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镇北台,国五。位于榆林城北红山顶上。是古长城中现存最大的烽火台,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
榆林凌霄塔,陕西省保。又名文笔塔。位于榆林城西东山岗上。重建于明万历35年。为8角13层楼阁式砖石结构。
榆林的镇北台和凌霄塔位于老城的北端和南头。两地在一个中轴线上。鱼和先生8月13日早晨坐公交车到镇北台,登上这座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然后步行一公里左右去红石峡,最后坐公交车去瞻凌霄塔。镇北台景区在修缮,好在工程已经处于收尾阶段。凌霄塔周边属于危房改造,所有居民都已迁走,只留下空房子。
镇北台(镇北台简介)
镇北台距离红石峡仅二公里,可同览。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与山海关、嘉峪关同称长城三大奇观。
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红山顶上。资料上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
明长城遗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亲眼一见镇北台果然宏大、气势磅礴。站在镇北台上向北方眺望,目光可触摸到内蒙。由此可见,镇北台乃控南北之咽喉,扼边关之要塞。
镇北台很孤独,为了安慰这座独孤一台,景区在它的北侧将红土墩和其周围的敌楼围建成一座新城。
镇北台建于1607年,属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
榆林境内的明长城是在秦长城、隋长城的基础上,由当时的延绥巡抚余子俊调用官兵4万余人,依山形,随地势,历时4个月修筑而成的。东起府谷县的清水营,西至宁夏盐池县的花马池,全长1770里,沿途烽火墩台林立,36座营堡遥遥相望。传递军情报警,白天以狼烟和旗帜为标志,晚上以火和灯笼为号,形成了一条气势磅磅礴的军事防御体系。(摘自镇北台导游词)
明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曾赋诗《镇北台》: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见上图石刻)
镇北台周边有几株旱柳,皆主干粗壮,上面长满瘤状突起。纤细的枝杈一律上举,一如怒发冲冠。介绍上说这叫“旱柳”,在陕北和内蒙古南部被广泛种植。没有树龄的介绍,长成这个样子的柳树至少要一二百年。旱柳被当地人称作“砍头柳”。据说当旱柳树长到一定高度,就砍掉柳树的树头,柳树会发出更多新枝芽继续生长,如此反复。
镇北台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
镇北台长城东南有券洞门,门上横额刻字:欵(即款)贡城。欵贡城与镇北台为同时期建,属于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欵贡城还是明代长城线上唯一的一个“官市”。
镇北台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石马道。
欵贡城城北东西的土敌楼原是秦长城遗存,镇北台复建,它们也被包装一新。新砖穿在泥土身体上,有型有款。
组图上左碑文为延绥镇巡抚都御史涂宗浚撰文的《镇北台记》,原碑已毁。文载修建镇北台的起因、时间和过程。
现在镇北台是在原有遗址上重建而成的。入款贡城门,城西蹬道之上是进入镇北台的关塞“榆塞”。
经“榆塞”进入镇北台。镇北台整体上呈方形,浑身上下散发着古朴、凝重、威严、霸气。
“红山墩”
在镇北台北方的夯土堆名为“红山墩”,是秦时扶苏、蒙恬守边时建成的最早的烽火台。明时因镇北台的修建,红山墩渐渐被废弃了。
在镇北台台顶南望榆林城
鱼自诩为登上长城的好汉。
站在镇北台的台顶,周遭一切尽收眼底。当年站在此观察哨所,遥望正北方的塞外,那茫茫一片的沙场!曾几何时这方圆百里,狼烟四起,征战不休。
镇北台北新修的红土墩景区,也称欵贡城遗址。
一直阴沉的天,突然放晴了。鱼示意先生留影纪念。
镇北台之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
镇北台第一层城垣内建有守台戍卒营房,复建后被辟为“镇北台长城博物馆”,介绍长城历史、戍边将士生活。
展室内陈列了中国历代长城分布图,以及镇北台出土的瓷雷、瓦当、五行砖等文物。
展室内布展很多图片、文字资料和模型,以及部分实物,通过它们,观者可对长城和镇北台有了直观的初步了解。
展览力图融边关历史和民俗文化为一体。
镇北台三层券洞横额北面刻有“镇北台”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原刻已毁,现为修复。
镇北台三层南向券洞横额石刻“向明”,同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
镇北台内东西两侧各生长一株百岁榆树。
景区大门入口处的另外一棵砍头柳。
镇北台离凌霄塔大约八公里左右,榆阳桥东侧。
鱼和先生下了公交车沿着榆阳河南岸东行,远处的镇远门和榆林卫城南门楼非常醒目。
榆阳桥是榆林南大道交通要道,创建于明成化年间。明嘉靖初修城南渠时又在此桥东出增设渡槽,后历代屡加修葺。上图中的桥为榆阳桥的替身。
凌霄塔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位于原榆阳寺内。后毁。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建。
榆林凌霄塔位于城南榆阳桥东侧山峰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后可能遭毁,有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建造,详细年代待考证。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清同治年间被毁,惟塔独存。塔为楼阁式八角形13层砖石结构建筑。高43米,底边周长33.9米。1983、1987年维修塔基,用青砖包砌塔基土墩,并建围墙大门。在塔的最底层,四面开门,由下往上,每层各面皆开有一窗,各层飞檐之上系有8个风铃,随风摇荡,悠然成韵。凌霄塔是榆林附近的制高点,登上塔顶,榆林全城,尽收眼底。历史上在榆林发生的战争之中,双方都为争夺凌霄塔高地付出很大的代价。明末,李自成和李过攻打榆林城,都是先攻占的凌霄塔。1947年,解放榆林的战役,也在凌霄塔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摘自百度,鱼有删减)
凌霄塔高耸在土丘上,塔下的土丘被青砖包砌成类似椭圆形的台基。
凌霄塔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凌霄塔在1866年3月22日地震时将铁质空心枣状塔刹震毁,此后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1981年落架重修。1982年2月,在勘察过程中于塔基下发现地宫。经清理,出土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宋祟宁二年(1103年)和金皇统六年(1146年)的两方刻有铭文的石舍利函为断定该塔创建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据两方石函铭文记载,该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宗(公元762-799年),至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修。文物资料对县志记载予以订补匡正。(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鱼和先生抵达凌霄塔时为中午,看护人员回家吃饭,打电话问询结果要下午一点半才才能回来。鱼和先生从12号抵达到14日离开,天气预报每天都预报说榆林地区有强对流天气过程,会出现大风暴雨。而这一天13日,手机推送的天气预报恰好在午后一点有暴雨,局部地区还有大风。因为12日傍晚逛古城时已经遭遇大雨,今天不想再被淋湿。只能围着凌霄塔拍了几张照片离去。
感谢朋友们和鱼继续榆林访古游,下期榆林红石峡、易马城遗址再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