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间,宋理宗赵昀也曾设立昭勋阁,并为自北宋开国以来的24位功臣画像,以纪念其对大宋江山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这其中,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此八人为南宋官员,其余十六人皆为北宋的文官武将。
南宋中兴四将排名(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昭勋阁的南宋诸臣中,为后辈所熟知的官员并不算多,韩世忠算是名望最高者,但却不见岳飞,岳武穆的踪迹。
同样是建阁纪念功臣,赵昀与李世民的目的完全不一样。唐太宗建立凌烟阁,时值贞观之治,乃天下大定,一片兴旺之势。他建阁,只是单纯为了能够时常缅怀那些一起奋战的兄弟。
至于赵昀,他是南宋的君王,北面有金国和蒙古这两支劲敌,内部又纷乱不断,根基未稳,他建阁的目的,是希望当朝群臣,能够向昭勋阁上的功臣一样,效忠皇权,并建功立业。所以,赵昀在修建昭勋阁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考量。
岳鹏举是抗金名将,也是民族英雄,一生的志向就是直捣黄龙,迎还徽钦二帝。
绍兴四年,岳飞连克襄阳六郡;两年后,又接连拿下商州、虢州;绍兴十年,郑州、洛阳尽数回归;紧接着岳家军在颖昌打的金军丢盔弃甲,如若不是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其还朝,对岳飞而言,收复东京也并非无有可能。
所以,岳飞也被列入中兴四将之列。很多人认为,身为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理应进入昭勋阁,受后人景仰。
其实不然,岳飞的确在抗金事业中有过极为突出的贡献,但他并非中兴四将之首。中兴四将的排名是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他排在四将的末位。这个顺序自南宋中期如此,到元代如此,至明初亦是如此。
至于岳飞为何不能进入昭勋阁,原因有很多。
宋理宗赵昀设阁的目的,是培养出一批忠心耿耿的官员。这里的背景要追溯到烛影斧声之后,那夜过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成为大宋的法定继承人,而赵匡胤一脉则再与皇位无缘。
赵构想到,或许大宋江山沦落到此种局面,若要延续命脉,则必须把皇权还给太祖皇帝的后裔。于是,赵构相中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
毕竟赵昚不是赵构的亲生儿子,两人虽然是亲戚,可早已出了五服。所以,赵构对赵昚有些提防。朝中的臣子们,对赵昚也并不是拥护。
是赵昚对赵构百依百顺,才收俘了众人之心。赵昚的皇位传到赵扩这一代,赵扩的八个亲生儿子全部夭折,他只能派史弥远另行寻找家族后裔,继承沂王直位。
寻找皇族的一行人,来到一位姓全的保长家里,眼见家中的两个男孩,谈吐得体,温文尔雅,就与之攀谈起来,而后史弥远就把赵昀二兄弟带回了杭州,并送入宫中抚养。
在赵昚驾崩后,史弥远和太后联合篡改了遗诏,这才有了赵昀上位。
赵昀既非赵昚的亲生儿子,也非其指定接班人,更不是赵光义一族的血脉,只是赵匡胤的十世孙,其出身寒门,而后荣登大宝,肯定有很多人心中不忿。何况,史弥远和杨皇后还都在位,赵昀的处境非常尴尬。
“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何新皇登基,总要罢免一批人,而后提拔一群人,根本原因在于需要值得信任的忠诚之人。如果赵昀没有自己的亲信,即使他是皇帝,也不过是傀儡而已。所有的发号施令无人听从,大家对他只是表面一团和气,背地里却并不愿意听从其命令。
但赵昀根基不稳,总不能将重要的臣子全部替换,既然不能换人,他就只得试图感化他们。入选昭勋阁的文官们,要么是宰相要么是职权等同于宰相的人物,全都是手握重权的朝臣。同时,他们也是忠心耿耿且建过旷世之功之人。
除了感化高级官员,以期其忠诚外,赵昀还有一个目的是强调太祖的血脉。
排在昭勋阁第一位的是赵普,他在宋太祖赵匡胤还是后周大将时,就追随于其。陈桥兵变时,赵普在前一夜于军中散播主少国疑,当立强者为君的传言,甚至还为“不情愿”的赵匡胤披上黄袍。
赵普文化虽低,能力却很高,“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出自他口。
赵昀将赵普摆在昭勋阁的第一位,不仅仅是因为按照时间排序,赵普是其中最早的功臣,还是在提醒文武百官,要像赵普当年忠于太祖皇帝一样忠于自己。
赵昀也是一个比较励志的皇帝,当时蒙古兴起,打的金国节节败退。
在南宋形成了两种立场,一种是站在国仇家恨的角度,相对比较感性,他们支持联蒙灭金,以报靖康之耻;另一种则比较客观,他们认为北宋年间联合刚刚崛起的金国灭掉了劲敌辽国,金国在统一北境后,非但未曾按照约定归还燕云十六州,反而还出兵进军大宋首都。如果此时选择联蒙灭金,可能会重蹈当年的覆辙。
