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一杆连瞄准镜都没有的苏联老式步枪,张桃芳击毙了214名美军,被誉为"上甘岭狙神"。
更让人吃惊的是,从三次训练全部脱靶的菜鸟到一代枪王,这名新兵只用了不到两星期。
张桃芳的电影叫什么名字(张桃芳是中国最厉害的狙击手嘛)
张桃芳,1931年出生于江苏兴化,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二年9月,21岁的张桃芳跟着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张桃芳年轻时
此时,上甘岭地区,中美之间的一系列大规模战斗已经结束,双方都无力再发起大型战役,只能边打边谈,彼此在阵地上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形成对峙之势。
当时,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有强大的武器优势和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每天开着飞机、坦克轮番轰炸。
志愿军坑道战
面对这种情形,志愿军随机应变地开发出坑道战术,挖掘复杂的坑道以躲避敌人的炮火,逐步构筑出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坑道防御工事。
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和各种火器掩体相配合,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坚固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
志愿军坑道体系
当时,由于中美在装备上的差距极大。志愿军为避免无谓损失,尽快完成第一线坑道防御体系的建设,曾一度把“不随意开枪”作为一条铁律来执行,并要求前沿部队“不主动惹事”。
很快,敌人发现了这一点,自从知道我们这边从不先开枪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大,无视志愿军存在。
每天,美军在阵地上面晒太阳,打牌,洗澡,还把一些穿红着绿的南朝鲜姑娘带到阵地上,跳舞唱歌,打情骂俏。
甚至排着队向志愿军阵地方向撒尿,比谁尿得远,气得战士们是火冒三丈。
美军在阵地上吃喝
美军的嚣张气焰,很快引发了中央的怒火,“让敌人低下头来”成为当时新的要求。
可是,如何才能在不发动大型战役的前提下,狠狠教训一下他们呢?
根据中央下达的批示,志愿军领导机关提出“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并在全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
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
冷枪冷炮运动,就是战士们2-3人一组,打一枪或者打一炮,就马上换位置,在坑道里来回穿梭。
美军往往在被打后,呼叫飞机轰炸,此时,志愿军早就跑去另一头了。
狙击这种战术,虽然在志愿军之前,就已经广泛运用到战争中,但大都是作为一种由少数狙击兵进行的补充战术,
志愿军狙击手
而志愿军开展的,却是一种群众性的、带有某种战略色彩的大规模狙杀行动,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就是这种零敲碎打的战术,看似不痛不痒,可谁也架不住天天这样,把美军搞的是头痛不已,对志愿军恨得是牙根痒痒,但又无可奈何。
而在这其中,最美军让痛恨又胆寒的,却是一个刚上战场不久的新兵,一个名叫张桃芳的小伙,被阵地对面的美军称为“死神”。
张桃芳狙击照
在“冷枪冷炮运动”在全军正进行得火热的时候,张桃芳还是个刚随部队进来的新兵蛋子,他所在的第24军72师214团,战士们每天都要练习射击。
不过,张桃芳的第一次记录真的是惨不忍睹,三枪全都脱靶0分,按部队的说法,就是吃了“三个大烧饼”。
其实,这也不都怪张桃芳。他用的,是一支苏制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
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
在1891/1930型步枪的基础上改进,枪管被大大缩短,特别适合在冰天雪地作战,深受志愿军官兵们喜爱,战士称它为“水连珠”。
因为枪身较短,这种短步枪很方便在狙击作战中快速转移射击阵地。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枪管短,弹着点的散布面就会比较大,这枪还没有一点瞄准设备,只能用肉眼机瞄。没经过刻苦训练的人,根本用不好。
张桃芳苦练枪法
但是,第一次的失败没有击倒张桃芳,反而刺激他开始刻苦练习,零下30℃的严寒里,张桃芳一个人趴在战墩,不停地瞄准、击发,磨炼枪技。
据战友回忆,张桃芳当时是白天也练,晚上也练,白天瞄准,打空枪,看准星和目标动不动,晚上就让战友提着油灯,走来走去,照着忽大忽小的灯光练习。
日夜苦练,张桃芳终于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上甘岭地形
1953年1月,部队换防,张桃芳被派遣到上甘岭阵地的最前沿——7号阵地,负责狙击,信心十足的张桃芳,开始了第一次行动。
一百米外有敌人出现,张桃芳连开十几枪,结果却一发没中,还暴露了自己位置,只好连忙撤退。
当天夜里,张桃芳翻来覆去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忽然,他恍然大悟,之前练习的,都是死靶,但人是会到处跑的,是没有计算提前量,所以才打不到。
张桃芳晚年回忆
想通这个问题,张桃芳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又来战场上试验,没多久,就又发现了敌人。
结果张桃芳一激动,又把提前量给忘了,子弹和第一个敌人擦肩而过,但是好巧不巧,第二个敌人赶上来接住,倒了。
从此,找到了感觉的张桃芳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经常计算射击要用的时间、距离,琢磨手中步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经过反复验证,多次磨合,张桃芳的枪法越来越准,战功也越来越大。
