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人对自己的老师,那是极度尊崇的。按照这观念,红楼梦里有个很费解的问题:
贾雨村既然是奸佞小人,他怎么又是林黛玉的老师呢?这不合理啊!
不要小瞧这个问题哦,由此延伸出来的疑惑有一大堆。
贾雨村和贾家什么关系(贾雨村为什么害贾家)
林黛玉才学傲世,贾雨村却是她师父,这是在高抬他么?能教出这样的学生,老师的才学该有多好,肯定是当世泰斗了。这跟他的奸佞人设,怎么说都不搭。
如果说,贾雨村只算个临时家教,那林如海为何对他那么好,牵线搭桥为他谋前程、送物送钱的,岂非太过热心?
林如海为什么要接受落魄的贾雨村为家教?他对贾雨村的人品,到底是了解还是不了解?
沿着这些问题继续展开,脑洞就越打越大。当前红学界还冒出个新理论:林如海和贾雨村是政治结盟的关系,林如海把后事都托付给贾雨村了。
贾继承了林的遗志,替他照顾女儿林黛玉、替他匡扶林家。黛玉真正的保护神不是贾母、不是贾政,而是贾雨村。贾雨村后来老是要求见宝玉,是来相女婿的。
呵呵~老粉都知道我该说什么台词了:哭笑不得[笑哭][笑哭]
除了这个,我还能说啥?
贾雨村跟林家到底算什么关系?
当然,表面上的关系,他是林家的家教老师。我问的是实质上。
此前卓语连发的两篇科普文,一篇介绍林家,一篇揭秘了江南甄家。而贾雨村与这两个家族,恰好都有挂钩。他在两家都做过家教。
请各位特别注意:江南甄家是钦差,林如海是钦点。无论是钦差还是钦点,都属于皇帝红人。
历史上的曹家不止垄断了江宁织造一职,而且还兼任过两淮巡盐御史。
两淮巡盐御史是管理两淮盐务的最高长官。两淮是大清最富有的盐区,每年上交国家盐税高达白银250万两,占全国盐税总收入的52%;而盐税呢,是国库的重中之重,占大清总税收的半数。所以这个官职,绝对是肥缺里的肥缺。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朝廷下达圣旨,曹寅兼任两淮巡盐御史,负责管理大清的钱袋子。之后曹家与李家(苏州织造)轮流主政,连续三度续任。
巡盐御史,官府驻地在扬州。曹寅一生无数次经停扬州,晚年更在此为官,定居于扬州。
历史上有种说法:扬州初盛于汉,复盛于唐,鼎盛于清。扬州文化因何能鼎盛于清呢?曹寅绝对居功至伟!没有他,就没有高旻寺的崇高地位,也没有《全唐诗》和天宁寺。
康熙五十年七月,曹寅在扬州偶感风寒,不料几天后转化为疟疾,病情急转直下。康熙闻讯,立即赐宫中珍藏的西药金鸡纳霜,命人快马加鞭送去。可惜,药没送到曹寅便去世了。
由此可见,林家的很多内容取材于曹家。曹寅这个原型,在书中被拆分给若干角色,其中之一便是林如海。
卓语前文指出过:江南甄家最直接的指向历史上的曹家,其他家族算是曹家的几分影像。在剩下的影像里,林家占比最大。
简单说就是:江宁织造给了江南甄家,巡盐御史给了林家。
曹家的两大官职,两大历史标志,就是这样分配的。
曹家曾经是康熙帝的心腹宠臣,无钦差之名,却有钦差之实。书中的钦差和钦点,便是这样来的。
贾雨村先后找了两个主家,为什么高度相似,都是皇帝的心腹呢?你可别告诉我,这是巧合!
能胜任那样的肥缺职位,整个时代也没几个人。怎么偏偏都被他遇到了?
哪里是遇到啊?明明是费尽心思找到的好吗!
不管钦差还是钦点,他们都有专属政治通道,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信息。其中包括了向皇帝推荐人才、监视官员动向、监视民间士子思潮等。
贾雨村不仅野心勃勃,而且急功近利到疯狂的地步。他要往上爬,还要一飞冲天,他等待不了官场那漫长的攀爬之路。对他而言,生命太短,成功太慢。
为此,就必须接近甄林这种家族,他想借助专属政治通道,弯道超车。
贾雨村去做家教,很多人竟然以为他落魄求职,糊口饭吃,这样想就已经大错特错了!
他考中进士后,出任知府。知府是地级市市长,官品为从四品,已经不低了。试想,曾经当过市长的人,那么容易放下面子去做家教吗?再试想,如果某卸任的市长,忽然来你家应聘家教,你真把他当做一般家教?