赵昀比较支持联蒙灭金,因为出身于底层的他,因为金国遭受过太多的动乱。所以,赵昀必须强调忠诚,才会减少反对的声音。
当年后周世宗柴荣在行将就木时,为小儿子柴宗训的继位,安排好了一切。既有文官的相互制衡,也有藩镇的互相节制,可他错就错在将兵权放在了赵匡胤一人手中。以至于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直接夺取汴梁。
通过兵变上位的赵匡胤,深知武将之可怖,所以他建立起政权后,就一直在压制武将的权力。
“都监监压以夺其兵:立仓场库务之官,以夺其财”,他通过都监制度来监视武将们的一举一动,而后又“设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统领禁军;三帅军务皆有枢密院掌柜;皆由陛下任用,无调兵遣将之”,以防止武将叛乱。
北宋就是因为武将的才能得不到发挥,武将地位颇低而覆灭,至于南宋也传下了这个“陋习”。
当远在杭州的赵构听见推崇岳家军的口号如山呼海啸般涌来,心中难免生起忌惮,只好连下金牌让岳飞班师还朝,而后岳飞就死在了风波亭中。
“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
当时还是仁宗主政,其算得上古往今来的明君。彼时北方有西夏兴兵作乱,南方有广西侬智高起义,狄青不辞辛劳地从北打到南,保住了赵宋的万里江山。
仁宗感念其劳苦功高,封其为枢密使,以狄青的功劳来定,这并不算高。可韩琦,欧阳修等人,拼命地攻击狄青,声称他要造反,还谎称狄青家的狗,长出了角。为大宋打拼了一辈子的狄青,只能郁郁而终。
赵昀在制定昭勋阁功臣的名单时,明显考虑到了崇文抑武,这个一脉相承的家风。在24位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这四人,而南宋的武将唯有韩世忠自己。
他也是唯一一个,既在中兴四将之列,又配享昭勋阁之人。
相较于岳飞,韩世忠更有优势。两人均是南宋初期的大将军,且都曾立下过赫赫战功,还都在中兴四大名将之列,韩世忠的排名也在岳飞之前。韩世忠,忠的是南宋皇帝,岳飞的忠,忠的是江山社稷。
韩世忠谨遵朝廷之命,他的行动只在赵构规划的范围之内,而从不出格。更重要的是,韩世忠曾经在苗刘之变中,搭救过赵构的性命。
岳飞整日标榜“直捣黄龙,迎还徽钦二帝”,可他未曾想过,徽钦二帝回来了,那么他这个皇帝该往何处摆放。出于礼仪和面子,赵构又无法驳斥岳飞这种说法,否则赵构就成了不认父兄,不忠不义。但岳飞始终察觉不到,自己的想法过于激进,以至于让皇帝尴尬不堪。
当年以岳飞的能力,如果赵构不加以节制,是很有可能让金国提出主动议和,并且送还徽钦二帝的。这其中,既会牵扯到协议里的利益输送,等徽钦二帝回归,也会让赵构难堪不已。
而且岳飞对高宗的命令,总是不那么遵从。好比进入朱仙镇后,岳飞还想再打,但赵构勒令其撤回,岳飞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名,置之不理。岳飞的行为让君王们很是担心,他是不是要学着赵匡胤,来一出兵变。
如果让岳飞进入了昭勋阁,岂不是在鼓舞这种“不受命令”的不正之风。赵昀需要的是完全服从于自己且完全服务于自己之人,他需要的是韩世忠,而不是岳飞。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南宋的宣传中,赵构是因为听信了秦桧的谗言,而惨遭杀害。其实,赵构并不是个愚蠢之人,至少未曾愚蠢到因为某人的谏言就去杀害忠臣。如果赵构无意杀岳飞,那么任凭秦桧有三寸不烂之舌也毫无作用。
岳飞之死,是因为赵构对其不信任且有意向北方求和,休养生息。他只不过是假借秦桧之名,以让自己免去枉杀忠良之嫌。
赵家王朝当然知道岳飞的冤情,赵构也知晓,否则他就不会同意养子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要知道,宋孝宗以孝闻名,对待赵构百依百顺。如果赵构不同意为岳飞昭雪,不论如何宋孝宗都是不会去做这件事的,至少在高宗在世时不会。
一般而言,皇家是不会主动承认错误的,宋孝宗能做到这一点,恰恰说明宋高宗是心虚的。
宋孝宗恢复岳飞原先的官职,并且赐谥号为“武穆”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打了赵构的脸。如果赵昀再把岳飞抬到昭勋阁中,则等于跟赵构作对。想来,也会在朝堂上引发风波。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其实,岳飞进不进昭勋阁,根本不重要,他是百姓心中的英雄,他的庙祠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反观列入昭勋阁中的功臣们,南宋灭亡后,除了赵普和韩世忠等几人,其余人等,还有谁会记得。
可见,岳飞在南宋皇家的心中,其功绩已经得到认可,至少是超过了位列中兴四将之首的张俊以及进入昭勋阁的韩世忠。所以,岳飞进不进昭勋阁,根本不重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