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普宁方氏:崇文修德兴教化 尚武安民保家邦

普宁方氏:崇文修德兴教化 尚武安民保家邦

普宁方氏:崇文修德兴教化 尚武安民保家邦核心提示方姓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相传,风、高、龚、姜、姬、方“六姓为开辟之基”,是中华民族得姓最早的姓氏之一。黄帝轩辕氏正妃嫘祖乃方雷氏之女。

核心提示

方姓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相传,风、高、龚、姜、姬、方“六姓为开辟之基”,是中华民族得姓最早的姓氏之一。黄帝轩辕氏正妃嫘祖乃方雷氏之女。方姓和雷姓就是由方雷氏传衍下来的两个姓氏。一说,方姓源于炎帝神农氏的九代孙雷,因其帮助黄帝伐蚩尤有功,黄帝拜雷为相,摄行国事,食邑方山。另一说,方姓起源于周代大夫方叔之后。到了宋代,岭南方姓又分出邝姓,故雷、方、邝三姓有“源同一脉,衍以三宗”之说。

河南郡是方氏的重要郡望之一。王莽篡汉后,方氏族人避乱迁居安徽,渐渐成为大族。此后,方氏又数次南迁,先到江浙,再到福建。方氏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之一,源流皆出自福建莆田。南宋时莆田方麟之、方凤之、方骥之、方骏之四兄弟移居潮阳,后分居于普宁、惠来,史称“四之入潮”。现在普宁洪阳方氏、鸣岗方氏、惠来县城方氏、东陇方氏,均系“四之”后人。潮汕方氏除这四支外,还有潮安仙庭方氏、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据不完全统计,潮汕方氏人口约25万余人,人口最多的揭阳就有超过17万人。

提及潮汕方氏,自然不能忽略揭阳普宁洪阳镇。当地方姓人口占总人口近一半,故洪阳镇又有“方半镇”一称。经数百年繁衍,洪阳方氏名人辈出。方氏族人传承“耕读传家”的传统,在当地为巩固边防、兴学育才、扶危济困等方面带来不少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达海军通讯员江晓玲高壮波实习生梁雨晗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达海军(除署名外)

普宁洪阳方氏宗祠。

崇德尚安

兴学育才岭东教化启新风

普宁洪阳镇保留着一座潮汕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寨村落,名曰“德安里”。“德与山河同万古,安如磐石奠千秋。”步入洪阳德安里大门,这副出自国学大家饶宗颐先生之手的冠首联分外引人注目。以“德”“安”藏头的门联,对仗工整,对德安里方氏家族几百年来的传家精神作了很好的概括。

世居于此的方氏族人,至今仍津津乐道于祖辈的传奇历史。普宁方氏以濂溪公方瑶为一世祖。方瑶本为福建莆田望族之后,年少时即才华过人,以诗文甲于同流。北宋末年,因金兵南侵,他决意归隐,遂携家眷迁徙到厚屿(今洪阳一带)落户。洪阳方氏后裔人数至今已逾20万,这座潮汕古镇渐渐发展成“中国方氏第一镇”。

德安里始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十六年(1891年)建成,前后历时20年。整座德安里占地6.3万平方米,由老寨、中寨、新寨从北至南依次排开组成。德安里老寨是潮汕地区典型的“百鸟朝凰”建筑群:中心宗祠象征着家族核心地位的“凰”,两边民居建筑向心围合,中轴对称,共100座,故称为“百鸟朝凰”。

据村民介绍,当初,方氏族人将古寨取名为“德安里”,就是看重其崇德、平安之义,凸显他们对家族团结的重视。德安里三寨的形成,也见证着洪阳方氏家族的发展史。由于时局动乱,方氏族人收养了不少孤儿。孩子们长大成人后,老寨的房子很快就饱和了,于是又陆续建成德安里中寨、新寨。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乡里、族人,何以能在偌大的德安里三寨和睦同居?祠堂里的一副对联或许能给游人带来启示:“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世上几百年旧家莫非积德。”这副语出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的对联,也成了方氏族人的处世法则。

在祖训的要求下,方氏族人很早就有发展地方教育的意识。他们设乡学数百所,郡邑立书院,礼延通儒,其中以光绪三年(1877年)创办的金山书院最为闻名。金山书院是岭东著名学府、广东汕头金山中学的前身,金山中学现为广东省重点中学之一。族人为金山书院捐赠书籍,并把一处滨海沙田及房产划为校产,以保证办学经费。

方氏族人还参与开设韩江书局,校刻书籍,在广州、北京建成潮州八邑会馆、潮州会馆,作为潮汕子弟求学所用。不少潮籍学子正是通过这些学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接触新思想,成为日后辛亥革命的一股重要力量。直到如今,德安里每一位考上大学的方氏后人,都可以从宗族里得到奖学金的资助。“耕读传家”之风仍在古老的德安里中延续。