这些都是不必明说的道理,古今通用。现代人的阶级观念弱化多了,尚且不合常理,更不必说古代。
其实那时候的家教,多为科举制的差等生(秀才),混不进体制的人。贾雨村这种,显然是杀鸡用牛刀。
一般人当然没资格用牛刀。除非,你不是一般人。
江南甄家和林家,就不是一般人。借助他们的政治通道,才是贾雨村的目的。
常人要办这事,大概率是翻遍朋友圈,找些同圈人士,组个酒局、办个茶会什么的。毕竟他们都科考过,还曾是同事。只要够用心,总能结交上。
但贾雨村另有高招,他用了唐伯虎点秋香的套路,自贬身价卖身为奴(意会词),打入目标内部,卧底经营。
这个套路的好处是什么?
如果跟目标做朋友,那是平等关系。对方有无数这样的朋友,他凭什么脱颖而出呢?
做家教就不同了。人人皆爱子,能聘用一把牛刀来做家教,家长心里乐开了花。这把牛刀如果再格外的谦逊有礼、格外的认真负责,时不时再表现下博学多才,你想想,家长将是什么感觉?
是不是觉得:这人太好了!人家肯屈才教我孩子,我得有所回报啊!
以贾雨村的资历,跟甄、林明明属于同阶层,但他故意低到尘埃,以弱者姿态出现。这能引发对方天然的好感和保护欲,再加上工作业绩,会令对方莫名产生亏欠之感。
可见,在这个套路里,贾雨村把心理学运用到了极致。
有些生存道理很容易懂,但却很不合于人性。尤其是中国传统士子,鄙视为名利而趋炎附势,更鄙视别有目的的自降身价。
贾雨村的生存本领的确很强,但强过了头,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奸佞。这个结论,当然不限于家教这件事,而是以其整体人生来印证。
贾雨村的人生,就是一部奸雄成长记。整部书里,没有任何男性比他更贪婪、更黑暗、更阴险。
极品奸雄,并不是我发现的,只要多看几眼脂批,都能明白。
贾雨村但凡一张口,脂批就骂他【奸雄!】。有时候一句话里能连续骂三次。对他到处都是这种评价:
【全是奸险小人态度,活现活跳。】
【全是假态】
【假极!】
【这一句已见奸雄,全是假】
【奸雄欺人】
这个话题,之前有深入解析。详见《盖世奸雄是如何炼成的?深度心理学解析一个不为人知的贾雨村》。没看过此文的朋友,务必先去学习下。本文与之一脉相承。
他就像个吸血鬼,能精准丈量人心,把握人性的软肋。每一个被他瞄上的猎物,都会被榨干价值,成为他的垫脚石。
更匪夷所思的是,他生就白虎体质,走到哪儿祸害到哪儿,谁帮他谁倒霉。(看不懂的话去学习链接)
与奸雄对应的,是良善之人。向他提供帮助的,恰恰都是宅心仁厚的仁人君子。甄士隐、林如海、贾政,全是正派优质男。
奸佞与君子,黑与白的强烈碰撞,通过极端的反差,才能营造出艺术效果。历史上任何高明的作者,都深谙其道。
理解了贾雨村的角色价值,还会有人去胡编乱造吗?什么与林如海政治结盟、什么托付后事、什么照顾林黛玉......艾玛,脑袋里灌进黄河水了吧?
作为一个吸血鬼,吸完了血,再报答下被吸的躯体?呵呵,可能吗,那还是吸血鬼吗?
贾雨村的一生里,只有【利用】二字,从来不存在【结盟】,更不可能有【恩义】。连这点都看不透,还读什么红楼梦啊?
他与林如海,貌似雇佣关系,实质上是晋谒关系。临到最后,则是一出南郭先生与狼的悲剧。故事版本跟甄士隐一模一样。
尽管林如海是朝堂重臣,甄士隐只是个无名乡绅,但品性上他们是同一种人。
而且,林黛玉和甄英莲,也有很多神奇的重合处。详见文后链接
甄士隐家从岁月静好,瞬间陷入绝境,有非常强烈的影射意义。他是一个总纲,帮助过贾雨村的家族,都会如此!只不过,过程有长有短罢了。
【注】林如海并没给贾雨村使用专属政治通道,这表现的是林如海的谨慎和廉政。贾雨村在林家,曾一度想辞职,说明形势不合他意。当朝廷起复旧臣时,林如海才用合理合法的途径,帮助了他。
为什么帮助过贾雨村的人,皆无善报呢?
因为奸佞还只是表相,深层意义上,贾雨村是封建集权制和官场文化的代言人。
林如海学富五车治世能臣,贾政兢兢业业严于律已,他们都是好官。可惜,他们绝不是官场文化的代言人,相反,他们是官场文化的牺牲品。
薛宝钗自己从来不守礼教,但却会精准的运用礼教,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她是礼教的代言人。贾雨村和薛宝钗如出一辙。他俩人,一个是女性内帏世界里的极品,一个是男性政治世界里的极品。
内帏世界里,凡是认不清薛宝钗真面目的女性,都会被她坑惨,会被命运戏弄。
政治世界里,凡是认不清贾雨村真面目的男性,都会被他坑惨,会被命运戏弄。
在那个行将就木的王朝里,无论是生活里的礼教,还是官场里的明暗规则,本质上不都一样吗?不都是虚伪之极、腐朽之极的吗?