正在瞄准目标
2月10日,张桃芳再次走上战场,仅用9发子弹就击毙了7名敌人。到了2月底,22天里,张桃芳打死了71个敌人,被称为志愿军狙神。
走到这一步,新兵蛋子的张桃芳只用了不到两个星期。
不久,声名大噪的张桃芳登上了志愿军的《火线报》,时任24军军长的皮定钧看后,大为震惊。
火线报
他找来一个参谋,把他珍藏的一双皮靴拿出来,让参谋带上,去看看那个张桃芳。
要是张桃芳真有说得那么神,就把靴子送给他,要是假的,就拿回来,毕竟,连皮定均自己都没舍得穿。
不过皮靴是注定拿不回去了。张桃芳当场用他的“水连珠”击毙三个正在观察的敌人,留下了这双军长的新皮靴。
随后,张桃芳被调去团里传授作战经验,全团都掀起了向张桃芳同志学习的热潮。
张桃芳传授经验
在讲述中,张桃芳介绍了自创的“三点交兵”游击射击战术。
上甘岭地区地形复杂,需要考虑敌人运动轨迹及当时的风速、地形等多个因素,张桃芳便将敌人难走的道路和敌人经常落脚的地方,统统测好距离,编上号码,作为固定的封锁点。
他在阵地上构筑了5个狙击点位,相互以交通壕连接,部分狙击点位后方还挖有专门用于躲避敌方炮击的防炮洞。
这些狙击心得,张桃芳全部传授给了战友们。
伏击时的张桃芳
在张桃芳的带领下,全团涌现出了无数冷枪作战的典型:54天杀敌471人的八连九班。同班战士吕长青,毙敌178人;
就连负责送饭的炊事员庞子龙,也跟着学起打狙击,3个月下来,愣是一杆旧枪干掉了54个敌人。
无数狙击手的出现,让美军一度把张桃芳驻守的上甘岭称为“狙击兵岭”“伤心岭”。
狙击兵岭
为了反击,美军特地调来一个外号“幽灵”的狙击手,对付张桃芳。
1953年初的一天,张桃芳刚来到阵地上的狙击台,
突然一梭子子弹打在他身边,吓得张桃芳连忙趴进交通壕里,顺手拿起一顶废弃钢盔,用枪托撑在壕沟外,引诱对手,
可惜,对方很有经验,没有上当,显然,这是一次高手之间的较量。
张桃芳用假象迷惑对手
突然,张桃芳从战壕窜起,向另一个狙击位猛冲,躲过了一阵密集的机枪扫射。经过长时间观察,张桃芳发现,对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狙击台左侧,对右侧似乎不太在意。
于是张桃芳悄悄转移位置,隐蔽地把枪伸出,瞄准,扣下扳机。
一瞬间,一排机枪子弹飞到面前,溅起的碎土扑了张桃芳一脸,十秒后,张桃芳平安无事,“幽灵”真的变成了幽灵。
志愿军狙击现场
这段经历,即使过去几十年,只要一谈起,张桃芳依旧是记忆犹新。
到了1953年5月,军长皮定钧决定亲自见一见这个神枪手。
当他见到时,张桃芳正带着他送的皮靴,只不过不是穿着,而是背着,里面还叮当作响。
皮定钧问张桃芳里面装的什么?为什么不穿?
解放军中将皮定钧
张桃芳回答说,这是首长送的,他舍不得,所以每次击毙一个敌人,他就在靴子里放一个弹壳。
皮定钧又问有多少个弹壳了?张桃芳回答说,211个!
皮定钧听完,对张桃芳说,你打死了211个敌人,不过这算不上什么名堂!
张桃芳没懂是什么意思。皮定钧笑着告诉他,国内请他回国参加全国代表大会。
第二届全国青年代表大会
你张桃芳部队的番号是214团,只杀了211个不好看,再去打3个敌人,凑够数回去。张桃芳听完立马背上枪,一个小时后,张桃芳拿着三个弹壳回来了。
1953年6月,张桃芳出席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志愿军总部为其荣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级狙击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一级国旗勋章
从1953年1月29日开始到5月25日,3个月零26天。
除开集训、开会等活动外,张桃芳实际射击时间是32天,耗弹442发,击毙214名美军,创造了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几十年后,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评选世界十大狙击手,张桃芳入榜,位列第8。
《国家利益》杂志
其实,这份榜单极大地低估了张桃芳的实力。
志愿军狙击成功的标准非常严格,敌人射倒后,要倒地15分钟不动,还得有两个战士作为见证才算一个战绩。
如果另有敌人背走或架走得不算;敌人倒下后又跑了的也不算。
因此,许多中枪后苟延残喘,抢救无效才死的美军,根本没被算进记录里,所以张桃芳的实力,应该远远不止214个。
更何况,这十大狙击手里,除了榜单第一名和张桃芳,每一名上榜者,都配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狙击枪。
狙击手榜单
枪的优良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狙击手的发挥水平。
张桃芳用的,是一枝不带任何光学瞄准设备的老式苏制步骑枪,200米的距离,偏差一个头发丝,着弹点都能偏离一米,根本就不适合狙击手。
然而,就是凭着这把很不专业的“狙击枪”,张桃芳成了美军官兵们谈之色变得“死神”,我军战士中口口相传的"上甘岭狙神"。
中晚年张桃芳
1954年,回国的张桃芳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战斗机飞行员选拔,24军里有198名战士报名通过初选,最后只有张桃芳被留下来。
1956年张桃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歼击战斗机飞行员。
飞行退役后,张桃芳进入蓬莱空军某防空部队担任参谋长,1980年退役。
2007年10月29日22点,冷枪英雄张桃芳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于山东潍坊逝世,享年77岁。
张桃芳教授晚辈
陪他一起创造奇迹的“水连珠”,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于1959年,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如今,这杆战功赫赫的步枪仍静静躺在展台上,向我们诉说着“狙神”张桃芳的英雄事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