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朱高煦重生小说(朱高煦结局如何)

朱高煦重生小说(朱高煦结局如何)

朱高煦重生小说(朱高煦结局如何)1426年,汉王朱高煦举起300斤重的大缸,走动自如,气焰十分嚣张。朱瞻基很恼火,将汉王放入缸内,用火烧烤;其余9个儿子,也就是朱瞻基的堂弟,全部被处死。史载:“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汉王的“靖难之役”,以失败告终,朱高煦不但没能重现父亲朱棣的辉煌,连一家老小都被侄子给端了。其实,单纯从军事

1426年,汉王朱高煦举起300斤重的大缸,走动自如,气焰十分嚣张。朱瞻基很恼火,将汉王放入缸内,用火烧烤;其余9个儿子,也就是朱瞻基的堂弟,全部被处死。史载:“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

汉王的“靖难之役”,以失败告终,朱高煦不但没能重现父亲朱棣的辉煌,连一家老小都被侄子给端了。其实,单纯从军事角度看,朱高煦的“靖难之役”成功的概率很大。如果不是因为杨荣、夏原吉,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朱高煦重生小说(朱高煦结局如何)

朱高煦重生小说(朱高煦结局如何)

朱高煦,朱棣的次子,母亲是徐皇后,外公是徐达,舅舅是徐辉祖,都是能征惯战之人。朱高煦力大无穷,却桀骜不驯,不服从兄长朱高炽,对朱棣也不满意,却很畏惧祖父朱元璋。早年在南京读书,朱高煦行为出格,被朱元璋训斥一顿,没啥脾气。

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虽说朱允炆用人不当,“靖难之役”也是险象环生,朱棣屡次陷入重围,差点阵亡沙场。济南之战、东昌之战、夹河之战、小河之战、灵璧之战、浦口之战,都是朱高煦救出朱棣,燕军要么转败为胜,要么顺利撤退。

“靖难之役”时,朱棣为了激励朱高煦杀敌,直言:“吾老矣,世子多病,汝当努力”,让朱高煦看到了当皇帝的希望。谁知,靖难之役结束,朱棣当了皇帝,太子却是朱高炽,这让朱高煦很不满意。

论战功,论威望,论能力,论体格,朱高煦样样碾压朱高炽,凭啥就让兄长当太子呢?为了安抚住朱高煦,朱棣册封他为汉王,前往云南生活。朱高煦以想念父母为由,留在南京陪伴家人,朱棣还说他很有孝心。

没有去云南,朱棣便让他前往大宁驻守,防备蒙古。不久,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地选择在青州,让他去赴任,朱高煦再次拒绝。功臣丘福、驸马王宁支持,朱高煦想当太子,不愿当藩王,朱棣虽说生气,却也无奈。

1424年,朱棣班师途中病逝,朱高炽称帝,朱高煦反对,准备起兵。一年时间不到,朱高炽病逝,朱瞻基从南京返回燕京,继承大统。1426年,朱高煦效仿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汉王版“靖难之役”,在乐安起兵。

从军事角度分析,朱高煦此次“靖难之役”,成功的概率很大,若非杨荣、夏原吉,朱瞻基也许就是第二个朱允炆。起初,乐安方面传来消息,告知汉王起兵之事,朱瞻基并不相信;等确认事实后,朱瞻基也很害怕,没把握打赢。

朱高煦骁勇善战,麾下精兵悍将不少,明军中许多将领都是“熟人”,若是能连胜几次,有望“靖难”成功。朱瞻基阵营,能和朱高煦掰手腕的名将,只有张辅一人,其余可以无视。但是,朱瞻基并不信任张辅,否则就不会很快解除他的兵权。

汉王进行“靖难之役”,朱瞻基决定让阳武侯薛禄挂帅出征,这是一位年近七十岁的老将,也是除了张辅之外,勉强可以挂帅的武将了。得知薛禄挂帅,朱高煦设宴款待众将,信心满满,击败对手并不难。

燕王“靖难之役”时,朱高煦、薛禄曾并肩作战,对彼此都很了解,薛禄一般般而已,没啥亮点。史载:“煦初闻禄等将兵,攘臂大喜,以为易与。”对朱高煦而言,薛禄就是李景隆之流,可以轻易搞定;朱瞻基麾下没有大将,有何惧之?

