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学热”印证着人们传承国学的热情,一些家长更是早早地把孩子送进各种国学培训班。然而,如今的一些所谓国学培训班却离国学越来越远。
国学热下的冷思考
本报记者 郭航报道
在布置得古色古香的教室中,穿上汉服、头顶扎一个小丸子,一作揖,一个个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好儿郎颇让家长欢喜。摇头晃脑,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
当今社会掀起了一片国学热,借着国学热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国学班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滋养品德的源头活水。近些年,“国学热”印证着人们传承国学的热情,一些家长更是早早地把孩子送进各种国学培训班。然而,如今的一些所谓国学培训班却离国学越来越远。
乱象丛生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经营范围包含国学教育的相关企业已达到4000余家。通过调查发现,暑假来临,很多国学培训机构报名人数正在持续增多,且培训价格惊人。
前不久,一位知名演员把女儿送到某全日制书院学习的新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而天价的学习费用也让家长惊出一身冷汗。网友也是直呼“读不起”。
在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一家国学教育培训机构了解到,该机构的培训费价格惊人:个人单学科包含80个课时,售价11800元;多学科的亲子课堂收费近4万元;一个VIP课程,售价100640元。
以某家知名机构为例,4岁的孩子可上启蒙课程,比较火暴的是含有80课时的课程包,收费7000多元,要求在一年内使用完毕;还有含有120课时的课程包,收费12000多元。年龄大些的孩子,从初级到高级,难度增加,相应的费用有所提高。而这家机构工作人员坦言,最小的学员4岁,学员以小学生居多。
而除了价格不菲之外,没有市场规范,教材、课程也都是培训机构自主发挥,很多制定的并不科学,这也是很大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学培训机构师资队伍也是鱼龙混杂。因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学教育师资标准,在培训机构里教授国学通常是一些持有语文科目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而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培训机构里,未持有该证的人也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孩子自然也对国学有了误解。
例如,在一些培训机构里,国学经典被夸张地剪辑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弟子规》中表达“孝”的做法,常常为学生不解,甚至被专家斥为“伪国学”。
“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文化传统的传授,在‘古为今用’时要进行去粗取精地甄别。有些制度及观念意识,在产生时也许是合理的,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制度及观念意识常常会走向发展的反面,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小红指出。
而孩子学习国学之后有什么变化呢?“回来之后,就是会背了几句经典,而且要摇头晃脑,孩子也变得有点呆板。”北京市朝阳区一位秦女士告诉记者,对于孩子的国学学习成果,她充满了怀疑,不打算让孩子再去,但是小区其他孩子大部分也在上国学班,她也担心自己孩子不去之后会跟其他小孩产生差距。
可能正是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一些伪国学机构趁机敛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研究员刘永林指出,在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传统文化机构将教育目的和公益抛诸脑后,以各种噱头和口号虚假宣传,再加上一些家长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错误理解以及法治意识薄弱,就陷入了鱼龙混杂、真假参半的传统文化教育假国学泥潭。
打着“国学”旗号谋利益。这类机构往往把自己标榜为国学传承者,实际是打着国学的名义创业赚钱,从收费就能看出来,少则一年向每个学生收取几万元或者十几万元,多则向每个学生一年收取几十万元。如果真正传承国学未必要高收费。此外,“国学”迎合了某些家长的文化认同。这些家长让孩子上国学班,大多不是因为孩子喜欢,而是从众心态,别家小孩学,自家小孩肯定不能甘为人后。有的家长甚至已经极端到用国学班代替义务教育,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博士、阳明学专家李旭认为,家长热追捧国学班,应该辩证看待,这证明眼下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有了认同感,这是好事;此外,国学教育是补充教育,如果以上“国学班”代替义务教育,这是十分不妥当、坚决不能主张的,“单纯的国学教育并不能适应当下时代的多元化发展。”
此前,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违法招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开展全日制培训,替代实施义务教育;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广告,不得诱导家长将适龄儿童、少年送入培训机构,替代接受义务教育。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善蒙指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是根本原则。此外,千万不要盲目跟风,更要学会鉴别学习内容是否背离了孩子健全发展的需求,“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更不要让学习传统文化成为孩子另一种负担。”
加强监管
有分析指出,假借国学之名,一些本来已经销声匿迹的封建思想,竟然死灰复燃,造成经济损失是一方面,耽误孩子学业才是最大的损失。伪国学是对我们传统文化进行扭曲,与现在社会的荣辱观格格不入,这才是伪国学最该被批判的方面。
而对于“国学班”乱象,刘永林强调,从有利于长远规范发展的角度来看,须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体系,聚焦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衔接、课程大纲与培训方案齐全和机构资质与师资达标等要求,形成中央与地方协同、法规与政策配套的制度机制;要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标准,何为优秀传统文化,应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走向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大纲,从而使得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时有对照,使得培训机构有指导,监管机构在监督检查时有依据和标准。”刘永林说道。
此外,还要完善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监管。从事前的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的监管,尤其是充分利用“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做到日常与集中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以及线上与线下“三个结合”,建立全面、动态的行政检查机制,并辅之以信息信用监管方式,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
学教育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整治国学培训市场乱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应在“如何开展好国学教育”上下功夫。比如,制定相对统一的国学课程标准,把国学教育主导权赋予学校,让正规教育成为国学教育的主力军;比如,编写一套有梯度、成体系的国学教材,形成大中小各类学校、校内校外层次分明、分工有序的国学教育格局等。
