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酒中八仙是哪八位(酒中八仙诗原文)

酒中八仙是哪八位(酒中八仙诗原文)

酒中八仙是哪八位(酒中八仙诗原文)历史上喜饮酒的名人甚多,比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仙李白;一边开怀畅饮,一边弹奏《广陵散》的嵇康,等等。在近代的青岛,也有这样一批名士,他们在国立青岛大学校园内谱写着“酒中八仙”的故事。八仙其人以杨振声为首的青岛八仙开始的组合有点八位神仙的意味,开始为七仙,分别是: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教务长赵太侔、外语系主任梁实秋、文学院院长闻一

历史上喜饮酒的名人甚多,比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仙李白;一边开怀畅饮,一边弹奏《广陵散》的嵇康,等等。在近代的青岛,也有这样一批名士,他们在国立青岛大学校园内谱写着“酒中八仙”的故事。

八仙其人

以杨振声为首的青岛八仙开始的组合有点八位神仙的意味,开始为七仙,分别是: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教务长赵太侔、外语系主任梁实秋、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秘书长陈季超、理学院院长黄际遇、总务长刘康甫(本钊)。梁实秋问:哪里去寻何仙姑?闻一多便拉来了中文系讲师、才女方令孺。后来他们就成了真正的酒中八仙。此事梁实秋在《方令孺其人》一文中有所记载如下:“由于杨振声的提倡,周末至少一次聚饮于顺兴楼或厚德福,好饮者七人。闻一多提议邀请方令儒参加,凑成酒中八仙之数。于是猜拳行令,觥筹交错,乐此不疲者凡二年”。

酒中八仙是哪八位(酒中八仙诗原文)

酒中八仙是哪八位(酒中八仙诗原文)

从左至右,依次为:赵太侔、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

缘起

1928年8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报告,决定在已停办的省立山东大学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并指令何思源、赵太侔、杨振声等11人组成国立山大筹委会。适逢日本制造济南“五三”惨案,济南及胶济铁路沿线尚未光复,一切筹备工作无从展开。1929年夏天,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莅临青岛,他对青岛优美的环境,宜人的气候赞赏有佳,认为“以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往青岛筹办。6月3日,教育部接受蔡元培提议,决定迁址青岛。鉴于青岛作为特别市,直属行政院管辖,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

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城区

杨振声,山东蓬莱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少时在家乡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是当时的北京大学风云人物,《新潮》杂志创办人之一,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后赴美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当蔡元培申请在青岛创办一所大学的愿望付诸实现后,他首先就把橄榄枝伸向了这位得意门生。杨振声辞去清华大学院长职务,回到了山东老家。这一年,杨振声四十岁。

杨振声

1930年至1932年,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任职期间倡导“兼容并包,民主办学”,聘请众多知名学者来校任教,文学家梁实秋、诗人闻一多、楚辞专家游国恩、小说家沈从文、现代女诗人方令孺、语言学家闻宥、教育家黄敬思、化学家汤腾汉、生物学家曾省之、物理学家任之恭、化学家傅鹰等均被聘请到青岛大学任教,其阵容之齐整,在全国大学中屈指可数,一时间学者名流云集,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迎来青岛大学第一个黄金时代。

国立青岛大学

一方面,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名人荟萃,年龄多为四十岁左右,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青岛虽然风景如画,但毕竟建置不到40年。闻一多虽在文章中盛赞“青岛几乎是天堂”,却也有苦闷之处:“青岛为新兴的摩登城市,且又地处海陬,既没有南京式的夫子庙,更没有北京的琉璃厂,缺乏文化氛围,又没有适当的娱乐,天长日久,生活颇为单调枯寂……”

为了活跃学校的气氛,在教书育人之余,每星期校务会议之后,杨振声校长提议外出聚饮,饮食征逐,三十斤一坛的花雕酒摆放在酒席之上,务必罄而后快。梁实秋在《酒中八仙——记青岛旧游》中写道:“青岛是一个好地方,背山面海,冬暖夏凉,有整洁宽敞的市容,有东亚最佳的浴场,最宜于家居。唯一的缺憾是缺少文化背景,情调稍显枯寂。故每逢周末,辄聚饮于酒楼,得放浪形骸之乐”。在另一篇文章《饮酒》中,他再次写道:“我在青岛居住的时候,那地方背山面海,风景如绘,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最理想的卜居之所,惟一缺憾是很少文化背景,没有古迹耐人寻味,也没有适当的娱乐。看山观海,久了也会腻烦,于是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士,正好八仙之数,乃自命为酒中八仙。有时且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京,不自谦抑,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干云的样子”。这里的“拳”,是指划拳。

缘聚

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作为中国当时的“一线城市”,餐饮业聚集了各种菜系与多国风情的餐馆饭店。期间曾评出11家一等莱馆,包括顺兴楼(北平路)、亚东饭店(河南路)、聚福楼(即墨路)、春和楼(天津路)、东华旅社(天津路)、大华饭店(中山路一)、厚德福(河南路)、三阳楼(胶州路)、公记楼(胶州路)、英记楼(中山路)、奇园(德县路)。八仙们常去的馆子有顺兴楼和厚德福,二者都是当地巨擘,不分瑜亮。根据梁实秋在《方令孺其人》一文中的回忆,在杨振声的提倡下,每个周末,“我们一行人至少有一次要聚饮于顺兴楼或厚德福”。顺兴楼是山东本地老馆子,属于烟台一派,拿手菜是爆双脆、锅烧鸡、氽西施舌、酱汁鱼、烩鸡皮、拌鸭掌、黄鱼水饺等,甚是精美。厚德福是新开的河南馆子,拿手菜有清炒或黄焖鳝鱼、瓦块鱼、鱿鱼卷,琵琶燕菜、铁锅蛋、核桃腰、红烧猴头等,都是独门手艺,而焖炉烤鸭也是别有风味。

