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自隋朝设立以来,至唐朝渐趋完善,特别是经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特殊贡献以后,科举考试俨然成为了天下才子的“试金石”,成为了成千上万读书人“鲤鱼跳龙门”的希望和寄托所在。
温彦博(温彦博碑)
一旦金榜题名,即可光宗耀祖,功成名就,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踌躇满志,天下读书人无不削尖了脑袋似的往里挤。
虽然唐朝的科举考试已比较完备,防范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完善,但是晚唐期间却有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才学和机敏,在这种非常严肃且被统治者认为神圣庄严的科举考试中却屡屡善于搅局,弄得考官们十分狼狈,而其人却因为自己这种荒诞不经的举止行为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致终生不仕。
或是因为这种违反相关考试规定的唐突行为触犯了唐王朝的大忌,而被打入另册,上了历届考官的黑名单,虽然才高八斗,却被人永远的踩翻在地,零落成泥,永不录用。此人就是晚唐时期有名的“花间派”词人,后世“婉约派”的开山鼻祖唐代大诗人大词人温庭筠{yún}。
温庭筠,字飞卿,与李商隐齐名,时人号曰“温李”,也许是冥冥中的某种巧合,温李两人同样都是仕途上的不成功者,却又同时在文学成就方面享有盛誉。温庭筠其人很早便以词赋出名,但此人一生放浪形骸,不受羁束,具有传统文人比较清高和蔑视权贵的孤傲气质。
有关温庭筠才华横溢才思敏捷且出口成章的轶事,宋人笔记多有记录。与他齐名的李商隐曾有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下句,温庭筠不假思索对曰: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唐宣宗曾经赋联,上句为:金步摇,未觅下句,便差人遣未第仕子对答,温庭筠脱口而出:玉条脱,宣宗大为高兴,传令嘉奖。此虽为雕虫小技,却也说明了温庭筠才思敏捷,“温八叉”之名确非浪得虚名。
温庭筠还有一个别号,人称“考场大救星”,也许是多年科举未第,温庭筠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开始有点游戏人生的意思在里面。史书记载:每次考试,与他邻铺的举子都会沾上他的恩泽,不必自己答卷,温庭筠会替他们答卷的。而搞笑的是,其本人累年不第,而善代人捉刀的名气则越来越大。
宋人笔记载:温庭筠士行有缺,缙绅薄之。很有可能是老温这个人对科举考试已经心灰意冷而有另起炉灶的想法,最有可能的是以自己的才学为他人舞弊甘当枪手而念起了生意经,把科举考试当成了自己勤“捞”致富的手段,倘如此,温庭筠可能是中国考试制度下第一个考场经济的受益者。
温庭筠因为多次为他人作枪手代拟策赋而声名狼藉,闹得满城风雨。但同时他又学富五车,若论起才学和才思来当时天下无人可比,所以就有惜才怜才的考官赏识他,在温庭筠四十一岁这年,春闱大试,考官沈询有心成全他,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虽然有沈询的严密防范,温庭筠还是在考场中神不知鬼不觉地帮了八个人的忙,自然这次搅扰考试的事件又一次让他名落孙山。
温庭筠在考场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帮了八个人的?史书没有记载,但据此可以想像温庭筠出手的机敏和迅疾,简直是神乎其技,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是才子,但是温庭筠的品行却实在不敢恭维,唐朝取士虽然并非德才兼备,但没有录取他,也不算冤枉了这位温大才子。除了在考场上为他人作嫁衣,温庭筠为人做事也有让人非议之处。
根据《北梦琐言》和《乐府纪闻》所载:温庭筠经常出入宰相令狐绹书家中,令狐绹待他甚是优渥。因为唐宣宗喜欢《菩萨蛮》{词牌名}曲子,令狐绹拿了温庭筠所作的《菩萨蛮》二十首,进献给唐宣宗,诡言是自己所作,一面告诫温庭筠,不能向外透露此事。但温庭筠不久即告与人知。非独如此,温庭筠对待自己的这位恩公,表面上客气,内心里却非常看不起,曾作:中书堂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不学无术。文人的清高和不屑让温庭筠处处惹祸,甚是招人恨。
温庭筠恃才自傲,目中无人。孙光宪著《北梦琐言》载温庭筠有一次因其狂悖,曾对当朝皇帝宣宗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诋毁和污辱,惹得龙颜大怒。宣宗喜好微服私行,得遇温庭筠,温庭筠不识龙颜,傲然问到:公乃司马、长史之流?宣宗答:非也。又问:得非大参、薄尉之类?,宣宗再答:非也。
本来宣宗听说温庭筠才学出众,素有好感,可是温大才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贬低皇帝,皇帝也忍无可忍了,后来下诏斥责:孔门素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补焉?温庭筠徒有满腹锦绣文章,却因不羁性情,罕有适时之用。宣宗人称“小太宗”,是晚唐一位非常难得且有作为的帝王,其对温庭筠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令狐绹年谱》中记载:当年温庭筠任国子助教,主持秋试,因榜进士诗三十余篇以振公道,触怒宰相杨收,贬方城尉,不久去世。
温庭筠一生让人唏嘘,清高而目中无人,讥讽朝政或狂悖世情。有的评价说他恃才傲物,有的说他放荡不羁,有的说他狷介狂放,有的说他特立独行,有的说他忘恩负义。但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如果温庭筠走向了仕途,唐朝最多增加一个官僚,多一个溜须拍马之辈;而文学史上岂会有这么一个千古不朽的词人,以“花间鼻祖”之尊号,开创“婉约”之词派,造就宋词之高峰的大才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