腐朽的代言人不需要很多,受害者却太多了。无数善良的人们,都会成为吸血制度的牺牲品。
贾雨村能祸害很多人,这些人囊括了多个层面、多种生存方式。原因就在这里。林如海只是其中之一。
理清了贾雨村的角色定位,再来看他和林黛玉,就没那么多疑惑了。
黛玉和贾雨村真是师生关系吗?不!
贾雨村进林家,根本不为教书,是为了晋谒。黛玉只是他谋求晋谒的工具人。既然发心就不为当老师,两人怎能建立师生之情?
因闻得盐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学生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看看这些描写,字里行间全都在疯狂暗示:贾雨村这老师当得真省力啊!满打满算,也不知教过几堂课。
就是为了冲淡他俩人的联系感,作者才不断强调【年又小】、【工课不限多寡】、【连日不曾上学】。
如果他俩建立了真正的师生关系,作者自然有另一番描绘。如果贾雨村真是林家的托付人,那更不得了了,作者不知要埋下多少草蛇灰线。
黛玉后来在贾府,依然能常常听到贾雨村之名,但她从无任何表示,没提过他一句话,连个表情都木有。这严重违背古人的常态!
古人的意识里,除父君以外,就是老师最重要。而且,身在异乡之人,遇到故交故友,必然欣喜非常。这两重因素加在一起,黛玉对贾雨村不闻不问,怎么都说不过去。
唯一的解释是:他们从未建立真正的师生关系,在黛玉心目中,也从未把贾雨村当做老师。
或者这样说,黛玉如此反常的对待他,说明内心鄙视他。
幼儿心灵纯净,有时候无需凭借知识,就能感知好坏。贾雨村在成人世界里如鱼得水,但在幼儿世界里却屡屡碰壁。
第一个给他迎头痛击的人,是甄宝玉。
甄宝玉能令他劳神,令他受责备辞职,这些都说明:他俩人的秉性肯定截然相反,他搞不定甄宝玉。
这很容易理解,贾宝玉如何厌恶贾雨村,甄宝玉就会如何厌恶他。
黛玉身为女孩子,当然无法像甄宝玉那样硬杠,但她可以身体不适啊,可以缺课旷课啊。也就是说,大家需要想想:如果黛玉喜欢这家教,能成天缺课吗?
贾雨村后来去贾府,专喜欢点名见贾宝玉。看来,借助孩子卖弄才学,他这特点永远不变。
他和贾宝玉虽无师生之名,但贾政明确嘱咐过宝玉,要跟贾雨村多学学,这也算半个家教吧。
总之,贾雨村跟甄宝玉、贾宝玉、黛玉都发生过挂钩,其模式一模一样。然而,这三个孩子都给他差评。
从这个角度看,读者应该释然了。贾雨村绝对不是黛玉的黑历史,他与黛玉的挂钩并非独立存在,其实他试图祸害每一个重要儿童。
任何腐朽黑暗的能量,无一例外要将魔爪伸向祖国的花朵,这就是贾雨村屡次充当家教的隐喻所在!
平凡的孩子崇敬老师,天才的孩子却未必。尤其在腐朽的王朝里、腐朽的主流文化下,庸碌的老师,只是天才孩子的阻碍。
据史料记载,曹公本人就是个天才少年,也是主流文化视角下的问题少年。所以书中的贾宝玉、甄宝玉,皆是如此。
红楼梦里但凡写到职业教书匠,皆无可取之处。曹公的心思可见一斑。
贾雨村不必说了。贾家私塾是培养后辈子侄之地,可以说,代表着家族的未来,何等重要啊!可是大家看看曹公的描写,乌烟瘴气到何等地步。
贾代儒,表面上德高望重、年资甚高,可是他从头到尾,干过一件漂亮事吗?
身为资深教师,竟把自己孙子教成不忠不孝、鲜廉寡耻、色魔缠身、见钱眼开、颠倒是非......就这教育能力,不丢人吗?好意思当老师?
上天给贾瑞救命宝镜,他睁眼不识,反要烧了宝镜。就这眼力、这认知、这心胸,我嘞了个去。对比下贾政如何与癞头和尚打交道,高下立判。
最可笑就是他那名字,代儒,呵呵,讽刺至极啊!
在这样的老师麾下,也就只能学点【精致的淘气】。倒是被贾政给说中了。[呲牙]
通过这些细节,曹公的思想、曹公的喜恶,都一目了然。很多造故事的人,从来不去理解作者,也不想理解,只按自己的口味去意淫,那当然是五花八门。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不可类比。出生在高知家族,当然推崇家学和自学,对庸碌的职业教师看不上,这很正常。但没有这样的背景,没有足够的天才,还是尊师重道为好。
【相关阅读】
林如海巨额遗产成谜?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要跟黛玉生死分离?
盖世奸雄是如何炼成的?深度心理学解析一个不为人知的贾雨村
神秘的仙子“兼美”到底是谁?不是秦可卿,而是不起眼的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