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7日,立秋,上午9时,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以下简称:河南祝姓委员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郑州隆重举行。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先生;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所原所长张新斌先生;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穆朝庆先生;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理事长白东升先生;河南省政府参事、国家记忆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姚公一先生;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肖建中先生;河南省教育厅原党组成员、原高招办主任,河南祝姓委员会名誉顾问侯福禄先生;海南省社科联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郑州市惠济区政府原副区长、北师大历史学博士、河南祝姓委员会顾问陈智勇先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轩辕书院院长王西有先生;河南省祝姓委员会会长祝晓琳女士;河南省祝姓委员会顾问、浙江江山郎峰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祝为民先生等领导、嘉宾,以及祝姓代表近百人参加。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家谱委员会会长魏怀习先生;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杨姓委员会执行会长杨兵先生;河南省贺姓委员会书记兼常务副会长贺锦勇先生;河南省何姓委员会会长何春亮先生;河南省何姓委员会副会长何宗利先生;河南省河南省丁姓委员会名誉会长丁站强先生;河南省丁姓委员会执行会长丁子鑫先生;河南省彭姓委员会会长彭井思先生;河南省武姓委员会执行会长武慧婷女士;河南省薛姓委员会书记李继东先生;河南省阎姓委员会会长阎百顺先生;河南省赖姓委员会秘书长赖荣强先生;河南步姓委员会会长步赞先生;河南黄帝故里基金会党支部书记白胜源先生等兄弟姓氏委员会代表和友人到会祝贺。
上午9时,“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幕!
会议由数字商会云平台创始人、U8企业俱乐部总经理赖荣强主持。
首先,河南祝姓委员会顾问、来自浙江江山的祝姓代表祝为民先生致欢迎词,对各位领导、嘉宾、家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祝为民先生说:河南是华夏文明发祥核心区域,是黄帝故里、祝融之墟,也是祝姓人口大省,历史上更是人才辈出。相信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正式成立后,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领导下,在会长祝晓琳等核心团队带领下,一定能为河南祝氏的团结与发展,做出贡献!祝愿河南祝姓家人在祝姓委员会的带领下,家族昌盛,文化繁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穆朝庆宣读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关于批准成立祝姓委员会和祝姓委员会党支部的批复文件。
大会选举并表决通过了祝姓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8月6日理事会预备会议),祝姓委员会执行会长祝大海在大会现场宣读了祝姓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名单和第一届组织机构名单。
名单如下:
河南祝姓委员会组织机构名单
名誉顾问:姚公一、肖建中、侯福禄、
顾问团:祝为民、祝庆韬、祝秀成、祝介亮、陈智勇、王西有
会长:祝晓琳(女)
执行会长:祝大海
常务副会长:祝建辉、祝永峰
副会长:祝群辉、祝颖超、祝少华、祝孔源、娄延奇、王大志
党支部书记:祝国庆
副书记:祝玉玺、祝长安、祝廷锋
纪检委员:祝平均
宣传委员:祝静思
委 员:祝四群、祝兴高、祝献忠、祝国山、祝高阳
秘书长:祝启涛
会长助理:祝雪萍
常务副秘书长:王艺蓉
副秘书长:祝平均、祝占伟、祝玉坤、祝运波、祝正光、祝镜钧、祝昕仑、祝留杰、祝亚军、祝建立
第一届会员大会名单:常务理事、理事候选人名单
常务理事:祝晓琳、祝大海、祝建辉、祝永锋、祝群辉、祝颖超、
祝少华、祝孔源、娄延奇、王大志、祝国庆、祝启涛、祝晓曦、祝平均、祝运波、祝玉坤、祝留杰、(待续)
理 事:祝晓琳、祝大海、祝建辉、祝永峰、祝群辉、祝颖超、
祝少华、祝孔源、娄延奇、王大志、祝晓曦、祝启涛、祝国庆、祝玉玺、祝长安、祝平均、祝运波、祝镜钧、祝亚军、祝玉坤、祝 刚、祝廷锋、祝占伟、祝雪萍(女)祝云峰、祝永明、祝东海、祝昕仑、祝留杰、祝老九、祝永峰、祝孔杰、祝孔发、祝 兵、祝长青、祝四群、祝彦超、祝永程、祝静思(女)、祝鹏沛(女)、祝志鹏、祝运芳、祝 杰、祝孔勇、祝遵华、祝万军、祝献忠、祝彦革、祝正光、祝建立、祝国山(待续)
会上,祝姓委员会会长祝晓琳博士、国际智慧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河南省侨联侨青委名誉会长、河南省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副监事长作《河南祝姓委员会作筹备介绍及未来工作汇报》。
祝晓琳说,从2019年9月开始,就为准备申请加入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因为疫情影响,从2019年到2022年,河南祝姓委员会接待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专家团调研座谈共5次;2021年7月7日林宪斋会长、白东升副会长前来调研座谈;
2021年12月12日,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长会议上接纳祝姓委员会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二级学会。
2022年7月3日上午9:30“祝融与中华祝姓起源专家座谈会”在河南饭店隆重召开,会议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承办。来自全省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围绕祝融与中华祝姓渊源、祝融与祝融之墟、祝融文化和祝融精神的内涵与意义、文化传承及可持续性发展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与会专家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会议纪要。
到2022年8月2日,河南祝姓委员会党支部正式获批,时至今日,立秋时节,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终于胜利召开。
祝晓琳会长说祝姓委员会将以此次成立大会为新的起点,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业务指导下,团结各地族人,借族人之力挖掘祝姓历史文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经济发展、为祝姓历史文化研究的传承、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未来,在祝融火星车的精神引领下,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带领下,河南祝姓委员会将携手河南省其它姓氏委员会一起飞的更高,走的更远,共同迈进新时代!
