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宰相是几品(宰相是几品官)

宰相是几品(宰相是几品官)

宰相是几品(宰相是几品官)在《梦华录》中,顾千帆一直都和清流保持着秘密联系,其中身份最高的就是齐牧。前文已经已经讲过雷司公、萧钦言所对应的历史形象,这里就重点谈一谈齐牧的历史原型,曾经两次拜为宰相的李迪。那么萧钦言跟齐牧之间的恶斗,谁能笑到最后?一起跟白羽了解一下前文已经介绍过萧钦言(丁谓)跟寇准(

在《梦华录》中,顾千帆一直都和清流保持着秘密联系,其中身份最高的就是齐牧。前文已经已经讲过雷司公、萧钦言所对应的历史形象,这里就重点谈一谈齐牧的历史原型,曾经两次拜为宰相的李迪。那么萧钦言跟齐牧之间的恶斗,谁能笑到最后?一起跟白羽了解一下

前文已经介绍过萧钦言(丁谓)跟寇准(柯相公)之间的恩怨,此处不再赘述,重点介绍齐牧的原型李迪。

李迪,字复古,濮州鄢城(今山东省鄢城县)人,祖先为赵郡李氏。李迪生于开宝四年(971),少年时家境贫困,常需接受他人救济。

宰相是几品(宰相是几品官)

宰相是几品(宰相是几品官)

李迪曾经师从宋初著名学者种放,老师种放将其介绍给了著名古文大家柳开。在看了李迪的作品之后,柳开预言他“必魁天下,为宰相。”并令门下众客与诸子拜李迪道:“异日无相忘也。”

在名人效应柳开的推动和自身的过人才华下,李迪在科举之前就已经享有盛名,他在真宗景德二年的殿试中果然夺得状元之名。

李迪于是被授将作监丞、通判徐州,继改通判究州。景德四年(1007)七月,宋真宗认为李迪所作诗赋最优,授予他著作郎、直史馆的清职,任三司盐铁判官。

李迪参与了宋真宗朝的“天书封禅”事件,主要负责封禅的前期准备工作。大中祥符元年(1008)四月,李迪以著作郎、直史馆通判究州,协助宰相处理东封事宜。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李迪出色的办事能力获得了宰相寇准的好感。

真宗打算封禅泰山,就把李迪派往管辖泰山的兖州做通判。大中祥符祥符七年(1014)二月,李迪以吏部员外郎、知制谐出知亳州。

毫州是京都附近的通都大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地形复杂,是盗贼亡命藏匿之处。长期以来,此地盗匪横行无忌,治安状况极差。

李迪到任以后,改变以往使用大部队武装进剿的做法,撤回原来部署的军队,派人侦察出盗贼藏匿之处,以骁勇善战的精锐士兵发动突袭,将这些盘踞已久的盗匪一举擒获,显示了他足智多谋的军事才能,李迪也因此受到真宗的降诏褒奖。

大中祥符八年,李迪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在陕西都转运使任内,李迪筑设军事堡垒,提高抵御外侵能力;抚循军士,加强边军战斗力;安抚少数民族群众,尽量消除他们与外敌联结的可能性,为加强边防尽心竭力。

不久,宋真宗实现了当初的诺言,召李迪回京任翰林学士。基本就算是皇帝为了李迪将来当宰相开始铺路。

编剧将李迪作为齐牧的原型,其实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李迪有过指挥部队的经历,皇城司又负责对外的军事情报工作。彼此之间肯定有所交集,所以顾千帆跟齐牧取得联系显得顺理成章。

宋代的翰林学士基本就是储备的宰相,李迪此时简在帝心,得到了皇帝的青睐。真宗任命他知审刑院,留任京师,遇到难题时就召其参与决策。

李迪此时基本就已经成了皇帝的顾问,距离实现柳开对其“魁天下为宰相”的期许已经不远了。

恰逢吐蕃军事贵族李立遵动员三万多精锐铁骑,准备攻打宋朝,边关谣言纷纷,形势吃紧。

没想到秦州知州曹玮在这个节骨眼,上书朝廷要求增兵,否则就要辞去知州之职。皇帝认为这是曹玮产生了怯战之心,虚张敌势,恐吓朝廷,并声称要斩曹玮以戒妄言战事之人,并向李迪询问可以替代曹玮镇边的将领。

李迪在陕西转运使任内与曹玮多有接触,知道他深有谋略,当时诸将皆不能与其相比。于是,李迪就为真宗分析局势,指出曹玮请求加派兵额是有道理的,并请求如数增兵。

考虑到真宗不愿从京师调兵,李迪便合理调配陕西驻兵,既满足了边防需求,又满足了皇帝的意愿。不久,曹玮率军与吐蕃激战于三都谷并大获全胜。

真宗将此次胜利归功于李迪,对他说“山外之捷,卿之功也。”三都谷之战,是宋吐关系史上的重要一战,宋朝的胜利使吐蕃此后长时间不敢再骚扰宋朝,可以说这一战打出了宋吐之间的和平。

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李迪升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副宰相),时年46岁。从12年间从八品州判升为朝中正二品大员,升迁速度可见一斑。