20世纪30年青岛酒楼排行

八仙最爱喝花雕,每次聚会都至少喝光一坛,整整30斤。饮前两个堂倌抬一坛花雕上来,当面启封试尝,微酸尚无大碍,最忌的是带有甜意,有时要换两三坛才得中意。酒坛自行舀取,八仙喝酒喜用一种浅浅的碗,一口一大碗,痛快淋漓,颇有梁山遗风。酒从薄暮时分喝起,宽衣攘臂,猜拳行酒,夜深始散。酒酣饭饱之后,常是一大碗酸辣鱼汤,此物最能醒酒,当年宋江在浔阳楼上酒醉题反诗时想要喝的就是这一味汤了。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一文里回忆青岛生活时说:“此地虽无文化,无妨饮食征逐。杨金甫、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方令孺,加上一多和我,戏称‘酒中八仙’,三日以小饮,五日一大宴,不是顺兴楼,就是厚德福,三十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而后已,薄暮入席,深度始散……”。

位于青岛北京路的顺兴楼

饮酒时,若不作拇战,三十斤酒不易喝光。在大庭广众的公共场所,扯着破锣嗓子“鸡猫子喊叫”实在不雅,但别的房间客人都是这样放肆,入境只好随俗。八仙皆为性情中人,饮酒时形态各异。杨振声善饮、豪于酒,他“尤长姆战,挽袖挥拳,音容并茂”,“一杯在手则意气风发,尤嗜拇战,入席之后往往率先打通关一道,音容并茂,咄咄逼人”。赵太侔“有相当的酒量,也能一口一大盅,但是从不参加拇战”。闻一多“酒量不大,而兴致高。常对人吟叹‘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他一日薄醉,冷风一吹,昏倒在尿池旁”。陈季超喝酒“豁起拳来,出手奇快,而且嗓音响亮,往往先声夺人,常自诩为山东老拳”。刘本钊“患严重耳聋,但亦嗜杯中物。因为耳聋关系,不易控制声音大小,拇战之时呼声特高,而对方呼声,他不甚了了,只消示意令饮,他即听命倾杯”。黄际遇是八仙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每日必饮,宴会时拇战兴致最豪,嗓音尖锐而常出怪声,狂态可掬”“友朋饮宴之间,尤其是略有酒意之后,他的豪气大发,谈笑风生。他知道的笑话最多,荤素俱全,在座的人无不绝倒,甚至于喷饭。”“我们饮后通常是三五辈在任初领导之下去作余兴”。方令孺“在青岛的期间,她参加我们轰饮的行列,但是从不纵酒,刚要‘朱颜酡些’的时候就停杯了”“不善饮,微醺辄面红耳赤,知不胜酒,我们亦不勉强她”。后来梁实秋回忆这段岁月时不禁写道:“当年纵酒,哪里算得是勇,直是狂”。

著名数学家黄际遇

散文家、诗人方令孺

一次,胡适从北平来青岛看望他们,“八仙”设宴款待。席间胡适看到他们的猜拳豪饮状,吓得把刻有“戒酒”二字的戒指赶忙戴上,说:“此乃内子所赐,胡某素有惧内美名,从不敢犯戒,敬请诸位鉴谅”。“八仙”见胡适如此认真,也就不再勉强。

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

缘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酒中八仙的事迹在学校传开后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有青年教师颇有微词。恰巧此时,国文系讲师沈从文创作了短篇小说《八骏图》,一部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都市题材小说。作品以青岛大学同事为生活原型,“八骏”实为八位教授,塑造了八位外表上“老成”、“庄严”,满口道德名分的教授,却与他们不能忘怀的世俗情欲相冲突,颇具讽刺意味。酒中八仙们读到《八骏图》后,反应颇大,甚至对号入座。曾提携过沈从文的闻一多因自觉被暗讽更是大为光火。另一方面,曾用夫人钦赐的“戒酒”戒指做挡箭牌的胡适也看到了酒中八仙的弊端,回到北平后给他们写信,劝说“酒多饮无益反有害,依我之见,酒中八仙宜散不宜聚,还是早日散了为好”。八位文化名人当然不是酒徒,接信后不久,“八仙”渐渐星散,空留一段文人逸事在青岛。

时任国立青岛大学国文系讲师沈从文

多年以后,梁实秋对那些年的酒人酒事念念不忘,在晚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饮酒》、《酒中八仙》、《胡适先生二三事》、《忆闻一多》、《忆杨今甫》和《方令儒其人》等文章,细述“酒中八仙”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情愫。

梁实秋青岛故居--鱼山路33号

“到处为家不是家,陌头开遍刺桐花。天涯无奈乡思渴,细雨疏帘酒当茶”,这是杨振声在青岛和朱自清的两句诗,当时大量的文人在青岛萍聚又星散,八仙荟萃的日子,是文化名人客居青岛的黄金时代。当年的“酒中八仙”,他们喝出的是一种真性情,一份真友情。岁月远逝,昔人不再,但那些尘封的记忆,那氤氲着淡淡芳香的酒气却始终飘荡在青岛的城市上空,在光辉灿烂的中国近代文化史中留下了一段永不磨灭的插曲!

国立青岛大学的教授们

上一篇: 曹操小舅子卞秉的生平简介(曹操的卞夫人是谁)
下一篇: 细数布依族禁忌的行为与风俗(布依族的禁忌及原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