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族的历史
苗族简介(苗族简介100字)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苗族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关于苗族先民的记载。
商州时期,苗族先民就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生产。
后从黄河流域往湘(湖南)、黔(贵州)、滇(云南)迁徙。
苗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噶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有“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统称为苗族。
二、苗族的语言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汉两名族长期交往,很大部分苗族兼通汉文。苗族历史上可能有自己的名族文字,《苗族古歌》叙说其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追杀,不得不将文字书本烧掉,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三、苗族的祭祀活动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己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增进感情,使家庭和眸。
四、苗族的宗教形式
苗族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社会传统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极少信仰佛教、道教。
自然崇拜方面主要体现为,苗族对一些巨形或者独特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较为典型的自然崇拜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
五、苗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工艺手法,或挑中带绣,或染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名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苗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用色上看,苗族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戴,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费工少,供日常穿戴之用。
六、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四月八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传说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苗族首领“亚宜”,领导苗民起义反抗残暴的统治者,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湘、川、黔等地。次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幸战死在现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
为纪念这位苗族英雄,缅怀亚宜的业绩,弘扬苗族英烈的精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苗族百姓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系列纪念活动。是日,苗族人民佩戴银饰,穿戴新衣,从顶、山腰、平坝聚向四月八节日活动场地,一起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武术、茶灯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
苗族能歌善舞,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长期以来,铜仁的苗族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如万山朱砂、思南斗笠、印江纸伞、松桃桐油等产品,闻名于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