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杭州最好的小学旁边,一个学区房。我发现晚上妈妈管小孩子做作业的声音是破窗而出,有一天我还看到一个家长和孩子打着手电筒在下面找书包。那些妈妈我认识,白天在小区的路上碰到她们是很文雅,教养很好……”5月22日,鲁引弓做客杭州市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小舍得》专题读书分享,他和到场的读者家长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鲁引弓(鲁引弓作品)
电视剧《小舍得》聚焦“小升初”和“辅导班狂热”,播出期间收视率扛鼎第一,狂揽550+热搜。这部直击当下教育生态的家庭剧,改编自杭州作家鲁引弓的同名小说。有趣的是,他的小说似乎都被施了一种神奇的魔法,改编成电视剧几乎都成爆款。聚焦中考和留学的《小别离》,讲述高考故事的《小欢喜》,《小舍得》是“小”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的播出都多次引发教育问题的大讨论。
相比于电视剧人物家庭关系的剑拔弩张,《小舍得》原著小说更大的篇幅在于描述抢跑大潮对家长的裹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陪跑过程中,中产阶层家长疲惫的身心,也通过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米桃,关注在“内卷”潮中农村学子的求学之路。
可以说,原著不仅有很多电视剧没有拍出来的内容,其本身细节也很到位,极具现实感。这一切,来源于作者鲁引弓的实地调研——为了写小说,他曾走访了不少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甚至到培训机构卧底。
面对部分观众质疑《小舍得》在贩卖焦虑,鲁引弓表示:我发现家长基本没有质疑我,实际上,他们碰到的情况一定比这个电视剧里面焦虑的100倍。生活中真正的焦虑是什么?是马路上的广告牌上写孩子4岁已经开始学编程。是读研究生要培训英语,考公务员也有培训,各种培训让我们想不明白考试要到什么时候才结束。
“得和失其实是有坐标的,就看你选择什么坐标。”置身于教育“抢跑”的生态,家长的焦虑情绪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田雨岚这个角色让人唏嘘的原因。
创作《小舍得》,是想提供善良,提供各种三观。“我的作品中并不回避任何情绪,因为它始终会存在。我想要让读者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情绪,看人家的生活,来修炼自己的内心。”这是创作者的人文关怀,“再焦虑,也不要忘了与孩子最初的相遇。”
面对家长频频提到的“教育焦虑”,鲁引弓给了大家3个锦囊。第一,把孩子的成长当作一个未完成时态,别老觉得孩子比别人慢;第二,家庭教育一定不能失控,不要平时看孩子是天使,做作业的时候把孩子看作天敌,伤了亲子关系。以前那些戏剧大师,他们让孩子学艺都不是自己教的,都是找别人教的;第三,我们要听彼此的话,多听听孩子在想什么。
鲁引弓表示,《小舍得》让广大父母以及孩子感觉到被理解之余,也唤醒了我们随大流而麻木的神经,让我们按下暂停键重新思考:到底怎样的路径,才是小小家庭的成长之道。比如有人会将择校当做抢跑道,认为它比抢跑还关键,“否则你跑到哪儿去了都不知道”。那么提升维度,我们或许也会突然开悟:带着孩子一往无前地补习冲关,冲关之后是什么?这忙不迭抢的,会不会也不是什么人生的好赛道,其实也不知道要跑到哪里呢?
而这样的反思,正是治愈的开始。鲁引弓认为:我们不要低估书或者电视剧,因为沉浸在书和剧的过程中,我们停下来思考了,转念了,有了克制和一丝温柔,那么辅导作业时,不会失控咆哮,报培训班时,也不会急着层层加码乱了节奏,这也是感受得到的改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