因为疫情影响,部分祝姓嘉宾没办法亲临现场,他们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或者发来祝贺视频,或者发来贺信表达对祝姓委员会成立的祝福。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为祝姓委员会和祝姓党支部授牌和授旗。
会上,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作重要讲话。他讲道:在这激情似火、喜悦收获的农历七月,我们欢聚郑州,隆重召开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正式成立大会。我谨代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挚诚的欢迎,对筹备此次会议的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姓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的文化内涵,必然会在时代的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升华。姓氏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根铸魂”的工作高度契合,同时,姓氏文化也是最接地气的文化,是所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和普通的百姓息息相关。
林会长讲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是河南省最具活力、最为活跃的民间社会团体之一。祝姓委员会是其第111个二级单姓委员会,祝姓委员会的加入,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输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有生力量。
姓氏文化资源是河南的优势文化资源。河南是中华姓氏文化资源第一大省。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中原,全球华人祖根在中原,老家是河南,所以讲“根在中原,老家河南”。我们应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增强河南的文化软实力。
时代进入了2022年,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开始了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我们国家的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中国姓氏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思想形态多元,姓氏文化也会表现出新内涵,姓氏从“来”的符号记忆,到“往”的夙愿追寻。姓氏文化在新时代要与时俱进,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中国姓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海外华人无论身在何处,行有多远,他们心中都不会忘记来处,他们以同姓宗亲会的形式寄托对故乡的情怀,用乡愁的思恋寄托对亲人怀念,用公益之举奉献对祖国的真情。这种纽带维系岁月,连接四海。
中国姓氏文化是一种蕴藏巨大价值的特殊社会资源。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姓氏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我们更要心怀敬仰地研究、传承和创新姓氏文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兴中华民族,注入新的积极的力量。
祝姓作为历史久远的姓氏之一,得姓于“人文初祖”黄帝之六世孙——祝融,具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6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祝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名均在第14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87%。河南目前有祝氏人口大约10万人,主要集中在商丘、信阳、新乡、周口、南阳、驻马店、濮阳、开封和许昌等地,其中商丘市和信阳市约占一半人口。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传承之中,祝家儿郎也是英才辈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祝姓历代名人60名,占总名人数的0.13%,远远高于祝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人口中的比重。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领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都是祝姓家人的骄傲和荣光。
2021年12月12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正式获批成立,研究挖掘中华祝姓起源和祝融、祝融文化、祝融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一致性、讲好祝融故事,这是河南祝姓委员会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河南作为远古祝融族的生活和聚集之地,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研究挖掘祝融文化,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使命在肩,当仁不让,希望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在祝晓琳会长的领导下,更多地致力于文化研究,让祝融文化、祝姓文化在新的时代大放光彩!
最后,林会长预祝“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行稳致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祝晓琳会长为祝姓委员会的名誉会长、顾问、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组织成员颁发了聘书。
河南省政府参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记忆人物姚公一现场发言,表达了对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成立的热烈祝贺!并建议,郑州市、 新郑市、新密市等有关部门,要重视祝姓尤其是祝融文化的研究开发,做好文旅产业,应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互联融合,友善向好!
