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第一节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一、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对立
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要的一个原则区别。
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片面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把历史看作是由英雄创造出来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历史上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思想智慧、品格才能、愿望意志等,是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最终原因;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某种客观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等决定的。
英雄史观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一般来说,历史的必然性总是深藏于内,历史的偶然性则显露于外。历史活动直接的主观动机总是与个别人物相联系,而这种主观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却是间接的和隐而不显的。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历史必然性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往往会因此被遮蔽、而引人注目的则是给某些具体历史事件、历史情结打上特殊印记的少数历史人物。
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确立,具有与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根本不同的理论原则。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必须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必须考察历史事件中的物质动因,即人民群众实践历史事件的物质原因,才能真正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从整体的历史过程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个体的历史活动只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为基础才能形成和发展,只有人民群众的活动才能体现历史主体的整体性。最后,历史唯物主义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上考察人的历史活动的作用。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阶级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形态、阶级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程度不同,人民群众有不同的内容。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以及赞成“一国两制”、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着。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资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精神财富得以产生的最终源泉,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离开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任何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后,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类历史表明,一切真正的社会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的斗争始终是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决定性力量。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大体上可以区分为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
第一是经济条件。广义上讲,经济条件作为人民群众历史活动最基本的制约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状况这一最基本的历史条件。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状况下,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社会规模,彼此之间联系的程度以及他们的创造作用的大小是很不相同的。处在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之中,这对人民群众创造能力的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而落后的生产关系则束缚积极性。
第二是政治条件。社会的政治条件包括广泛的内容,其中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同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日益广泛地参加政治活动和社会管理,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培养、提高和发挥。
第三是文化条件。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恩格斯所说的“萦回于人民头脑中的传统”,是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活动的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条件。在文化条件中,尤其应当重视科学文化的作用。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特别是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有着直接影响。
第二节 个人的作用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要正确地处理历史活动中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理解普通个人、历史人物和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历史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
个体,相对于群体而言,指的是一个个具有社会、精神和生理特性的个人。单个的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群体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个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合体。个体和群体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个体依赖于群体。“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群体作为个体的社会集合体,反映的是这些个人彼此之间发生的联系和关系。
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个体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这种关系受阶级对抗这个基本事实所制约,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阶级对抗,社会中的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基本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
二、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上发生比较重大影响、给历史事件打上比较深刻的个人印记的人物。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推动或阻碍历史进程。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利益和社会需要的驱使而出场的;在他们之间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和许多戏剧性的场面,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需要和实际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二,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力图推动历史进程的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和进步的,从而使历史进程得以加速;而力图阻碍历史进程的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和反动的,从而使历史的发展进程延缓。
第三,局部改变历史进程的面貌。从历史人物所起作用的结果来说,由于他们以其独特的个人活动来影响、号召和领导一定的历史活动,所以他们往往赋予历史事件以独特的色彩,局部地改变历史进程的面貌。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是代表先进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起和探索作用。杰出人物能够较早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集中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并根据这种趋势和意愿自觉提出推动历史前进的任务。
第二,组织和领导作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群体性的,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当群众有了改变现实的需求时,特别是有组织和指挥才能的杰出人物的出现,以启发群众的觉悟,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第三,表率和示范作用。在历史的前进运动中,由于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任务往往是前无古人的,所以杰出人物在发起这样的历史任务时,不仅要创造性地进行组织和领导,而且还要起表率和示范作用。
杰出人物之所以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活动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代表先进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反映并在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没有人民群众的历史性活动,任何杰出人物都不可能有所作为。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反映着历史发展的方向,而杰出人物作为承担特定历史使命的历史行动的发起、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顺应人民群众、先进阶级或社会集团实现自己愿望和要求的实践需要而产生出来的。
集中人民群众的经验与智慧。杰出人物的思想理论和突出成就,是在概括了人民群众的经验,集中了人民群众的智慧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并且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经受检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依靠人民群众的活动与力量。杰出人物提出的革命理论和斗争纲领只有掌握群众,才会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杰出人物与时势的关系。
所谓时势,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这种态势对于杰出人物的制约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时势召唤英雄。当历史任务逐渐成熟时,“时势”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种历史任务上去,使在这方面有才干的人可能成为杰出人物。
时势锻造英雄。时势如大学校或大熔炉,杰出人物就是在其中被造就出来的。
时势筛选英雄。英雄是在比较和竞争中得到确认的。历史的时势如大浪淘沙,它根据能否满足时代要求以及满足这种要求的程度,把真正杰出的人物推到历史舞台上来。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辩证分析的方法。
阶级分析的方法。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总是作为特定阶级的成员,受到一定阶级关系的制约,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阶级分析要求对各阶级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作出一般的区分,对各阶级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相互关系、各阶级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人物在这些关系中的特殊性格和实际表现作出恰当的说明。
历史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求将历史人物置于他们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予以评价,根据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条件衡量其功过是非。
辩证分析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就是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考察和评价时避免抽象化、简单化和脸谱化等形而上学的错误。在评价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到其主要方面,也要看到其次要方面;既要看到其开端和初始,也要看到其变迁和终局;既要看到其成就,也要看到其缺陷和局限。
第三节 群众的组织与作用的发挥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必须有效地组织起来。合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作用,重要的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关系。
一、 历史活动与群众队伍
历史活动不是外在于人的纯客观运动。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自身不断发展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历史活动的深入程度是不同的,因而群众的组织程度也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生产力的重大解放,人民群众的队伍日益壮大,远胜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队伍。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影响,原因在于:其一,社会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其二,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其三,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历史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是群众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历史活动的深入之所以能够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就在于它为群众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创造了基本的条件、环境和动力。
历史活动的发展与群众队伍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活动的深入造成群众队伍的扩大、群众作用的增强和积极性的提高,而这些变化又会推动历史活动走向深入。既然历史发展与人民群众活动有着这样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那么,在对待历史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社会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
对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关系,列宁作过精辟的阐述:“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四者之间依次递进和内在需要的关系。这一关系充分反映出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越来越需要先进的阶级及其政党和领袖的领导,显示出群众、阶级对政党、领袖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是领袖、政党对阶级、群众的代表、依靠和服从的关系。群众、阶级之所以需要政党、领袖,是因为政党和领袖能够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假如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也就丧失了政党、领袖存在的意义。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就形成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其宗旨就是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正确的领导方法,就是使群众的意见能够真正及时反映上来,化为领导的意见,又使领导的意见能够为群众所接受,在群众中坚持下去并接受群众的检验。只有经过这样“来”与“去”的循环往复,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领导的正确性。
群众路线既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