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这种说法不绝于耳。笔者想驳斥的是,持这种说法的人不能把个案当普遍。今天笔者将用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例子来证明,任何时候读书都是有意义的,即便那些天才们,他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努力程度是今天人们难以想象的。
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内保存着一份钱学森在1933年水力学考试答卷。答卷一经曝光后,无数网友感叹,这字迹堪比印刷体。仔细辨认这张答卷,再结合资料发现,这份考试试卷由金悫老师出题并主持,金悫在批阅考卷时发现钱学森的试卷卷面整洁,解题一气呵成,除了一道答题中“Ns”漏写了一个“s”,其余题目全答对,最终卷面分96分。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在上海出生,3岁跟随父亲钱均夫去北京生活,他在北京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钱学森的父亲曾担任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中小学科科长,这位抱着“兴教救国”理想抱负的人,年轻时东渡日本,学习哲学和教育学。
钱学森跟父母去了北京后,来到离家附近的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读完四年级后,钱学森因成绩出色被保送升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天才在哪里都是天才,钱学森在1923年考入了北京最好的中学,国立北平大学附属中学,即如今的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期间,北京更是陷入无政府状态,钱学森高度关注国家命运,他说了一句话让后人无数人印象深刻,“中国的政治问题不经过革命是不能解决的,光靠读书救不了国。”但是,国家的崛起需要革命,也需要科学天才。
1929年,18岁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当时的钱学森没有报考航空相关的专业,而是选择了铁路专业。如果钱学森继续钻研铁路,很可能成为中国铁路专家。历史有时候总是耐人寻味,在关键时刻点推了钱学森一把。
1934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前往南京,目标是考取一年一度的“庚子赔款奖金”。钱学森这次考试很不顺利,发挥严重失常,最拿手的数学竟然不及格,唯独“航空工程”获得了高分。就在钱学森可能遭遇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时,一位伯乐来到了钱学森的身边,他就是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的叶企孙。
叶企孙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传奇的教育家,他一生为新中国培养了79名两院院士,“两弹一星”23位功勋科学家中,有10位是他的学生。叶企孙在确定最终的人选时,他注意到钱学森其他课程虽然不好,可“航空工程”考取了87分,于是破格录取了钱学森。幸运女神降临了,钱学森开始了留学之旅,当他再归来时,名字将响彻中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