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对牛弹琴”,是嘲讽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这一成语的出处见东汉时期的牟融《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说的是战国时代,有一个名叫公明仪的音乐家,是个音乐高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音乐人。公明仪既能作曲又能演奏,尤其是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加上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因此很受众人欢迎。
对牛弹琴的故事(对牛弹琴的故事和寓意)
由于十分喜爱音乐,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着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他来到一片田野之中,看见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突发灵感,在草坪上摆好琴,拨动琴弦,给这头牛弹起了自己引以为傲的保留节目乐曲--“清角之操”,但老黄牛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老黄牛对公明仪弹奏的音乐,没有任何反应。
公明仪心里一愣,心想这支曲子是不是太高雅了,于是换了个曲调,弹起了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继续变招使出浑身解数,老黄牛仍然不为所动,只是偶尔甩甩尾巴,驱赶着蚊子苍蝇,还是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公明仪觉得非常尴尬,变得十分沮丧。旁边的人劝他说:“您不要生气了!不是您弹的曲子不好听,是您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公明仪如梦方醒,一声叹息,怅然而归。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