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夜宵,并非现代人的专利,五代十国时期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曾展现朝堂重臣夜晚宴客的奢华场景。
如今,深夜食堂、外卖送餐的便利,更是让夜晚加餐成为一些人新的生活方式。
但一项新研究再次警示,这背后的健康代价,可能是拉高患糖尿病风险。
一天吃一顿饭的危害(女生一天吃一顿饭的危害)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采访专家,告诉你吃夜宵是如何扰乱血糖的,并教你几招降低深夜进食危害。
受访专家
中国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张丁
北京电力医院副主任营养师崔军
近日,美国西北大学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科学(Science)》的研究揭示,深夜进食与诱发糖尿病、体重增加的背后机制。
该研究首次证实,能量释放可能是人体生物钟控制能量平衡的分子机制。据此科学家发现,在地球自转的光环境中,白天是能量以热形式消散的最理想时间。
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研究者表示,生物钟对人体的进食时间很敏感,但这种敏感性会被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扰乱。
研究中,夜间活动的啮齿类动物分别在不活动期(光照时间)、活动期(黑暗时间)被喂食高脂食物。为降低环境温度对实验的干扰,实验温度设置为30度,此时小鼠消耗能量最少。
结果发现,小鼠在特定时间进食会消耗更多能量。一周时间内,与活动期进食的小鼠相比,在不活动期进食的小鼠体重增加更多。这解释了为何小鼠能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吃相同数量的食物,在活动期吃东西比不活动期吃东西更健康。换句话说,睡觉时间进食更不健康。
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加,研究团队还发现,在内分泌器官中也会出现同样效果。
对比该团队在20年前的一项研究后发现: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特别是使用胃饲管的人而言,通常会在睡眠时进食,他们的糖尿病发病率和肥胖率往往很高。
研究者认为,如今这项研究恰好能解释夜间进食导致糖尿病发病率高的现象,这和夜间人体释放能量最少有关。
放纵深夜吃东西的欲望,对血糖的负面影响比你想象得要严重。因为人在进食后,体内变化最大的就是血糖和胰岛素。
201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叫做PER的蛋白,夜宵对生物钟产生影响的关键,就体现在这种蛋白上。
简单来说,胰岛素对生物钟有调节作用,不在生物钟原本设定的三餐时间吃饭,会反向影响生物钟节律,造成身体昼夜节律的改变,并由此引发多种不良结果。
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同样证实,太晚吃饭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征集了845名晚饭时间较晚(平均时间为21点38分)的无糖尿病成年人,让每个人在禁食8小时后进行两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分别是睡前4小时和睡前1小时,由此对比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的差异。
结果发现,吃饭晚的人,平均血清褪黑素水平比晚餐吃得早的人升高2.5倍,同时胰岛素降低,血糖升高,葡萄糖耐量(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降低。
以上说明,食物摄入与内源性褪黑激素浓度升高(发生在晚间进食时)会导致血糖控制受损。晚餐吃太晚,会通过抑制胰岛素分泌,使糖耐量快速受损。
熬夜人群增多、点餐服务便利、生活压力大……这些都会让人忍不住深夜进食。更糟糕的是,一旦你开始吃夜宵,就很难只满足于一两口甜食、几口泡面,只会控制不住地吃多,这和大脑的反馈调节机制有关。
一般来说,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一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前不会饿。如果两餐间感到饿,意味着还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增加饭量。吃晚餐的最佳时间是晚上6点左右。
如果无法遵循正常的吃饭规律,经常用夜宵弥补,可能从头伤到脚:
此外,传统中医也提倡“胃不和,则寐难安”。睡前两小时内最好不要进食,以免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加重肠胃负担。
晚上饿了,适度补充能量即可,不要当作正餐来吃。如果避免不了吃夜宵,最好把握以下原则:
+睡前2~3小时不进食
胃肠对糖类的消化吸收高峰大约在饭后2小时左右,如果摄入脂肪,这个时间还要延后,因此夜宵与睡眠应相隔至少2~3小时,晚上9点后就不要再吃夜宵了。
+品种多样,清淡量小
可以适当吃夜宵的人
最好戒掉夜宵的人
任何慢性病都不是一下吃出来的,偶尔一次按耐不住口腹之欲,吃夜宵不必太担心,关键是不能长期放纵自己。▲
本期编辑:张宇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