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周昭京的潮汕梦·《中外名人风采录》

周昭京的潮汕梦·《中外名人风采录》

周昭京的潮汕梦·《中外名人风采录》周昭京的潮汕梦·《中外名人风采录》2006年02月15日17:04 大华网踏破铁鞋觅履痕周昭京先生是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他历时近二十年,踏破铁鞋,寻觅名人之履痕

周昭京的潮汕梦·《中外名人风采录》

2006年02月15日17:04 大华网

踏破铁鞋觅履痕

周昭京先生是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他历时近二十年,踏破铁鞋,寻觅名人之履痕,遂成这本《中外名人风采录》(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中的人物涉及海内外的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经济、金融、侨务、宗教等各界,皆为其中的佼佼者。此书付印之前我先睹为快,觉得这是本值得一读的书。如作者写到中国前驻英国大使柯华,以其外交官的睿敏眼光,对当今世界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考察,以翔实的资料与事实,有力地证明社会观念必须与时俱进,颇予人以启迪。书中还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材料,如谈家桢访台时,蒋纬国如何在宾馆执弟子礼迎谈。作者采访了不少文化名人,如音乐家马思聪、贺绿汀,国画大师刘海粟,作家和翻译家萧乾、孙大雨,古典研究专家伍蠡甫、顾廷龙,艺术家俞振飞、蔡楚生,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以及科技界精英张香桐、吴大猷、杨振宁、吴建雄、丘成桐等,一一描述了他们的丰富而曲折的人生路径,展示他们缤纷迥异的风采。而对海外一些华人巨子,如香港风云人物李嘉诚,泰国盘古银行董事长陈弼臣,新加坡金融翘楚连瀛洲等,亦均有精彩描绘。

晋代名人羊祜与友人登山时慨叹:“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有知,魂魄犹登此也。”探访名人事迹履痕,免其“湮灭无闻”,实在是一桩有意义的事,皇皇大传当然更好,但虽非皇皇,即使雪泥鸿爪,也不失为民族文化之珍珠也。(元三)原载《解放周末》2002年2月8日

四海潮音令誉传扬

——读周昭京《潮汕名人采访录》

《潮汕名人采访录》是名记者周昭京的一部卓而不群力作。全书近25万字,采写了国内国外、各行各业的名人。如,经济学家许涤新、作家秦牧、翻译家梅益、香港风云人物李嘉诚、香港大学校长黄丽松、泰国银行家郑午楼、新加坡指挥家朱晖、马来西亚面粉大王郑良得等等。这些名人,或出生在潮汕,或祖籍是潮汕。作者在“自序”中说:“我花了5年时间写成此书。激发我写此书的动因是我很热爱我自己的家乡——潮汕,潮汕地处岭东、南疆边陲,风景优美、旖旎迷人。”作者爱故乡的山水、故乡的风俗,当然更爱故乡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采访故乡的名人,并结集出版,乃是作者的情之所至。而书中被采访的对象,都和作者一样,深深热爱着故乡潮汕。热爱故乡实际上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且不说那些虽离开故乡,但仍留在大陆本土的潮汕名人,即使那些早年离开家园,转徙海外乃至已经加入他国国籍的潮汕人,也是深深眷恋着故土。香港名人李嘉诚博士在创建汕头大学时,正值香港股票急剧下跌,而他表示,宁可把办公大楼卖掉,也要把汕头大学办好。这种愿为造福桑梓而竭尽所有的赤子之心,是何等的可贵。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他说:“在家乡和祖国的怀抱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蜚声国际乐坛的钢琴家周勤丽女士在法国举办个人演奏会时,主要的演奏曲目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祖籍潮汕的泰国金融巨擎陈弼臣先生不仅为家乡捐资办教育,而且在他74岁高龄时还亲携夫人、子女回来参加峡山学校的奠基仪式。九旬老人、新加坡驻泰国大使欧阳奇曾多次率子女回中国大陆“寻根”。时光倏尔而逝,离乡背井、散居世界各地的潮汕人,两鬓染霜,乡音未改;国籍不同,魂系中华;一颗中国心始终不渝,炎黄子孙胸中搏动着的这颗中国心使中华民族在历尽坎坷曲折之后,仍然朝气蓬勃,勇往直前。

