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的内容与实施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摘要】在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实践中,国学内容选择多偏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相对忽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的渗透。为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补充更多与现代性精神兼容的国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并通过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创新,使学生在国学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体悟经典魅力,传承思想智慧。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内容;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30-02

【作者简介】阚蓉,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南京,210036),一级教师。

一、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要“取其精华”作为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对于何为“国学精华”则存在较多争议。一般认为,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涵盖经史子集各方面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古文(除诗词之外)有四十余条,以经史为主,涵盖先秦和之后各朝代。例如,《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前者体现儒家思想,后者属于道家经典。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所选内容多数属于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诚信、立志、勤学、智能、勤劳、爱国、亲孝为主,与科学有关的部分仅占3.6%,与合作有关的仅占1.8%。[1]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又以“伦理”内容为主的基本事实。除了行为习惯方面,这些国学教育内容还集中在“志”与“趣”两方面,继承了我国古代教育中“童蒙养正”的优良传统,符合现代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2]

然而,正如课堂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一样,语文教材中节选或者改编的国学内容也并非国学中的全部精华,仅靠教材内容教学也无法完成国学教育的全部目标。教材中所选内容多与人文有关,与科学、创新和合作有关的非常少。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我国传统文化在科学、创新等方面成就不足的印象。

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不朽的文明之中,还包括发达的科技(天文、历法、医药等)、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创新(如四大发明等),很多古代科技遗产至今还发挥着作用。例如,我国中医经典《肘后备急方》和《本草纲目》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能“治疟疾寒热”,启发了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最终提取出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医学奖。[3]该药惠及世界2.4亿人口,挽救数百万生命,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从思想史角度来看,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诸子百家在科技创新、法治理念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很多思想绵延后世,泽被当代,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现代性精神有很多共鸣。例如,崇尚科学的墨家学派在认识论、逻辑学、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著名思想史学者杨向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4];崇尚法治的法家学派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组织及运筹学方面提出了诸多创见,其重视法治、公平正义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中国依法治国的理念与实践。

因此,在国学教育过程中,不必局限于儒家和道家经典,除了教材中所选的国学内容,还可以加入更多与现代性精神和理念兼容的内容,尤其是墨家学派关于科学的思想、法家学派关于法治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在科技创新、社会改革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宝贵遗产。

在选择国学教育内容时,还有两个观点需要辨明。第一,国学教育并不完全等于文言文教育,大可不必因为文言文太难而放弃了一些经典内容。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言,对小学生而言,很多原文艰涩难读。因此,对于一些国学经典内容可以用通俗流畅的现代汉语来重述和改编,使其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生动故事。第二,国学教育中加入科技创新和社会改革等内容,并不是替代科学、社会等课程的知识内容,而是从文化、情感、审美等角度来激发儿童对我国优秀文化和灿烂文明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二、国学教育的教学实施

除语文教材之外,很多地方在校本课程中逐步增加国学教育内容。然而,如何更好地实施国学教育,即教师以何方式教、学生以何方式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学教育的目标,则需要更多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1.诵读熟记与下意识“熏陶”。

国学教学中要摒弃简单实用主义,不能片面强调母语教育的交流和交际等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文化熏陶与传承。裴钰在《汉语言的多样性,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一文中指出,“语言教育的核心,不是交流,也不是识字,而是母语文化的传承”。[5]文化熏陶与传承是一种“缄默知识”,沉淀在人的“潜意识”之中,虽然无形,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深层次思维方式、审美偏好和行为逻辑。纵览古今国学教育的方法,诵读熟记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接受文化熏陶,实现文化传承。诵读熟记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口诵”与“心惟”的结合,具体是指用标准的普通话,用略带夸张的语调读文言诗文,强调对作者情思的体会以及文本语言的运用。学生会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熟记经典语句和故事,欣赏和体悟语言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践行和传承思想智慧。

2.“体验式”教学与文化体悟。

很多国学内容与现代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距离,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音乐、故事、影像等直观方法,使相关内容易于理解,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习体验。

第一,音乐渲染下的情感共鸣。在国学教学中,古典音乐有助于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古时情境与文化氛围中,在音乐的渲染下产生情感共鸣,体味经典的魅力,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教学中,如讲授悲伤的主题时,可播放古筝曲《梁祝》、二胡曲《二泉映月》和管子曲《胡笳十八拍》等偏哀伤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讲授积极欢快的主题时,可采用琵琶曲《春雨》、笛子曲《雪山情》和扬琴曲《欢乐的牧童》等相对活泼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另外,在分析讨论和概括分享环节中,可以播放《高山流水》和《春江花月夜》等引人沉思的音乐,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第二,生动故事中的抽象理解。在国学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哲学、伦理、政治等领域的思想和观点,其内涵丰富,意义深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就需要将抽象的思想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生动小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认知结构关联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可以编成舞蹈或者剧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备些汉服道具,让学生扮演角色,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剧情表演。

第三,影像体验中的感知领悟。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静态画面和动态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强化感性认知和理性领悟。如在讲授《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时,可以通过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孟母搬迁的原因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讲授《三字经》中的“稻粱菽,麦黍稷”“马牛羊,鸡犬豕”等内容时,可以通过静态图片或者实物来帮助学生认知“六谷”“六畜”,并可由此引申至自然历史领域,使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牛龙龙,彭小艳,季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古文”初探[J].美与时代(下),2015(7):126-128.

[2]陆一,史静寰.志趣: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4(3):48-54.

[3]王洪鹏.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用[J].科技导报,2015(20):118-119.

[4]童恒萍.墨家科学兴衰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110.

[5]陈芬.国学课程体验式教学之浅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114-117.

上一篇: 2023英国十大名校排行 英国大学排行 英国最出名的10所大学名单
下一篇: 这个中国三线小城,凭什么被德国大企业集体仰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