朱高煦的自信,并非没有理由,朱瞻基方面确实缺乏能打之人,众将听说要出征乐安,与汉王交战,都战战兢兢,非常害怕。此种情况,夏原吉看得很清楚,且以李景隆之覆辙劝告朱瞻基。史载:“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见所遣将,命下即色变,临事可知矣。”

大军还没出征,众将就心存畏惧,一旦交战则可想而知。再则,这些将领与朱高煦曾并肩作战,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一般;战局遭遇挫折,没准他们会倒戈,投奔朱高煦而去。要知道,朱棣“靖难之役”时,南军倒戈的将领可不少,尤其是曾追随朱棣北伐的将士。

大将张辅很能打,直言率2万兵马就能擒拿汉王,献给陛下。朱瞻基以大局不稳为由,婉拒张辅;若是张辅倒戈,朱高煦岂不是稳赢了。自己御驾亲征的话,风险很大,没把握。史载:“帝夜召诸臣议。杨荣首劝帝亲征。帝难之。”

杨荣,明初“三杨”是首,足智多谋,尤其擅长治理边陲,对军事很熟悉。朱棣班师途中病逝,杨荣秘不发丧,他将朱棣安置在容器中,每天按时送餐,然后连夜返回燕京,拥戴朱高炽继位。

杨荣力劝皇帝御驾亲征,朱瞻基左右为难,不敢下决心。可知,皇帝对朱高煦也很畏惧,没把握打赢二叔。要知道,朱瞻基没啥战斗经验,跟随朱棣去漠北刷经验而已,并未亲自带兵征战,更别说冲锋陷阵了。

不信任张辅,麾下能打的悍将寥寥无几,还担心他们跟汉王联手,自己又没底气御驾亲征,局势很糟糕。此时,如果朱高煦没有死守乐安,而是出兵奔袭燕京或者南京,汉王版的“靖难之役”将会是另外一番模样,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朱瞻基犹豫不决,朱高煦也还没准备充分,胜负难料。杨荣、夏原吉,这两位能人扭转了局势。杨荣力劝皇帝亲征,朱瞻基很为难,还想派将领出征;夏原吉则以“李景隆故事”劝谏,让朱瞻基放手一搏,以君王的气场压阵,一战定乾坤。

1400年,建文帝采取齐泰、黄子澄建议,让李景隆率60万大军北伐,结果一败涂地,朱棣得以逆袭成功。26年前的战斗,历历在目,杨荣、夏原吉,都是建文帝的旧臣,对此印象非常深刻。此时,朱瞻基麾下将才凋零,军心不稳,唯有皇帝御驾亲征,方能鼓舞士气,赢得胜利。

1004年时,萧太后、辽圣宗率20万骑兵南下,所向披靡,直抵黄河沿岸,京师开封岌岌可危。此时,寇准力排众议,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到澶州督师。宋军士气高昂,射杀辽军前锋大将萧挞凛,萧太后、辽圣宗答应议和,率兵撤退。

杨荣、夏原吉劝谏,朱瞻基鼓起勇气,御驾亲征,攻打乐安。史载:“且兵贵神速,卷甲趋之,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心也。荣策善。帝意遂决。”乘着朱高煦还没准备充分,朱瞻基以帝王的气场压阵,朱高煦措手不及。汉王麾下将士起初还想抗衡,得到朝廷赦免的承诺后,纷纷归降,朱高煦败局已定。

杨荣、夏原吉扭转了局势,朱高煦的“靖难之役”快速平定下来。如果朱瞻基派薛禄出征,一旦遭遇挫折,赵王朱高燧起兵响应,功臣宿将也持观望态度,鹿死谁手就难说了。齐泰、黄子澄若是有杨荣、夏原吉的能力,朱允炆御驾亲征,朱棣也玩不转。

参考书目:《明史》

上一篇: 太湖在哪(太湖在哪个省)
下一篇: 乌克兰地理位置(乌克兰地理位置地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