宋仁宗被为皇太后子,真宗打算任命李迪太子太傅,李迪因太宗时未曾立太保、太傅,只兼太子宾客。真宗诏令太子以师傅礼待李迪,加任礼部侍郎,这就是开始为宋仁宗培养未来的班底。由于这个特殊的身份,使他直接成为“清流”党派的重要成员。

天禧四年(1020年)六月,寇准罢相,真宗打算让李迪出任宰相。李迪固辞,经太子力请,方拜吏部侍郎兼太子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这也是李迪首次拜相。

李迪刚刚拜相几天之后,就发生了周怀政案件。前文已经交代过周怀政谋立太子之事,以及寇准罢相的根本原因此处不再赘述。真宗被周怀政以自残形式的“逼宫”,搞出了心理阴影,因此打算责罚太子。群臣噤若寒蝉,不敢为太子仗义执言。

此时,李迪挺身而出,力保太子安全。他对真宗说:陛下有几子,乃欲为计?真宗看着家里唯一的独苗,长叹一声只能作罢。仁宗能够顺利即位,李迪功不可没。

真宗病重时,权利一直握在太后刘娥手中,丁谓(萧钦言)顺利晋升相位,他与雷允恭内外勾结,擅权用事,打击忠良。

一次朝廷议中书门下及枢密院二府皆进秩兼东宫官,丁谓力议,李迪以为不可。不久,丁谓打算让林特为枢密副使,李迪公然反对。

二人岔争于廷前,真宗当廷不能决。

第二天,真宗御驾长春殿,出制书谓辅臣曰:“此卿等兼东宫官制书也。”皇帝的这道诏书明显是在明显压制李迪抬举丁谓,因为以往的宰相从未兼职左丞一职。

李迪一上朝说:“东宫官属不当增置,臣不敢受此命。宰相丁谓罔上弄权,私林特、钱惟演而嫉寇准。特子杀人,事寝不治,准无罪罢斥,惟演姻家使预政,曹利用、冯拯相为朋党。臣愿与谓俱罢,付御史台幼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林特的儿子林衙内曾经杀人,被从轻发落过,不能让这样的人进入枢密院。丁谓、钱惟演、曹利用、冯拯等人结党营私,我愿意和这几个人一起接受调查。

这一段话下来打击面太大,众人都吓懵了,宋真宗真宗又气又急,大怒,留制不发,贬丁谓为户部尚书,李迪为户部侍郎。

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丁谓几个人复诏为相,李迪被赶出朝堂,到鄢州做地方官去了。换句话说,在萧钦言与齐牧的斗争中,后者完败。

宋真宗驾崩后,仁宗即位,刘太后开始执政。当初刘太后立皇后时,李迪数上疏谏阻,刘皇后深深记恨在心。此时丁谓再进谗言,再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以李迪朋党附会,贬为衡州团练副使。

丁谓派人跟踪迫害,李迪昔日部下邓余护送他安全抵达衡州。朝中有人对丁谓说:“迪若贬死,公如士论何?”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李迪在半路就死了,大家会怎么议论你?

丁谓却说:“异日诸生记事,不过曰‘天下惜之’而已。”

丁谓因为跟雷允恭勾结的事情败露后,被贬到崖州(海南)。换句话说,萧钦言自此再也没有回到权力中心,彻底完败。

李迪则接到了起复的诏书,再次踏上仕途。他当上了秘书监、知舒州,历知江宁府、究州、青州,复为兵部侍郎、知河南府。回京城述职时,刘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太后听到此言,一笑泯恩仇。

明道二年(1033年)正月,李迪出任尚书左丞知河阳,迁工部尚书。同年三月,刘太后前,李迪被召进京,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未过几天,李迪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这是李迪第二次当上宰相,新的对手吕夷简开始崭露头角。

景拓二年(1035年)二月,知究州范讽被弹劾,仁宗让李迪、吕夷简二宰相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共同审理此案。因范讽在李迪知鄢州时,曾任鄢州通判。

事后,吕夷简密奏仁宗,说李迪党庇范讽,仁宗不辨清白,即将李迪罢相为刑部尚书、知亳州,改知相州。不久又复召为资政殿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留京师,李迪与吕夷简的矛盾更加激化。

西夏李元昊攻延州、延州武备薄弱,守将都在设法逃避。李迪不顾高龄,请求守边。仁宗赞许李迪的爱国壮志,但不同意他守边打仗。任李迪为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徙青州。庆历元年(1041年),李迪70岁,乞告老还乡,遂以太子太傅致仕(退休),归居濮州。距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出世,还有3年时间。

庆历七年(1047年)十月,李迪年77岁寿终辞世。朝廷赠司空、侍中,谥文定。

仁宗亲写御书篆其墓碑曰:遗直之碑。又将李迪下葬的邓侯乡,改名为遗直乡,以彰其功,李迪墓在今天山东鄢城县城北青山下。李迪三个儿子李束之,李肃之、李承之,以及孙子李孝基、李孝寿、李孝称,在《宋史》都有记载。

上一篇: 杨良强(杨良强在玉环管理什么)
下一篇: 2023年邮政杂志目录(2021年中国邮政杂志订阅目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