摘要:“国学热”印证着人们传承国学的热情,一些家长更是早早地把孩子送进各种国学培训班。然而,如今的一些所谓国学培训班却离国学越来越远。
国学热下的冷思考
本报记者 郭航报道
在布置得古色古香的教室中,穿上汉服、头顶扎一个小丸子,一作揖,一个个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好儿郎颇让家长欢喜。摇头晃脑,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
当今社会掀起了一片国学热,借着国学热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国学班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滋养品德的源头活水。近些年,“国学热”印证着人们传承国学的热情,一些家长更是早早地把孩子送进各种国学培训班。然而,如今的一些所谓国学培训班却离国学越来越远。
乱象丛生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经营范围包含国学教育的相关企业已达到4000余家。通过调查发现,暑假来临,很多国学培训机构报名人数正在持续增多,且培训价格惊人。
前不久,一位知名演员把女儿送到某全日制书院学习的新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而天价的学习费用也让家长惊出一身冷汗。网友也是直呼“读不起”。
在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一家国学教育培训机构了解到,该机构的培训费价格惊人:个人单学科包含80个课时,售价11800元;多学科的亲子课堂收费近4万元;一个VIP课程,售价100640元。
以某家知名机构为例,4岁的孩子可上启蒙课程,比较火暴的是含有80课时的课程包,收费7000多元,要求在一年内使用完毕;还有含有120课时的课程包,收费12000多元。年龄大些的孩子,从初级到高级,难度增加,相应的费用有所提高。而这家机构工作人员坦言,最小的学员4岁,学员以小学生居多。
而除了价格不菲之外,没有市场规范,教材、课程也都是培训机构自主发挥,很多制定的并不科学,这也是很大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学培训机构师资队伍也是鱼龙混杂。因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学教育师资标准,在培训机构里教授国学通常是一些持有语文科目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而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培训机构里,未持有该证的人也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孩子自然也对国学有了误解。
例如,在一些培训机构里,国学经典被夸张地剪辑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弟子规》中表达“孝”的做法,常常为学生不解,甚至被专家斥为“伪国学”。
“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文化传统的传授,在‘古为今用’时要进行去粗取精地甄别。有些制度及观念意识,在产生时也许是合理的,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制度及观念意识常常会走向发展的反面,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小红指出。
而孩子学习国学之后有什么变化呢?“回来之后,就是会背了几句经典,而且要摇头晃脑,孩子也变得有点呆板。”北京市朝阳区一位秦女士告诉记者,对于孩子的国学学习成果,她充满了怀疑,不打算让孩子再去,但是小区其他孩子大部分也在上国学班,她也担心自己孩子不去之后会跟其他小孩产生差距。
可能正是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一些伪国学机构趁机敛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研究员刘永林指出,在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传统文化机构将教育目的和公益抛诸脑后,以各种噱头和口号虚假宣传,再加上一些家长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错误理解以及法治意识薄弱,就陷入了鱼龙混杂、真假参半的传统文化教育假国学泥潭。
打着“国学”旗号谋利益。这类机构往往把自己标榜为国学传承者,实际是打着国学的名义创业赚钱,从收费就能看出来,少则一年向每个学生收取几万元或者十几万元,多则向每个学生一年收取几十万元。如果真正传承国学未必要高收费。此外,“国学”迎合了某些家长的文化认同。这些家长让孩子上国学班,大多不是因为孩子喜欢,而是从众心态,别家小孩学,自家小孩肯定不能甘为人后。有的家长甚至已经极端到用国学班代替义务教育,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博士、阳明学专家李旭认为,家长热追捧国学班,应该辩证看待,这证明眼下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有了认同感,这是好事;此外,国学教育是补充教育,如果以上“国学班”代替义务教育,这是十分不妥当、坚决不能主张的,“单纯的国学教育并不能适应当下时代的多元化发展。”
此前,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违法招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开展全日制培训,替代实施义务教育;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广告,不得诱导家长将适龄儿童、少年送入培训机构,替代接受义务教育。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善蒙指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是根本原则。此外,千万不要盲目跟风,更要学会鉴别学习内容是否背离了孩子健全发展的需求,“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更不要让学习传统文化成为孩子另一种负担。”
加强监管
有分析指出,假借国学之名,一些本来已经销声匿迹的封建思想,竟然死灰复燃,造成经济损失是一方面,耽误孩子学业才是最大的损失。伪国学是对我们传统文化进行扭曲,与现在社会的荣辱观格格不入,这才是伪国学最该被批判的方面。
而对于“国学班”乱象,刘永林强调,从有利于长远规范发展的角度来看,须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体系,聚焦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衔接、课程大纲与培训方案齐全和机构资质与师资达标等要求,形成中央与地方协同、法规与政策配套的制度机制;要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标准,何为优秀传统文化,应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走向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大纲,从而使得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时有对照,使得培训机构有指导,监管机构在监督检查时有依据和标准。”刘永林说道。
此外,还要完善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监管。从事前的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的监管,尤其是充分利用“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做到日常与集中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以及线上与线下“三个结合”,建立全面、动态的行政检查机制,并辅之以信息信用监管方式,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
学教育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整治国学培训市场乱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应在“如何开展好国学教育”上下功夫。比如,制定相对统一的国学课程标准,把国学教育主导权赋予学校,让正规教育成为国学教育的主力军;比如,编写一套有梯度、成体系的国学教材,形成大中小各类学校、校内校外层次分明、分工有序的国学教育格局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