地处南疆边缘的潮汕,在古代,它是被贬谪的官员的流放之地。唐朝的韩愈、宋朝的胡铨都因直谏犯颜而来过这里,但正因为潮汕的偏僻贫困,所以才磨炼出刻苦耐劳、勤俭创业的潮汕人。而同时,因为潮汕面临海域,这为潮汕人走向世界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通过海上的交流,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被吸引进来,中西文化的融合贯通又养成了潮汕人的开放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潮汕地方名人荟萃,人才辈出。不过,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经过一番艰辛曲折、百折不挠的努力才获得的。这些名人无一例外地都有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泰国正大集团创始人谢易初先生赤手空拳到泰国谋生,从农场和种子公司的苦工发展成拥有巨额资产的企业家,其中的艰辛不言自明。林思齐博士初抵温哥华时,全家数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后来他凭着自己的才智和毅力,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中崭露了头角,现在他不仅成了有名的企业家,而且还当上了加拿大首任华人总督。世界养鳄大王杨海泉小时因家贫,几次辍学,读的书加起来总共不到一年,但他从小立志要为社会作贡献。长大后,为了重振泰国濒临绝迹的养鳄事业,他白天深入各山区求教于有经验的猎鳄人,晚上在孤灯下琢磨研究,探索养鳄的最佳方案。为了掌握各环节的情况,他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捕鳄,亲自操刀屠宰。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泰国政府授予他巨贡勋章和童子军最高勋章。最早为中国电影赢得国际声誉的名导演蔡楚生出身农家,小时候也因家境贫寒而无钱上学,但这压抑不了他求知的欲望。没人教,就自学,无论是在汕头小店铺里当小学徒,还是在上海摄影棚内做勤杂工,他不顾一天工作的疲劳,夜夜坚持自修到深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由勤杂工提升为美工师的助手、场记、剧务、置景、助理导演、副导演、导演。他所执导的《渔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已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名片。读一读《潮汕名人采访录》,将会获得一种催人奋进、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正是当前我们建设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所不可缺少的。

5年来,为了采访潮汕名人,周昭京先生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天南地北地奔波。他所采访的对象除了国内的,还有国外的。为了使这些潮汕名人的事迹发扬光大,他利用他们回国开会、探亲的机会,见缝插针地采访,其中的甘苦实难一言道尽。他忠于职守、勤于职守,令人敬佩。难怪香港的林万任先生在《序一》中赞他“性谦和而奋发,素重乡谊”。北京的薛汕先生在《序二》中称赞道:“在他的笔下,无哗众取宠之意,又无借箸代筹之嫌。这或许是周昭京作为名记者的好风格吧!”

书中所写的潮汕名人犹如夜空中颗颗璀璨的明星,他们是潮汕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上海阎根兴戴云云) 原载《汕头日报》

周昭京的潮汕梦

没有播种绿色的梦,哪有金色的秋收。潮籍上海作家周昭京为弘扬潮汕文化不知做了多少梦。他虽只在故乡度过短暂的童年,但故乡的风土人情却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从小他就知道人杰地灵的海滨邹鲁——潮汕大地人才辈出,长大后萌发了写介绍海内外著名潮人的书的念头。

有人劝他,这种事不是单位交办的任务,仅是你对潮汕文化的“心仪”之举,别吃力不讨好,不如下海经商,走生财之道。他说:“煤火热的生命来自大地母亲的哺育。故乡是我的母亲,不为母亲做事是不肖的。儿女对母亲只有奉献两字,对母亲的奉献是一种人生事业、人生追求,它是永无止境的。”

为写《潮州会馆史话》一书,他大江南北到处奔波,搜集、整理、阅读有关资料,调查、研究、实地走访做写书前的准备工作。一些地方他是坐夜车去的,天亮到达目的地,一下火车便开始一天的紧张工作。在图书馆阅览室查资料,一坐就是一整天,两个面包一瓶水就算是午餐。他有高血压等病,身边还带了很多药片,一瓶水1/4是为了吃药片的。阅览室从早上8点开放到下午5点,往往是工作人员提醒他已经下班。为找资料他没少跑路,也遇到过不少意想不到的事。一次当火车到达沈阳,他走向火车站检票口时,突然发现车票和钱包被偷走了。这下可麻烦了,被罚了车票,还莫名其妙地被骂了一回,才通过车站检票口。在去南宁时,正逢盛夏,车中超载,车厢内闷热得很,他只得站在两节车厢相连接处的过道口。一天一夜站下来很是疲倦,眼睛稍微一闭,行李袋内的东西又被窃走了。坐夜车去南京,到站时别的乘客告诉他,你的裤子后面被划破了,害得他很狼狈。从天津坐长途汽车去北京,却意想不到坐上了一辆贼车,险些丧了命。最可怜的是在郑州那一次,离火车开车时间只有半小时了,他从公共汽车上下来,发现车票和口袋里的钱全被扒了。正愁得一筹莫展时,幸亏碰到一位相识的朋友,在他帮助下,买了高价票,才回了上海。

