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丁文档最好英语数学标志销售教育制度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差异——研究性学习报告班级:高一(2)班小组成员:王振庭小组分工:定题:全组国科园2010届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揭题报告资料查找及撰稿:秦伊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差异随着中国对外开政策的完善,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同世界的融汇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中国与世界的诸多方面是有很大的差异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以“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差异”这个话题来发表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外学生在主动性和手动能力方面的不同,下面是例子:在京举行的以“科学、青年、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上,有1200多名境内外代表参加,成员以14~18周岁的青少年学生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中外学生在细节上的碰撞,却从开幕式就看出来了。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其实正是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本身的差异所在。中国代表团选拔的学生代表,自然都是品学兼优生。但这些孩子正缺乏来自新西兰的少年史蒂文那样的俭朴意识、环保理念以及爱父母的习惯。史蒂文的手机是白屏、相机也是十几年前的老款,鞋垫开裂了,背的书包用了好几年,参赛作品是用废品制造出来的,吃剩下的东西,也都放在书包里下次再吃。
闲逛时,看见外面有垃圾,都捡起放在书包里,拿到宿舍才扔进分类垃圾箱里。到燕莎商城买东西时,史蒂文只给父母买了礼物。中国的孩子当然用的是彩屏手机,穿着打扮肯定很酷很光鲜。因为他们与国外小朋友在一起,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即使家境不好的,家长也一准省吃俭用给孩子置办一套好行头。在我们的理念里,穿着里面有政治。中国少年环保意识的匮乏亦非一日之寒,改变平日随手丢垃圾的习惯似乎成了老大难。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国度,如今,也到了需要重新学教的阶段。其实,即使在学风等方面中外少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年节学生论坛开始前一段时间,大部分中国学生到了教室,就趴在桌子上打瞌睡;而史蒂文似乎对教室充满了好奇,到处张望,尤其对课桌上的插座产生了兴趣,研究了半天。讨论会上,中国学生一般都是拿着稿子从头念到尾,有的甚至还准备了中英文双份的材料,而很多外国学生连一张稿子都没有准备,他们说,稿子都在脑子里。别人作报告时,外国学生都会盯着讲演者,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点头或提问,与讲演者形成很好的互动。可中国学生都在做自己演讲前最后的冲刺。这种自顾自的交流心态,不仅表现了中国学子对于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沟通的欲望,同时也缺乏沟通的技术技巧。
而中外学生在科研上的差距,或许更是值得省察的核心。美国学生的科技创意,往往建立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创意随着时代变化,比如在营养学话题上,有的美国学生已经探究到了微观营养方面,在考虑食物废弃后的分解问题。中国学生的创新,与几十年前没有太大变化,仍旧建立在科幻小说上,比如在月球上建房子等等,都是老调重弹,没有任何新意。中国孩子理论知识丰富,外国孩子则更注重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动手能力强。当然,不能全怪孩子们。因为在中国,科技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科学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因为考试中不包括动手能力的测试”。同时,科技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也很有限,多是现学现教,而国外具有完整的科技教育体系,且更注重于人的能力的培养。中外教育的细节差异体现的是教育目标、宗旨、理念等重大课题的差距,因此实在不能小瞧了。其次,这种差异和家庭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是密不可分的。除了家庭教育外文化对学生的影向同样不可忽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我们可以从语言上来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个词,而在中文则是两个词。类似的情况很普 遍。英文的词汇相对于中文很缺乏。它只能表达出一个模糊的大概, 而不能像中文一样表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无法像中文那样表达出很 多细腻完美的情景。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简单实用,然而缺乏美感。 它们的文学是惨不忍睹的简陋。 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 关;东方的传统的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
日本的文 化源于中国,然而又把这种重视整体的文化发挥到极端。日本人最崇 尚的武士道精神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也就是整体的利益,可以献出 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西方则是定 格在现在。 对于西方人来说,自己就是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是对于东方 人来说,自己是整条链中的一环,承上启下。东方人因此很重视传宗 接代,如果没有儿子来接替自己,那么整条链则是断在自己的手里, 是没有脸去见先人的。西方人努力奋斗是为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及 时享受。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另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光宗耀 祖,泽披后人。这种东方式的时间思维方式使我们考虑问题全面和连 贯,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中国人的处女情结也是起源于此。而西方在 这个问题上反而显得更开明,也更容易带来幸福。东方的文化崇尚含 蓄,而西方则推崇直接开放。西方文化像火车,简洁高速的往前;而 东方文化像房子,讲究结构,较固定,和保守。 正确对待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差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充分 的了解中西方的在各个方面的不同,更是为中国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因为从现在的学生培养起可以使中国人从更多的方面和更 多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中西差异,来为中国将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 遇,从而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能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高一(2)班 丁文档最好英语 数学 标志 销售 教育 制度 金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