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是他仅存的传世精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作描绘的是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一幅绢本设色的长卷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以自然景观作为分隔,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繁而不乱,整个给人以规模宏大、场面繁复的感觉。作品结合线描淡彩的画法,用笔严谨,富有变化,人物造型写实,各具特色。作者将画面中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在多变的技法下,描绘的既有大气磅礴的写意风景,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细到船只的钉铆和绳结都一览无余,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清明上河图》/视频欣赏
首段
画面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首段疏林薄雾,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令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中段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河里船只来往,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紧
张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因状若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或用竹篙撑,或用长竹钩住桥梁,或用麻绳挽船,或忙着放下桅杆以顺利通过桥拱。邻船的人也指指点点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紧张议论,期盼大船顺利通过。
末段
末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的专门经营。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轿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
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以上资料搜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