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一)题材内涵当代文学史上,革命历史题材是个崭新而又为人熟知的题材领域。崭新,因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曾专门提及这样一个题材领域;熟知,因为这里所说的“革命历史”就是“昨天”严酷的革命斗争,这一切对于刚刚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来说十分熟悉了。革命历史题材因其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别开来。它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最早出现在左翼作家笔下,由无产阶级和依附于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领导和参与的革命斗争场景。解放区文学中,出现一个高潮。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报告中说:“我们已经有了若干反映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军队,反映农村各种斗争,反映劳动生产的比较成功的作品。”据他统计,仅在《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所选入的177篇作品中,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人民军队的就有101篇,写陕北土地规模时期的“历史题材”的7篇。最具代表性的,如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刘白羽的短篇小说集《战火纷飞》,邵子南的短篇小说《地雷阵》等。
这些作品是那一时期的“当代生活”,即“现实”与“历史”还没有拉开距离,因此作品中几乎没有历史背景的交代,而是直接展示“当下情境”。但随着革命战争年代的即将结束和新的时代的开始,当年关于革命斗争的现实叙述,逐渐具有了“历史”的意味,而这一历史意味不光指“历史的真实”,更强调历史叙述的对象和在叙述中体现的意识形态内涵。“它们将要不但写出指战员的勇敢,而且要写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战术思想,要写出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如何在人民军队中贯彻,这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历史的最有价值的艺术的记载。”(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文集》第1卷第5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可见,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解放区创作的作品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二)这一题材的意义同其他题材相比,其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意义。如冯雪峰评价《保卫延安》时指出:“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了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一页。对于这样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冯雪峰《论的成就及其重要性》,《文艺报》1954年第14期)这话概括了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从意识形态方面说,它讲述革命之所以发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
因此情节模式:从灾难或失败开始,而已胜利告终。以艰巨的任务的完成、重大斗争的胜利,把“昨天”和“今天”连接在一起,把革命传统融入现实生活之中,构成历史的完整叙述,以加强胜利者的自豪感和信心,以鼓舞后来者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继续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这种革命的鼓舞和教育作用最为重要,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面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良好的发展条件:因承担了上述特殊功能,往往备受关注,在党和政府重视下,这类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倥偬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经历来从容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力条件。(四)基本特点1.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追求民族化。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来构筑长篇,从解放区的《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到建国后的《烈火金刚》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的“新章回体”的一个传统;对于其传奇性的挖掘更波及到《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等作品。
2.追求史诗性。其具体内涵:历史真实、革命主题、英雄人物、崇高精神、庄重风格和作品宏大的规模。《保卫延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早被誉为史诗的长篇小说。之后,“史诗”成为对一部长篇小说的最高评价,“史诗性”成为作家创作长篇小说时普遍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因此而催生了大量多卷本小说问世,从而把长篇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写法上运用现实主义方法,追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二、梁斌的《红旗谱》(一)关于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人。20年代后期读中学时,开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抗战期间和40年代后期,在冀中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和地方政权工作。解放后在河北文联主要从事文艺领导和专业创作。主要作品除《红旗谱》(1957)、《播火计》(1962)、《烽烟图》(1983)散步连续性长篇小说外,还有反应土地改革斗争的长篇小说《翻身纪事》。第一部《红旗谱》成就最高,被誉为描写农民运动的壮丽史诗。(二)《红旗谱》1.内容是一部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长篇小说,以史诗的规模,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农民革命的历史画卷,再现了那么革命从自发到自觉斗争的历史进程。作品主要通过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描写,对中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及革命运动作了历史性的概括。
