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河铁牛
斗转星移,镇河铁牛,沧桑巨变。大禹之后,由于各地河堤失修、河水改道等原因,仍不断发生洪涝灾害。极度慌恐之下,人们似乎全然忘记了大禹的治水之法,而是一味乞求上苍的保佑,于是便出现了诸多“镇河铁牛”的人文景观。
镇河铁牛(镇河铁牛被拉走)
为何要用“铁牛”镇河?《易经》给出了答案:“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故俗语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铁铸牛,既沉稳不易丢失,又神形兼备,不失威武,足令河怪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大约从隋唐时代起,“镇河铁牛”便应运而生,至明清达到高峰。河南省的荥阳、郾城等县濒临黄河,水患频发,分别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道光九年(1829),铸造铁牛,安置于河堤、渡口之上。江苏省徐州市历史上也是水患易发之地,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曾铸铁牛以镇水。清康熙十四年(1675),又铸新牛。只可惜两尊铁牛均形同虚设,不仅没能镇住洪水,反被河怪戏弄,沉入河底,不知所踪。
镇河铁牛被拉走
一、大水冲走镇河铁牛
北宋治平三年初夏(公元1066年),河中府①徐知府通过驿站将一本奏章,八百里加急飞驰送往首都东京(今开封市)。这是件什么十万火急的公文,非要日夜兼程地急呈天子呢?
原来,英宗赵曙在河中府巡视时,特地去黄河岸边,向镇河大铁牛②焚香献供,镇河铁牛,祈祷镇河大铁牛上感天子至诚至善之心,下怜苍生饱受黄河泛滥之苦,日夜坚守神位,永保两岸百姓幸福安康。英宗在御驾回京前,还特地召见河中府徐知府,嘱徐知府务必看护好镇河铁牛不得有丝毫懈怠。谁知,时间不长,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竟冲垮了河中府一座大桥,连雄踞岸边的八只镇河大铁牛也被冲进浊浪翻滚的黄河,深陷淤泥之中。闻讯而来的徐知府疑视着惊涛拍岸的黃河,倒吸了一口凉气,他暗忖:这八只镇河铁牛每只都有数万斤,如何打捞?如果不打捞,又有违圣命,咋办?徐知府于万般无奈之际,只得向英宗上奏实情,镇河铁牛,伏望天子训示。英宗御览奏章后,沉思良久,在奏章上御批了八个字:铁牛入河,劳卿恢复。英宗的御批将徐知府逼到了死胡同,他自知此时已无退路可走,只有将八只大铁牛从黄河中打捞上来,才能保住头上这顶乌纱帽。
镇河铁牛传说
镇河铁牛碑记:沙河原为害河,经常决口,洪水泛滥,冲毁房屋,淹没庄田,危害四方百姓。
如今这么温顺的小河,原来还挺猛?咱暂且扯一扯漯河这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当然所知有限,浅尝辄止。
沙河全长317公里,古名滍水。还曾叫汝水,漯河境内的这一段,又被称作溵水。
沙河属淮河流域,是颍河的主要支流,以河床遍积泥沙而得名。它发源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西部木札岭尧山下,流经平顶山、许昌、漯河与澧河相汇后,于周口南入颍河,再入淮河,后入大海。
当然,几句生平并不足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何况一条河。在上千年岁月里,沙河也留下了许多故事。
河道更迭,你枯我盈。纵观河流变迁,一不小心,连河名都会湮灭在历史当中。当然,沙河不一般,在明嘉靖年间就被《鲁山县志》写史入册,称作“沙河”,镇河铁牛,正式确立了“名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