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肖建中作《将祝融文化打造成河南文化新IP》报告。肖参事讲到,姓氏文化资源是河南的优势文化资源。河南历史上名人辈出,群星灿烂。祝融作为“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六世孙,祝姓起源地在河南新郑、新密一带,河南是祝姓的祖地和郡望之地,因此祝融文化的研究与黄帝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是黄帝文化的重要延伸,意义重大。
“祝融”在全世界华人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不仅是火神,也是灶神,带给百姓光明与荣光,从“祝融号”火星车的命名过程就可见一斑。借助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的全民关注,推动祝融文化与河南文旅的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将祝融文化与文创产业相结合,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靓丽文旅品牌,将祝融文化打造成继黄帝文化之后河南的又一张极具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IP。
河南省教育厅原党组成员、河南省高招办原主任侯福禄作《从姓氏文化谈家风家教的传承与发展》报告。他讲到,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所以姓氏文化对家风家教的影响极其深远,且意义重大,因为我们最容易从这里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中国目前14亿多人口,约有4亿户家庭,全世界约有20亿户家庭。姓氏文化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最早也是最好的教材,对家风家教影响达数千年,历来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姓氏文化是家庭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最容易接受并得以传承的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省社科联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郑州市惠济区政府原副区长、北师大历史学博士陈智勇作《祝融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报告。
陈智勇在报告中讲到,祝融文化具有火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和地域特征五个特征。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所原所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作《聚焦新时代河南祝姓的发展》报告。张新斌在报告中提出了姓氏三问:我们是谁?我们相聚在一块干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并针对这三点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理事长白东升作《从祝融文化谈新时代公益》发言。他讲到,祝融精神包含创新、光明、探索、不屈四个方面。2021年4月24日,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正式被命名为“祝融号”,这是全国人民共同选择的名字,也是祝姓的荣耀。公益是一个大概念,公益包含慈善。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潜力很大,刚刚起步。从上古时期到现代科技,从一簇火光到一辆火星车,古老的神话与现在的科技正在发生着一场奇幻的碰撞,我们看到祝融精神在当代中国不断地发展壮大,弘扬祝融精神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努力,公益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杨姓委员会执行会长杨兵代表兄弟姓氏委员会发言。他高度赞扬了祝姓委员会之前在筹备期间及批准成立以来,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领导下,在以祝晓琳会长为首的一帮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按照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要求,在宗亲联谊、祝姓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深信,成立大会召开以后,祝姓的根亲文化事业,会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荣光。
会上还举行了捐赠环节,祝姓代表和部分兄弟姓氏委员会代表向祝姓委员会进行了书画、牌匾、锦旗捐赠。
湖北江汉大学教授祝庆韬向祝姓委员会捐赠的书法作品《天下祝氏一家亲》
中国边唱边画表演第一人祝恩霜向祝姓委员会捐赠的书画作品《金鸡报晓》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专家祝英公向祝姓委员会捐赠书法作品《咏祝融峰》
新乡祝楼乡祝楼村庙委会秘书长祝运波向祝姓委员会捐赠清代乾隆十七年的首谱、清代乾隆完整版老谱影印件、2012年和2022年的两部族谱。
祝卫军向祝姓委员会捐赠了对联一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轩辕书院院长王西有向祝姓委员会捐赠书画作品《祝姓始祖佰祝图》
山东大学河南校友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常平安向祝姓委员会捐赠书法作品《敦睦协和》
武姓委员会向祝姓委员会赠送牌匾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武庆平向祝姓委员会赠送书法作品《祝福祯祥》
何姓委员会向祝姓委员会赠送书画作品《江山雄胜》
家谱委员会向祝姓委员会赠送书法拓片《忠孝》
步姓委员会向祝姓委员会赠送书法作品《德行天下》
杨姓委员会向祝姓委员会赠送锦旗
老家河南家谱馆馆长魏怀习为捐赠家谱等的祝姓代表颁发收藏证书(南阳祝建立宗亲因为疫情原因没能亲临现场,证书由祝姓委员会秘书长祝启涛代领)
会上,祝晓琳会长还发起了祝融文化公益倡议,并宣读了倡议书。
爱心人士、企业家王大志向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祝融文化专项基金捐款10万元,娄延奇捐款2万元,祝颖超捐款1万5千元,祝建辉捐款1万5千元。
祝姓委员会副会长王大志作为捐款的爱心企业家代表进行了发言。他说,身为炎黄子孙,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不单是要把祝融文化用好,更要把祝融文化融入到文化教育、科技创新、文化振兴等领域,赋予祝融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把祝融文化传播好,发扬好。
随后,作为爱心人士、企业家代表的娄延奇、祝建辉、祝颖超也先后进行了发言。
积厚流芳,祖先功德铭千古;德泽无疆,万代兴盛翼后贤!
祝姓,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古姓氏之一,起源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始得姓于轩辕黄帝之六世孙——祝融,是黄帝苗裔。因祝融之后有祝姓,而祝融为黄帝后裔,又周武王时封黄帝子孙在祝(国),后人以国为姓,遂产生祝姓,故祝姓尊黄帝为祝姓始祖,祝融是祝姓的得姓之祖。
最早的祝姓起源于河南中原一带,与祝融族生活位置一致,河南也一直是祝姓的祖地和郡望之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的成立,对祝姓文化的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贴士】
“祝融之墟”在今河南新郑。《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曰:“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郑玄《诗谱•郑桧谱》云:“桧者,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墟,桧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妘姓桧者处其地焉。”《汉书•地理志》云:“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路史•国名纪已》云:“今郑州有祝融冢。”
祝融之族起源甚早,但其兴盛时期则大体上在帝喾高辛氏居于华夏集团盟主地位之时。祝融之族的活动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区,即生活在今天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又据《通典》:“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可知,祝融之墟亦即黄帝时的都城轩辕丘之地。故今新郑市在五帝的中期帝喾之后为祝融之族的都城,祝融之墟的所在地。
【会议花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