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之影响力。诚如张灏所言,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开端。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因此,学界对于戊戌维新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而在戊戌变法思潮的形成过程,外国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实在不容忽略。因此,通过外国人的记载,的确能使我们对戊戌变法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不过,戊戌维新作为一个中国的大事件,其在亚洲其他地区所引起的影响,实不容忽视。如在同时期的新加坡地区,《天南新报》就作为宣传中国维新运动的喉舌,让海外华人得以知晓中国变法之情形。由此可见,戊戌变法在亚洲各国的回响,实值得加以研究。
日本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日之间的局势亦相互的产生影响。当中国的天朝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时,日本亦不能自外于这股风潮之中。由于鸦片战争的关系,中国门户大开,同时亦使日本进入列强的视线。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在培理(MatthewCalbraithPerry,1794-1858)海军准将的率领下到达日本,并提出开港之要求,史称「黑船事件」。黑船事件宣告德川时代的结束,自此日本开始与外界接触。与此同时,德川幕府的统治亦受到冲击。以萨摩与长州为首的藩镇力量,让天皇得以重新掌握实权。明治天皇就任以来,实行一连串的改革措施,令国力大增。自此以后,渐渐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以往的「中华帝国体制」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国家的统治体制。
就当时的局势而言,中、日两国处于激烈变化之阶段,不约而同地采取变革之手段,以图调节其所面临的新局面。他们开始了解周遭国家的情况,以图作为己国之借镜。在中国,对于明治维新,也作出一些研究,如黄遵宪(1848-1905)的《日本国志》就是一例。对日本来说,戊戌维新运动不只是中国的大事,同时亦是东亚地区的一件大事。而在戊戌变法中所要面对的课题,同时亦能给予日本维新志士一些启示。另一方面,日本人士对中国时事的密切关注,背后亦隐含着亚细亚主义的思想因素。因此,要探讨日本人士如何观察与评价戊戌维新,必先对于亚细亚主义之思想脉络有所掌握,方能察觉其看法隐含之真意。
如在戊戌政变后,作为湖南新政的推动者之一的毕永年,就曾向日人犬养毅(1855-1932)表示:「湘人素称勇悍,仿佛贵邦萨摩。」而梁启超在时务学堂的学生蔡锷(1882-1916),就曾认为湖南人在推动中国变革的过程中,并没法达到萨摩藩士在推动明治维新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湖南并不配与萨摩相提并论。在戊戌变法过去近十年以后,犬养毅依然没有忘记湖南和萨摩之间的关联,极力称赞湖南在清末新政中的成就。因此,在研究中日关系史上,这些以往论者眼中的「小细节」,实值得加以探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