周昭京认为,开拓潮汕文化也是投资,是文化投资。他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时都带有一份财富,这笔财富就是时间。海内外不少成功的潮人,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时间,将时间变成亿万经济财富。报道海内外有成就的潮人,宣传他们创业的奋斗精神和爱国爱乡的令人振奋的事迹,这会鼓舞潮汕人民建设潮汕的斗志。从“四人帮”垮台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又为这问题做准备工作。从80年代初期,他便不断在潮汕报纸上撰写海内外潮人的专访文章。这就为他的《潮汕名人采访录》一书的出版打下基础。

若问周昭京的生平所好,他回答:“最喜窗头明月,枕边书”。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搓麻将、不跳舞。他把别人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作为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它用在读书学习上,作为积累文化投资的“资金”。他自己搞了一个“潮汕文化资料库”,有海内外著名潮人、有古今潮人史迹、有从史书上摘录下来的有关潮人的各种资料,包括拓片、图片、海外报刊报道的潮人资料。他将这些一一编号入库存档。令人惊奇的是他还收集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汉学家研究潮人的资料。

步入周昭京的居室,真是满堂生辉。屋里挂的那一幅幅风景水墨画反映出他寄托的无尽乡思。还有一幅幅出自名家之手的书法真迹,它们都有一共同之处,即条幅中都有一“潮”字。在这些名家大师中,又有不少的潮籍人。工夫茶,是潮汕茶文化的源头。不论走到哪里,周昭京总把他那套工夫茶具带在身边。潮人、潮心、潮汕文化,在他的斗室中可反映出来。

周昭京现正在赶写有关潮人的另一部新作。他的房子很小,写作时都是在房子的小阳台上放一副木架,上面铺一块三合板,权当书桌而动起笔来。阳台靠马路,噪音很大。特别是夏天闷热,他只得装上两张芦苇帘,再加上一层布帘,挡住太阳光,旁边放一盆冷水和一条毛巾。他的《潮汕名人采访录》、《潮州会馆史话》等100多万字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来的,真令人难以置信。他的名片上写着这样一首诗:来世不带印和财,意志蘸汗写舞台。白纸黑字任评说,正道沧桑看花开。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作家崇高的人生境界。

“潮人足迹印环球,荜路兰缕春复秋。沪上周郎挥史笔。证今稽古添新猷。”这是汕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赞发同志为周昭京所著的《潮州会馆史话》所题的诗。该书已被列入《潮汕文库》,作为潮汕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已荣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潮学奖(1992——1993)研究优秀奖。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朱良在给周昭京的信中说:“你做了件大好事,这种历史资料再不抢救就没法搞了。”汕头市委书记许德立在百忙中挤时间阅读该书,并亲自给周昭京写信,对该书予以高度评价:“《潮州会馆史话》的出版,是国际潮学研究的一大成果。填补了会馆史的空白,丰富了潮汕历史文化宝库,乃是国际潮人社会的一大盛事。”

离乡40多年的周昭京在今年7月返乡时表示:“我虽然不能做呼啸的火车头,但是可做一根枕木,共同为建设潮汕而奔向前方。”

梦如春水,悠悠饶故乡。金色的秋天,不是蝉儿鸣出来的。但大地是最守信用的,一旦接受播种者洒落的汗水,它会奉献出绿色的希望。(郭华)原载《特区工报》1996年9月11日

名人风采别人写

名人之所以出名,在于他们在某一方面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出异乎常人的功业伟绩,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名人的功业伟绩,是普通人,特别是青年人希望了解、学习的榜样。

晋代名人羊祜与友人登山时慨叹:“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有知,魂魄尤登此也。”

名人的足迹履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但愿有更多的人像昭京兄一样能为名人作他们人生的实述,免其“湮灭无闻”。完人大传当然更好,但虽非完人,即使雪泥鸿爪,也不失为民族文化之珍珠也。使人感动的是昭京兄采访此书中的诸位名人,是业余、自费进行,其中甘苦,犹如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坎坷也。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出现的一些以猎奇、三角、官司、自我暴露等内容的名人自传之类,我是不屑一读的。但《中外名人风采录》,确实给了我一桌精神大餐的拼盘,令我大快朵颐,回味无穷。(元三)原载 新闻晚报 2002年2月1日

