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泾原兵之变(唐朝泾原之变)

泾原兵之变(唐朝泾原之变)

泾原兵之变(唐朝泾原之变)前言: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辄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视事之日,设礼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判三案:节度使判宰

前言: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辄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视事之日,设礼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

判三案:节度使判宰相,观察使判节度使,团练使判观察使。三日洗印,视其刓缺。岁以八月考其治否;销兵为上考,足食为中考,边功为下考;观察使以丰稔为上考,省刑为中考,办税为下考;团练使以安民为上考,惩奸为中考,得情为下考;防御使以无虞为上考,清苦为中考,政成为下考;经略使以计度为上考,集事为中考,脩造为下考。罢秩则交厅,以节度使印自随,留观察使、营田等印,以郎官主之。锁节楼、节堂,以节院使主之,祭奠以时。入朝未见,不入私第。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护,皆亲王遥领。 两府之政,以尹主之;大都督府之政,以长史主之;大都护府之政,以副大都护主之,副大都护则兼王府长史。其后有持节为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者,正节度也。 诸王拜节度大使者,皆留京师。

---《唐书》

泾原兵之变(唐朝泾原之变)

泾原兵之变(唐朝泾原之变)

乾元二年(759年)始设置,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州)。主要辖区是邠州、宁州、庆州。相当于今陕西省彬州、永寿、旬邑、长武和甘肃省东部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

唐代宗大历年间一度合并于朔方节度使,由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兼领邠宁。光启元年改为静难军节度使。后来王行瑜、李继徽(杨崇本)割据。其后属于李茂贞。后梁乾化四年(914年)被后梁吞并。

桑如珪(760年-?)邠州刺史、邠宁节度副使

郭子仪(760年正月至九月)司徒兼中书令、邠宁鄜坊两道节度副大使

李偲(760年-?)本年闰四月,邠宁节度大使(未赴任)

张蕴琦(763年-?)邠宁节度副使

白孝德(764年-766年)邠宁、鄜坊节度使

马璘(766年-768年)加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北庭行营邠宁节度等使

郭子仪(768年-779年)关内河东副元帅、司徒兼中书令、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大使、兼领邠宁庆节度使,移镇邠州

李怀光(779年-784年)检校刑部尚书兼任河中尹、邠州刺史、邠宁庆晋绛慈隰节度支度营田观察押诸蕃部落等使,781年加封检校尚书左仆射兼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支度营田观察盐池、押诸蕃部落、六城水运使,邠宁节度等使如故

韩游瑰(784年-788年)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邠宁节度使、尚书左仆射

张献甫(788年-796年)检校刑部尚书兼邠州刺史、邠宁庆节度观察使

杨朝晟(796年-801年)左金吾大将军同正、邠州刺史、邠宁节度使

高固(801年-807)检校工部尚书、邠宁节度使

高崇文(807年-809年)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邠州刺史、邠宁节度观察使,充京西诸军都统

阎巨源(809年-814年)邠州刺史、邠宁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郭钊(814年-818年)检校工部尚书、邠宁节度使

程权(818年-819年)邠州刺史、邠宁节度使

李光颜(819年-821)检校司空、同平章事、邠宁节度使

高霞寓(821-826)校检工部尚书、邠州刺史、邠宁节度使

高承简(826-827)邠宁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柳公绰(827-828)检校尚书左仆射、邠宁节度使

李进诚(828-829)邠宁节度使

刘遵古(829年五月至十一月)邠宁节度使

李听(829-832)太子少师、邠宁节度副大使

孟友亮(832-833)邠宁节度使

李用(833-835)邠宁节度使

郭行余(835年十一月)邠宁节度使

史孝章(838年七月至十月)邠宁节度使

郭旼(838-839)邠宁庆节度使(郭子仪弟郭幼冲之子)

苻澈(839-?)邠宁节度使

王宰(?-843年)

高承恭(843年-849年)

张君绪(849年-?)

白敏中(851年-852年)

毕諴(852年-?)

温璋(862年-863年)

裴识(863年-864年)

薛弘宗(866年-?)

李侃(875年-879年)

李重古(881年-?)

朱玫(881年-886年)

王行瑜(887年-895年)

苏文建(895年-897年)

李思谏(896年-897年)

杨崇本(897年-914年)

李茂贞(902年遥领)

公元760年,唐朝设凤翔节度使,治凤翔府(岐州),下辖凤翔府、陇州。

公元787年,兼陇右度支营田观察使。

公元850年,增加秦州。

崔光远(760)

李鼎(760-761)

高升(761-763)

孙志直(763-764)

李抱玉(765-770)

皇甫温(770)

李忠臣(770)

李抱玉(771-777)

朱泚(777-782)

张镒(782-783)

李楚琳(783-784)

李晟(784-787)

邢君牙(787-798)

张敬则(798-807)

李鄘(807-809)

孙璹(809-811)

李惟简(811-818)

李愬(818)

郑余庆(818-819)

李愿(819-821)

李光颜(821)

李逊(821-822)

崔俊(822)

王承元(822-831)

宝易直(831-833)

杜悰(833)

李听(833-835)

郑注(835)

陈君奕(835-841)

裴宏泰(841-846)

石雄(846-848)

崔珙(848-849)

李玭(849-850)

郑光(850)

李业(850-851)

李拭(851-852)

崔珙(852-854)

裴识(854-857)

卢懿(857)

蒋系(857-859)

卢简求(859-860)

裴休(860-862)

白敏中(862-864)

杜悰(864-870)

