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
走 近 名 师
曹胜高
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乐府学会常务理事、赋学会常务理事。
学术视野中的国学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气质和学术方法的总结。
我们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把中国人流传下来的书,也就是中华传统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这也叫做四部分类法。这些文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
在这中间,之所以把“经”放在四部之首,是因为“经”这个字带有“经常”“经典”的含义。中国古代把最常用、最基本的典籍都称为“经”,比如说我们熟悉的《道德经》《南华经》,佛教的《心经》《金刚经》,医学的《黄帝内经》等。叫做“经”就是这个领域内最核心的经典,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最基本的原理。
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学说逐渐形成了几部重要的经典,这些经典在汉代以后成为选拔人才、考核人才的指定用书。《周易》《诗经》《尚书》《仪礼》《春秋》,这些书被日渐重视,它们有时候合称“五经”,有时候合称“七经”,最后形成了十三部经典叫做“十三经”。这是中国的核心文献,合起来叫做经部,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理念、精神追求,代表的是群体共识和我们社会的价值认知。
我们读经书可以从中找到中华民族解决冲突、观察得失、衡量成败这些基本的结论,所以说经学的结论、经学的观点和经学里面的内容,是整个中华民族最大的公约数。假如说我们把中国历史视为一排房屋,那么经学就是这排房屋的脊梁,是整个文化的骨架。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理解经学,就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结论。
把史学放在第二部分,是因为史学更多关注的是一个朝代或几个朝代的历史事实。
史学代表的是一个阶段的历史结论,比如说清人所编的《明史》,代表了清朝人对明代的看法;明人编的《元史》,是明人对元朝一代的总结……即便中国古代出现一些通史,也只是一个朝对前一个朝代或者前几个朝代的理解,所以司马迁的《史记》,既是司马迁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同样也代表着西汉前期史官对先秦历史秩序的理解。所以说“史”代表的只是某一个时段内的历史认知、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也就是代表了一个时段的共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