方氏后人至今仍生活在德安里。

防边御侮

历史风云,家国气节世代传

晚清时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屹立在汕头市区的石炮台,见证着历史风云的变迁。普宁方氏族人方耀在负责筹办潮州镇海防期间,仔细巡查了沿海形势与防务。他意识到汕头乃潮州之门户,便力筹巨款,在汕头崎碌地方兴建炮台。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石炮台至今仍坚固如初。

光绪九年(1883年),方耀调任广东水师提督驻守虎门。他以原驻德大使刘锡鸿的“筑造炮台图说”为蓝本,密聘德国军事顾问,增筑沙角、大角的19座新式炮台,上、下横档炮台也得到彻底改造,大大提升虎门的防务水平。中法战争期间,法军曾一度企图进犯广东,但见珠江口一带防备森严,不敢入侵。

星移斗转,爱国精神仍留在潮汕地区方氏族人中。抗战期间,德安里中寨祠堂一度成为抗日军民的集训场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现年9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方思豪还记得当年的场景。回忆起抗战期间的经历,他的话里仍然充满豪情。1943年,他曾参加远征军赴缅作战,被授予少尉军衔。

“欲抽越王弓,慷慨射潮汐;欲挥鲁阳戈,回首止落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普宁洪阳还走出了一位杰出的方氏族人:著名革命家方方。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述怀诗,正是出自这位青年革命者之手。

方方,原名方思琼。1925年6月,他在潮汕地区组织“工农赤卫军独立营”,成为潮汕地区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武装。这一行动引起了土豪劣绅的仇视,有人甚至扬言要把他逐出方氏家族。他知情后,一笑置之,说:“不准姓‘方’我偏姓‘方’,今后连我的名字也要改成‘方’!”方方的名字由此而来。

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方方均表现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智慧与力量。他多次开展武装斗争,积极发展、巩固党的组织,大力争取国民党军队一致抗日。解放战争后期,方方还与潘汉年、钱之光筹划分批运送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何香凝、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等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知名人士在他们的精心护送下,安全到达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叶剑英的得力助手,方方在接管工作、建立和巩固政权、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不久,他又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在他的支持下,几十个国营华侨农场和华侨投资企业得以顺利开办,为侨乡的社会稳定和归侨的生活保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正确认识到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开创性地提出重视华侨、保护华侨的政策。可以说是后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先走一步的理论先导。”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刘子健评论道。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历程中,方方为华南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汕头石炮台至今仍坚固如初。 资料图片

岭南方氏

文武兼修,推陈出新立潮头

“崇文”与“尚武”,不只是潮汕方氏族人身上的特点,也是岭南各地的方氏家风共性。在“尚武”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颇具传奇色彩的清代武侠人物方世玉。方世玉祖籍广东肇庆,出身武术世家。他自幼熟习少林拳法,与兄弟方孝玉、方美玉名列“少林十虎”。方世玉本人则排行第二。

方世玉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他被“十虎”之首洪熙官暗收为门徒,被传授少林武功,意欲反清复明。方世玉在对垒中击败恶霸雷老虎,则为民间最津津乐道的典故之一。如今,以方世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多达数十部。在这些作品的渲染下,方世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与霍元甲、黄飞鸿等武侠形象齐名。

明清之际,方氏族人的“崇文”之风也远及岭南,明代就出现了阳明心学的“闽粤学派”代表人物方献夫。方献夫,字叔贤,南海人。与普宁方氏一样,他的先祖同样来自科举名邦福建莆田。方献夫曾经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他官至柱国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供职内阁,协同皇帝议政,君臣上下皆尊称之为“方阁老”。

方献夫自幼勤苦力学。弘治十八年(1505年),年方二十的他高中进士。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时于朝中任职,方献夫拜之为师,成为岭南传播“阳明心学”第一人。1512年,为集中精力探讨王阳明的学说,他托病请辞,在西樵山结草为庐,研读经史,历时10年之久。正德十二年(1517年),方献夫在山上建造“石泉书院”,与当时的“云谷书院”“大科书院”“四峰书院”并称为西樵山四大书院。当时,前来西樵山求学探究理学者甚众,西樵山自此遂成“理学名山”。为方便求学者及山民出入,他发动民众修筑“百步云梯”,并利用西樵山生态,开展民间体育活动,截流山泉为湖,开创“半山扒龙船”之先例。而方献夫开发的登山古道,至今仍保存在西樵山上。

步入近代时期,与许多岭南有识之士一样。方氏家族也产生了不少勇立潮头的先行者。1866年,铁匠出身的中山人方举赞与同乡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号铁铺”,专门锻制修配桅箍等轮船零件,成为中国首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他们为企业增设先进机械的同时,注重自我推介、产品宣传,率先将源自海外的现代商业理念引入市场营销,研发多种船舰,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另外一位来自中山的方氏族人方人定,则在岭南画坛掀起另一股新风。上世纪20年代,他加入春睡画院,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习画,尤以其折衷中西的人物画闻名。作为“国画革命”阵营的一员骁将,他与传统派画家黄般若展开了一场新旧国画大论战,史称“方黄之争”。旷日持久的论战,大大拓宽了国人艺术视野深度与广度,为岭南画坛创造了开放多元的格局,给中国美术现代化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

方姓历史名人_姓的历史名人故事_历史名人姓氏

专家访谈

“耕读传家”是方氏家族最突出的传统

受访嘉宾:

马楚坚(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哲学博士)

南方日报:普宁方氏家族既崇文、又尚武。他们“崇文”与“尚武”的家族文化各有怎样的渊源?