李蠙(872)

令狐绹(873-879)

郑畋(879-881)

李昌言(881-884)

李昌符(884-887)

李茂贞(887-924)

李从曮(924-930)

朱弘召(930-931)

张虔钊(931-932)

李从珂(932-934)

李从曮(924-946)

焦继勋(946-947)

侯益(947-948)

王景崇(948-949)

赵晖(949-953)

王景(953-956)

王晏(956-958)

李晖(958-959)

王彦超(959)

王晏(960)

王景(961-963)

高防(963)

刘熙古(963-964)

王彦超(964-969)

符彦卿(969年)

泾原镇自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设立,到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改为彰义节度使,一直到唐灭亡共存在140年。泾原节度使治所在泾川(今甘肃泾川县),管辖泾、原、渭、武四州,是唐后期防御吐蕃进攻的重要据点。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叛军包围一月馀,史称奉天之难。

建中三年(782年)秋,朝廷任命李希烈为检校司空,兼淄青节度使,新罗、渤海两蕃使,让他讨伐李纳。李希烈假言讨伐,其实暗中与之私通。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称王后,派使者到李希烈那里去,李希烈也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黄河下游的藩镇叛乱越演越烈。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朝廷任命李勉为淮西招讨使,哥舒曜为淮西副招讨使负责讨伐李希烈。四月,哥舒曜率兵驻守襄城,多次与李希烈作战,都没有胜利。

八月,李希烈率二万兵马围攻河南襄城。淮西招讨使李勉令唐汉臣与刘德信率兵作为哥舒曜的援兵,但与李希烈一战即溃。

九月,唐德宗为解襄城之围,命舒王为荆襄、江西、沔鄂等道节度诸军行营兵马都元帅。又令泾原诸道兵马援救襄城。

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当时泾原士卒离开驻地,大多带着家中子弟,希望到长安后能得到朝廷的优厚赏赐,结果一直到离开长安城都一无所得。

当时德宗下诏,命令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京兆尹王翔只赏赐了粗茶淡饭,士兵们十分愤怒。扬言道:“我们离开父母,妻子,儿女。要与敌人死战,但是却吃不饱,怎么能以草命对抗白刃呢!国家的琼林、大盈两座仓库,宝货堆积无数,不取此以自活,又去哪呢。”等到了浐水,就击鼓呐喊地回军了。

姚令言说:“到了东都洛阳就会有厚赏,你们不要鲁莽行事,这不是一条活路”。士卒不听。用长戈把姚令言架出去了。姚令言急忙上奏,德宗听到后大惊,急忙命令赏赐布帛二十车。并让普王与学士姜公辅前往安抚,二人刚走出宫门,叛军已经斩断城门,陈兵与丹凤楼下了。

当天,德宗就仓皇出逃了。士卒大肆掳掠京师府库财物。

当时,太尉朱泚罢镇,闲居在长安晋昌里。当天夜晚,叛军商量说道:“朱太尉被罢免已经很久了,如果迎立他为主,则大事可成。”于是让姚令言率人前去迎接。泾源兵于是拥立朱泚为主。

朱泚派泾原将领韩旻率三千骑兵,前去奉天,谎称迎接皇上车驾,实际上是去攻打唐朝皇帝。段秀实想保护唐朝皇帝并诛杀朱泚,于是就伪造文书,招回那三千骑兵。骑兵回来后,段秀实就劝说朱泚停止做乱,朱泚不从,段秀实用手中的象牙笏击打朱泚,被朱泚部下杀死。

此时浑瑊坚守奉天。德宗向魏县行营告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来救,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李晟后来也赶到奉天救援,奉天城于是转危为安。朱泚围攻奉天一月有余,未果,退回长安固守。

马璘(768年-776年)

段秀实(777年-780年)

李怀光(780年)

朱泚(780年)

孟皞(780年)

姚令言(780年-783年)

冯河清(783年一784年)

田希鉴(784年)

李观(784年)

李观(784年--787年)

刘昌(788年-803年)

段祐(803年-808年)

朱士明,赐名朱忠亮(808年一813年)

苏光荣(813年一815年)

李汇(815年)

王潜(815年—821年)

田布(821年)

杨元卿(821年一826年

李祐(826年—828年)

李岵(828年-829年),改名李有裕

张惟清(829年—833年)

康志睦(833年)

朱叔夜(833年—335年)

刘沔(835年)

王茂元(835年-840年)

史论(会昌年间)

史宪忠(843年—846年)

康季荣(848年—852年)

裴识(852年—854年)

李权(854年—855年)

卢简求(855年—857年)

陆耽(857年)

李承勋(857年—858年)

浑侃(858年—860年)

李璲(咸通初年)

李弘甫(咸通年间)

周宝(?—879年)

程宗楚(880年—881年)

胡公素(881年—882年)

张钧(882年—894年)

张鐇(894年—895年)

张琏(895年—898年)

张珂(899年)

李茂贞(899年—923年)

李继曮(923年—924年)

李继昶(925年-929年)

李金全(929年一931年)

康福(932年-934年)

张从宾(934年-935年)

李德珫(935年—938年)

张万进(938年-939年)

张彦泽(939年—942年)

王周(942年-945年)

何建(945年-946年)

史威(946年)

史佺(947年)

史匡威(史懿)(947年一954年)

张铎(954年-956年)

白重赞(956年—960年)

张铎(960年一976年)

上一篇: 通州图书馆(通州图书馆入馆预约)
下一篇: 全球十大名车(世界顶级名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