开篇“楔子”写“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拉开序幕。这是老一代农民反抗斗争的缩影。结果古钟难逃厄运,而朱老巩因此家破人亡。说明,没有党的领导,农民自发斗争难逃悲剧命运。25年后朱老忠带着复仇的决心,带着“一文一武”计划回到锁井镇,这种计划比以前有了进步,但由于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自发反抗的局限性,所以仍然难逃失败的结局。运涛、江涛是在党的领导下成长的第三代,他们既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又有党的正确领导,于是他们能和父辈们一起取得“反割头税”的胜利,从而把农民革命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样,作品通过三代农民的苦难史、斗争史和革命史,概括了这个农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的历史转折,展现了大革命到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图景。表现了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觉醒、成长的历史和他们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以阶级矛盾为主席,以你们为主要同盟军的中国民主革命史的文学建构。这一主题梁斌有着明确的认识,“我从青年时代开始,受到党的阶级教育,亲身经历了了反割头税运动及二师学潮斗争,亲眼看到‘四一二’政变及高蠡暴动,一连串的事件教育了我。后来在党的培养之下,读了马列主义书籍,渐渐明白马列主义革命哲学中最主要的一条真理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可以打倒统治者,阶级斗争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我肯定了长篇的这一主题。”“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2.人物形象小说的这种建构,主要依托在农民形象的刻画中。朱老忠是小说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开篇所写父辈的斗争,采用虎子(少年朱老忠)的视角,从而赋予朱老忠以传统的反抗性格,解释出他是在农民斗争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他的血脉中翻滚着父辈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他的身世中怀有着对地主阶级的血海深仇。这构成朱老忠走向革命的基础。而他走京下卫,闯关东的人生经历又历练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坦荡的胸怀、过人的胆识,使他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农民英雄的性格气质。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的革命觉悟了。第一部,还只是铺垫,到了第二三部,其性格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展示。他不仅具备农民英雄的性格于一身,而且作为朋友,讲信义;作为同志,守纪律;作为长辈,是知心的长辈;作为父亲,和蔼可亲;作为丈夫,与妻子也是“搭了十几二十年的伙计,没拌过最,没吵过架”。作者认为:“对于这个农民英雄典型的塑造,应该越完美越好,越理想越好!”显然,过于完美理想化。
严志和的形象立足现实。作者说“我是把他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来写的。”勤劳、善良、朴实、软弱的农民。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日子了,虽然充满了对冯老兰的刻骨仇恨,但在他要求翻身过好日子的愿望中,却包含着惧怕生活的风雨和颠簸。江涛既运涛后被捕入狱时,他极度悲观失望,对他思想上那种农民式的软弱和动摇作了较深刻的剖析。但其性格中,革命性、反抗性还是更本质的方面。“打倒冯老兰……多深的泥水咱也得过。”其他农民形象如串联穷人与冯老兰对簿公堂的朱老明、一心盘算发家致富的朱老星、庄稼活和木匠活的好把式伍老拔、封建礼教观念浓厚的老驴头等,与朱老忠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构成互补,才使《红旗谱》对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革命历程反映得更加真实与浑厚。3.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1)语言,冀中平原的民众语言(2)民俗。梁斌说:“地方色彩浓厚,就会透露民族特色。为了加强地方色彩,我特别注意一个地方的民俗。我认为民俗是最能透露广大人民的历史生活的。”(《漫谈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6)如“脯红鸟事件”,写朱老忠返乡后所形成的朱、严两家与冯老兰第一次试探性冲突,就是通过河北民间玩鸟风俗举重若轻地表现出来的。(3)结构布局上,作者以新式小说改造旧式章回小说的方法,采用相对集中的短章节结构手法,每章六七千字,故事完整连贯,又相对独立。
整部作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4)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同时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工笔细描,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5)人物性格方面。作者对朱老忠的刻画,着重在吸收丰厚民族心理积淀的基础上,去挖掘人物性格的内涵特质,并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长处。(p26,反抗性、狭义性、坚韧性)“他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感,有点像鲁智深;他的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硬骨头,有点像李逵;他的勇猛向上、正直无私的气概,有点像武松;他的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能耐,又有点像李秀成。”(冯牧、黄昭彦:《新时代生活的画卷——略谈建国十年来长篇小说的丰收》《文艺报》1959.19)民族性格最突出的表现,则是他的豪爽仗义。其在心底历史条件下,又被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所滋润而焕发出时代色泽,从而使这一形象成为“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任务与冲突为基本情节展开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