马楚坚:据志书和族谱记载,南宋末年,福建莆田名士方瑶遍游名山胜迹,发现洪阳镇是一块宝地,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他和后代不断通过购置田产,遂成大族。方氏家族最突出的传统就是“耕读传家”,家中所有子女都必须务农,到了秋收农忙结束后就回私塾读书。这样的家规,子孙是不能违背的,否则他们的田地就会被族中长老没收成为祠堂的公田。因此,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方氏家族在明代就产生了两位进士、举人。

自从韩愈被贬潮州后,潮州逐渐发展成为粤东文化重镇。明代潮汕地区文教蔚然成风。但进入晚清以后,潮汕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匪盗横行,各村各乡都需要练武自卫,以保护当地的田产,普宁方氏也不例外。但“尚武”并没有改变方氏家族“崇文”的特征。方氏族人遵循家族留下的遗训,重视教育改变人心的作用。族人在当地筹钱发展了100多家“乡学”,也建了不少义学、书院。他们礼聘儒士名家任教,将韩愈在潮汕地区遗留的重文兴教之风重新振兴起来,也为潮汕地区的近现代教育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方日报:普宁方氏在治乡方面有哪些突出的举措?这些举措对推动潮汕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马楚坚:同治年间,方氏族人募捐筹款,疏浚韩江下游梅溪一带水道。他们疏浚水道的方式是很有智慧的:一方面,他们积极引进新式的外国机械清理河道的淤泥,另一方面,他们利用这些河泥围海造田,以便宜的田租租给那些无田可耕的农民,使农民们实现自给自足,这既维护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为社会增加了劳动力。

普宁方氏也对潮汕地区善堂文化的形成作出不少贡献。他们在各地广设善堂,救济收养孤儿,收埋冻馁乞丐。为资助贫困学子赴考,他们还倡建“潮州文祠”基金。这些基金多是围海造田所得。他们将它再次投入慈善所用,受到时人积极仿效。在方氏族人的推动下,潮州各县很快也行动起来,侨民更将此扶危济困之风远播海外。

方氏名人

方献夫(1485-1544年)

字叔贤,广东南海人。方献夫于明弘治、正德、嘉靖三代为臣。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进士,后改庶吉士。他曾任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被尊称为“方阁老”。他在西樵山隐居期间,修建石泉书院,藏书甚富,著有《西樵遗稿》八卷。据说,南海著名食品“西樵大饼”也为方献夫首创,并以家乡西樵命名。

方殿元(清初,生卒年月不详)

字蒙章,号九谷,广东番禺人,生活于清康熙年间。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他曾任江苏江宁县知县,能以经术饰吏治。方殿元工诗文,尤长于乐府,为“岭南七子”之一,著有《九谷集》。

方世玉(1739-1763年)

广东肇庆人,广东地区民间流传的少年英雄,被誉为“少林十虎”之一。其母苗翠花同为武林高手。方世玉性情刚烈,十多岁时就被父亲方德送往少林派学艺,在近代武林享有盛名。方世玉的事迹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与霍元甲、黄飞鸿、李小龙等人齐名。

方举赞(1820-1906年)

广东香山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方举赞以铁匠出身,后赴上海谋生。1866年,方举赞与同乡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号铁铺”,专门锻制修配桅箍等轮船零件。1869年,方举赞增加车床和工人,不久又采用蒸汽动力设备,商号亦改为“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工种有锻冶、焊接、车削等。他注重自我推介、产品宣传,将源自海外的现代商业理念引入市场营销。在其子方逸侣主持下,发昌号先后制造了排水量115吨的轮船“淮庆号”、中国第一台脚踏车床、“泰通号”刷沙挖泥船、“汉阳号”轮船等。

方人定(1901-1975年)

幼名四钦,复名士钦,广东中山人,现代著名书画家。方人定早年毕业于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及广东法官学校高等研究部,后专攻美术。1923年,入春睡画院,师从高剑父习画,主张国画革新。他擅长人物、花鸟、山水、书法,1929年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金奖。上世纪20年代,方人定代表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画家黄般若展开新旧国画论战,史称“方黄之争”,对中国美术史产生深远影响。

上一篇: 雷姓姓氏起源和文化故事 关于雷姓的名人典故及来源
下一篇: 千年古县奏响文化发展强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