读周昭京《潮州会馆史话》和《潮汕名人采访录》

祖籍在广东省潮阳县、长期住上海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周昭京君所撰著的两本新书《潮州会馆史话》及《潮汕名人采访录》已分别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及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承周君惠赠两书,先睹为快,愿缀数言。

《潮州会馆史话》一书,为《潮汕历史文化丛书》收入为学术丛书之一,该项丛书是由设于广东省汕头市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联合编辑的。

《潮州会馆史话》是国内潮人第一本比较系统详细反映海内外潮人创建地缘性组织的著作,填补了潮人社团研究长期未有独立出书的空白,是潮人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件喜事。也填补了国内会馆史的空白。该书曾由《汕头日报》连载,荣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传播基金会特设的潮学研究优秀奖。

关于国内潮州会馆部分,令人惊奇的是早在明朝时便已在金陵(南京)设立会馆,到清初时迁至苏州,乾隆皇帝曾赏赐彩缎给潮商。

上海潮州会馆创建于清朝嘉庆十五年,比上海开埠整整早了30年,比汕头开埠则早了50年。北京潮州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但具体年份不详,仅知会馆于乾隆34年用1000两银子购置房屋一所作为会馆。天津潮州会馆建立则较迟,于光绪四年开始自行建造馆所。

海外潮州会馆的成立,可以说是国内潮州会馆的延伸和发展。潮人最早在海外成立的会馆是清朝同治二年(1863)在沙捞越古厝的潮州会馆;其次是清光绪17年(1891)大马雪兰莪潮州八邑会馆;清光绪20年,柬铺寨金边也已建立潮州会馆,馆所建于金边安莫街上,馆内设有协天大帝宝殿(即关帝庙,协天大帝是清朝皇帝对关羽的谥号),是以神社、学校、墓地、医院、房地产等组成的旅居柬铺寨的民间福利组织。

据史籍记载,潮州人早在南宋末期组成“潮州义军”参加张世杰的抗元军队,但兵败与崖山后,潮州义军退入越南,可能便是最早到越南的潮人。西贡的潮州公所建于堤岸横贯市区的梅山街上,乃华侨最集中地区。潮州公所办有六邑医院、义安学校,初以潮州话授课,后改用国语。公所置有房地产及义山。

泰国首都曼谷的潮州会馆建立于1938年,那是由潮州八县的同乡会共同协力创建的,乃泰国全国最重要的华人团体,其他潮人社团分布全国各地,长期保持密切联系合作,造福侨社及当地社会。

周昭京在《潮州会馆史话》一书中,搜集大量海内外潮州会馆图片及文史记载,内容充实,为研究海内外潮人、侨史、潮汕文化提供了非常珍贵可靠的史料,为繁荣潮汕历史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周昭京的《潮州会馆史话》、《潮汕名人采访录》等著作已入藏亚洲十大名牌大学的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台湾大学等7所大学的图书馆,也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俄罗斯国立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等收藏。

《潮汕名人采访录》一书中,所介绍的潮汕知名人物,不是一行一业,而是各行各业,概括了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教育、科技、医学、宗教、新闻、经济、金融、企业等杰出潮人,如李嘉诚、陈弼臣、欧阳奇、马思聪、秦牧、饶宗颐、郑午楼、陈大羽、黄丽松、蔡楚生、连瀛洲、郭任远、林百欣、谢海燕、陈有庆、廖烈文、马大猷、许涤新、薛汕、林思齐等潮汕精英人物,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当然与其他地方的人包括外国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是说,潮人的出类拔萃,众所公认,他们的成就,也就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成就。

周昭京为了访问上述乡亲,走遍了千山万水,每一篇访问记,都是他千辛万苦的结晶,无疑有助于潮汕文化传统的弘扬光大,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带来有利的因素,也增强了潮州与其他地区和国际人士之间的友谊。

周昭京以五年时间撰成上述两书,内容丰富,收获美满,令人敬佩不已,也使我想起宋朝丞相陈尧佐送潮人登第归潮阳的诗:“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与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朝阳。”把潮州与邹鲁相媲美,确是潮人的光荣。(英国 翁绍裘)原载 《汕头日报》1999年4月6日

上一篇: 陈姓的历史名人,陈姓的现代名人
下一篇: 40个“贺州之最”,你知道几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