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国学与人生》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10篇

国学与人生》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一):花叶飘零后的探问

一个遍地国学的时代,或许也是我们离中国文明恰如隔雾看花的时代,逝去的诗书礼乐仿佛离我们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国度,而我们生命血脉中似乎流动得越来越多的是对人生的困惑。当物欲横流让心镜蒙尘,我们离生命的本然似乎也越来越远。反身而诚,为探究至理与奥义,不乏有学者穷经据典,以期从浩瀚的国学典籍中回望人类来路,而为当下人们再建心灵的安顿。探究之路漫漫,而最终通向的不过是那个栖居的家园,虽然也许并非时时都如此真实可触,但却须臾未离,只不过我们报以歉意的是几曾与它素面相对?

台湾傅佩荣先生的一本《国学与人生》,也许可谓是适当其时。并不故作高深,而力求与原典再度亲近,如果说四书五经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度扭曲而被误读,那么傅先生做的努力正是尝试去解除它被人为加之的桎梏,淘尽沉沙,而再现古人通达天理人性的智慧与温情。没有长长的书单,而注目于最切身的生命之困惑,进而将目光投向古往今来,探问国学之中的智慧与明达之源,这正是作者苦心之所在吧?

全书以儒家为主轴,而兼顾道家、佛教等学说,未局限于一家之门派,重现中华文明的气度之恢宏阔远。或许我们更多地联想到的是一个文明之同化的概念,但这远不同于征服。先秦诸子百家,都在那一个混战割据的年代争辉,虽说儒学后来已占据主流,但在文化及思想的祭坛上,它们亦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万川悦纳而得以成其博大深广的格局。

面对文明的古河,我们如何去接续,这是一个似乎令多少人都孜孜矻矻求解的问题。曾经中断过,然而何以令其活水复流,这又照见了我们对待中西文明的疑惑。作者也自言并非文化沙文主义者,他希望能做到的无非是正本清源。而中西文化在他这里,我们看见了互证的希望。长久以来我们关注的往往是历时,然而作者拈来荣格结合心电感应原理对于《易经》卜筮的解说,让我们于瞬间惊异地发现,文明跨越地界之藩篱在一个共时的空间里得以握手言欢。在彼此的参照中,见出自足的可能,而国学之灵魂因此而得以独立而不画地为牢,呈现自身的丰盈。

五四以来,国学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已为统治阶层背下太多的冤案,其实正如古人的观念中,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更不可所授非人。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尤其是儒家曾一度被打翻在地,然而我们未可将所有的罪名一律推之于它本身,在历史的流变中,儒学亦身不由己,但何妨今日重新上溯源头,以观其本然面目,见古人之真心?

文明在花叶飘零之后,是否依旧可以薪尽火传?尽性、合天、知命,信非一句空谈。而回归本然,在人生的修行之中去深味国学的真意,还归一脉生机,也许这是作者给我们的一个答案。世殊事异,但我们通过他娓娓道来的解说,又何妨对古人的智慧与悲心有更多的理解与同情?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二):小鱼乱翻书(6)

中庭赏月

——读傅佩荣《国学与人生》

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近日读了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与人生》一书。意如中庭赏月般心头豁然开朗。从易经到诗经,从大学到中庸;从孔孟到老庄,从朱熹到王阳明。先生用简单的文笔谨守分寸,谈着“四书三玄”。用简单拙实的文字把《国学与人生》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以儒家为主,对《易经》、《尚书》、《诗经》、礼、乐的诠释,皆采取儒家观点,同时也侧重介绍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学者与经典,兼及朱熹和王阳明。以道家为辅,在充分发挥老子与庄子的思想的同时,旁及其对道教与佛教的影响。至于《山海经》与墨子、韩非等思潮,也附带做一介绍,使国学的架构虽未能全面兼顾,亦可稍显完整。”

不开书单,不唱高调,不装大师,亲近原典,解惑人生。笔者在做“桥梁”,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让人明白国学的基本理念。“国学是要助人化解困惑,而不是制造更多迷雾”傅先生用自己文人的胸襟和气度见出眼界的高远,穷目下悟到“简拙”的意韵。带领着读者到达了国学这片清明境界。

读国学不是为了见多识广,而是修心,修身。如《易经》里,六爻皆吉的卦:谦卦。最好。空谷藏峰之象。“无往不平形于外,高山仰止运其内”。不正是现今的我们所要追求的么? 功名面前心里未必不起波澜,但依然能落落风骨的,才是所应做到的。仔细想来,人生所面对的无非也就是洒扫进退应对六字而已。我们在国学,古人的智慧里学习摄取卓越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对么幸运的事情。通过对国学的认知,,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自信但不排除异己,志向高远但不忽略修行,与人为善但不随俗从重,自强不息且能厚得载物。”这是傅佩荣先生此书的“心向往之”吧。

读一本如中庭赏月般的书。念一段“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明一番天人合一的道理。在夏已息,秋风起的日子里,未尝不是一场小清欢。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三):《国学与人生--一生只向心里求》

人生的难把握处不可谓不多,“一念之差”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轨迹。想把希求多内心纠结的人生过得全无障碍自然不可能,祖先留下的种种大智慧被冠以“国学”之名经由多人阐释,却不见得任何一个没经过“关隘”的人,都能听得透彻并自然纯熟地运用--此时,究竟是那些相悖的想法让人心烦还是人心头本就纷乱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心情,最适宜看这本书。因为首先要赞到的是--傅佩荣先生的这本书,最像位老师解答问题的态度。

个人认为,读一本国学书,如果读前头脑里没有想从中寻求到答案的问题,可以不读;读前就带着答案想找到个与之匹配的问题,用作与人辩难的材料,更可以放下。一位好老师的解答就应该是这样--不能引发出连续的思考是失败的,会被硬套进一个看似高深的问题,从此不必再加思考就能成为一个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万能回答应对诸多疑问,更是可悲的。而这些,在序章中,就经由一位师长的许诺,得到了诚恳的回应--有三个“不必”,即不必“开书单”、“唱高调”、“装大师”;也并未站在现代的角度一味批判时代的局限性;更非取巧性地以“全面”、“整体”之类的字眼把各家学说仅作为营销卖点。这些原则直到书的终章都得到了严格的贯彻,殊为难得。

本书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发端,一直讲到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流变、僵化和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其中,间以对道家、佛家、墨家和法家学说的出色论述。书中将先秦思想家们未深受政治清洗过的、对未来世界构想的无限希望表现得最为丰盈,而有趣的是,即使如此先秦时段里,同是出身贵族层级的眼界,面对纷争的乱世,孔子和韩非子在思想层面上仍有着诸多的不同--一个选择将悲悯地以礼劝世,一个选择想强力地治乱平世,看似是一个从最现实的底层追寻最理想的社会,而另一个是从最实际走向再整合起一个社会。

书中的内容还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等典籍解读造就其意义大变的前尘今生,“三纲五常”类定义形成造成其皮里阳秋的溯源揭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后人出于赞同感佩附会发挥前人的学说,虽有传扬之功,出现偏颇之处,是否要将全部毁誉都加诸在学说本身之上呢?

为自己的人生,去选择同一种悠远丰盈的思想“天人交战”、从而不断对照修正选择、最终找到内心所求的道路吧,这会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想错过的精彩人生。

上一篇: 诵读国学经典的作用和好处有哪些
下一篇: 华人留学生在英被外国学生百般欺凌,希望有共同遭遇的华人勇敢发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