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刘备和曹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比?总不能让刘备跟曹操比诗文去吧?这明显属于“拉偏架”。而且两人都成就了那么大的事业,这就证明了两人,同为一时俊杰。
曹操自己都表示:当今英雄只有我和刘备。潜台词就是,三国英雄虽有许多,但对比一圈后,我和刘备最牛,是三国两大天花板。故而笔者认为:对比刘备和曹操,不能搞二元对立,强行划定高低对错。
也就是说,若让曹操处于刘备所处的环境中,不见得就比刘备做得更好,反之亦然。这其实就是:环境决定论。概括说来曹操和刘备,是两种极致人物。
刘备的特点(刘备的特点四字词语)
曹操是“先发优势”的典型,也可理解为“赢在起跑线上”。刘备则是“后发优势”的典型,也可理解为“追随跑”。这就注定了曹操不怕出错,因为家里有矿。刘备不能出错,因为家底穷。
两人小时候都不喜欢读书,曹操天天架鹰走狗,跟袁绍他们一起胡闹,却并不妨碍他走上仕途,很早就成为了皇上的亲信小弟,“西园八校尉”之一。刘备“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却只能在涿郡当“黑老大”。
在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属于朝廷嫡系,官封“骑都尉”,统领着一支骑兵。刘备属于地方武装,带着关羽、张飞等一波小兄弟,跟着老师卢植去作战。
何进被杀,董卓作乱时,曹操由于家里有矿,很快就招揽起人马,并进入到“十八路诸侯”这个圈子。刘备却惨了,被督邮羞辱,一气之下揍了督邮一通,开始各种撞大运。“十八路诸侯”这圈子,刘备根本没资格进入。
也就是说在正史中,刘备没有参加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战。须知这个十八路诸侯的圈子,直接奠定了三国格局。曹操和孙坚(袁术)就在其中,刘备此刻在哪儿?已经没法查证了。
只知道当曹操在汴水之战中,被董卓手下大将徐荣打爆后,他直接当了袁绍的小弟,由此得到资助。刘备兵败高唐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后,就到老同学公孙瓒那里当小弟去了。
这是曹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别人小弟。对于刘备来言,却是一波又一波东奔西走的小弟生涯——当然,由于刘备后来成功了,所以那叫“寄居”,所谓读书人偷书,能算偷吗?
此后便是曹操手握汉献帝,成了隐形皇帝,刘备撞大运般得了徐州——这是两人最接近的一次。刘备终于取得了三国争霸的入场资格,成为了有地盘,有税负的一方诸侯了。
可惜,一个张飞醉酒,徐州被吕布抢走,刘备多年奋斗化为乌有。同时这也是张三爷,第一次因具体事件进入正史,比关羽要早——虽很难看,但毕竟张飞搞事了,不再是如之前那般,跟关羽一起站在刘备身后当背景布。
以至于两人是如何成为万人敌的?都成了谜。只能说必是依靠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只可惜刘备那时,还不是“徐州牧”(诸侯,竞争者),没资格被记录,他俩就更别提了!
总之,自曹操手握汉献帝后,两人的差距就越拉越大。刘备开始被曹操各种虐,直到晚年汉中之战时,终于击败曹操,取得了跟曹操平级的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刘备是用了一辈子,在追赶曹操。
所以,你能说曹操就一定比刘备强吗?只能从两人的特征和具体事例上,去探讨差距。如奸雄和枭雄之分。其中笔者最推崇毛主席,对两人的比较和评价,大致有两条,尤其是第二条,堪称一针见血。
其一:所见略逊
所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对这句诗歌,不用笔者过多介绍,大部分人也都知道,是出自毛主席他老人家之手,诗名叫《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显然老人家也是认可曹操和刘备,是三国“两大天花板”的。因此,老人家对曹操和刘备的比较、点评,就不能单纯理解为,谁优谁劣,而是一种“辩证关系”。
据《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所载,就在这首诗歌写完之后,老人家便给出过,这样一个论断,他说:“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这就是刘备和曹操的第一个差距,刘备“所见略逊”。随后老人家,就又给出了一个,刘备能成大事的原因,“会用人,能团结人”,意思就是说,刘备用这一优点,补上了那块短板。
这是不是辩证关系?既承认了差距,又能在差距之中,找到了“共性”(曹操和刘备都成就了大事)。
那么为何说刘备“所见略逊”呢?老人家后来,还曾进一步阐述:“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可惜,老人家并未给出具体事例。但当笔者看到这些后,却立刻想起刘备的一件事,啥事?刘备进川!
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时,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连忙劝说:没啥犹豫的,必须要夺西川。
刘备却说:你这话说得不对,曹操暴,我就仁,曹操急,我就缓,曹操狡诈,我就真诚……反正啥事都跟曹操反着来,才有了如今的局面。而现在,你撺掇着我抢益州,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只有曹操那种人渣才能干出来,我不干!
结果刘备遭到庞统驳斥。总之就一个意思,不能这么墨守成规,须知变则通,哪有一招包打天下的?没这道理!正是庞统这番话,彻底说服了刘备入川,这才有了后来的“蜀汉”天下。
现在我们用刘备入川这件事,对比曹操抢夺汉献帝,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啥叫“所见略逊”了?须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和刘备入川,是两人最终成事的最关键的节点——曹操是抢夺,刘备是犹豫,“慢一点”。
好在刘备会用人,能礼贤下士(团结人),所以最终在庞统的帮助下,抓住了这次机会!
其二:不能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据《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所载,对刘备晚年一意孤行发动夷陵之战,老人家是相当惋惜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阐述。
比如从关羽角度分析,老人家认为:这是刘备用人失败。关羽非但不能执行“东联孙吴,北拒曹操”,反而还是这一大战略的“破坏者”,因此导致兵败被杀,丢失荆州,这才有了刘备的夷陵之战。
当然更多的是站在刘备的角度分析的,认为他不听赵云劝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执意发动夷陵之战,“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辩证关系,前面还说刘备“会用人”,这里却是用人失败(关羽),这咋解释?
笔者的看法很简单,所谓会用人,可视为一个概率问题。打个比方吧,十次有八次用对,这就顶天了,哪有百分之百的?唯有老天爷不会错,因为就算是错了,那也叫“自然规律”。
捋顺清了这个辩证关系,咱接着谈刘备的这个短板。都知道对曹操有一个公认的评价,那就是“多谋善断”。其实,说得明白些便是,曹操对主要矛盾抓得都非常紧。如他对门阀士族的警惕,几次发布《求贤令》推崇“唯才是举”,就是以此来对冲门阀士族的。
因为,熟悉三国历史(非《三国演义》)的都清楚,所谓的三足鼎立,从广义上来言,就是“三大军阀”同“门阀士族”之间的矛盾。而结果是,门阀士族的代表司马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因此,自曹操把汉献帝抓到手中后,其实他的失误比刘备还多,比如征讨完张鲁后,没有趁势进攻刘备等。但曹操却从没发生过,如刘备的夷陵之战,这种几乎亡国的惨败,这就是能抓住主要矛盾的威力。
再反观刘备,由于他不能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导致了自夷陵之败后,蜀汉事实上,就等于退出了“三国争霸”的擂台。哪怕后期诸葛亮那么玩命,也无法改变这种大势了。
故而,这二条堪称是一针见血,道出了刘备和曹操,到底差距在哪里,而且还没法补救。所以刘备比曹操略逊一筹,就“逊”在了这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