绪,北凉沮渠蒙逊时为敦煌太守。
索氏家族成员一开始就为家族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敦煌名族志》云:“后汉有索頵,明帝永平中为西域代(戊)一校尉,居高昌城。頵子堪,字伯高,才明,举孝廉,明经,对策高弟(第),拜尚书郎,后迁幽州刺史。其抚玄孙翊,字厚山,有文武才,明兵法,汉安帝永初六年拜行西域长史。弟华除为郎。华之后衾,字文长,师事太尉杨赐展。孙翰,字子曾,师事司徒,即咸致仕官。宗人德,字孟济。祖毅,太祖桓,杜陵令。德举孝廉,拜驸马都尉,桓帝延熹元拜东平太守。子韶,西部长史。”索頵又见于《后汉字·西域传》,文中称他“欲废后部王立破虏侯细致”。此外,还有西域长史索班,清代学者张澍称“此索班汉史虽不著其地望,然太守曹宗敦煌人,而长史郡人可知”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索氏家族成员在一开始就已经积极投身于家族的兴旺事业中来了。
综上所述,索氏家族“家学”发展的极盛时期——五凉政权割据河西。敦煌索氏家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名望,成为显赫的望族显贵。索姓被列入“凉州六姓”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索氏在敦煌当地的地位及影响。尤其是索靖父子不仅是索氏家族家学传统的奠基人物,而且为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上承汉魏之宗,下开隋唐之源,“继前启后,实我国文化史之一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简介:陈有顺,字仲达,武威市凉州区发改局退休干部,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 陇右姓氏文化与谱牒研究学者。先后在《甘肃日报》《甘肃文史》《民主协商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工人报》《武威日报》《寻根》《谱牒学论丛》《回族诗刊》及《今日头条》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及文史作品等300 余篇。著有《陇右陈氏文史考》、《甘肃武威·陈氏族谱》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