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难看吴头
举世瞩目的京杭大运河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的流淌与泽润,沿河地区基本上是风景秀丽、百姓富庶之地,造福了两岸世代百姓。围绕大运河嘉兴段,存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流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天启元年(天启元年是哪个朝代)
大运河与江苏交界处浙江段境内,有座三孔拱形桥,名叫长虹桥,是大运河的流经嘉兴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位于王江泾镇东,东西横跨运河,是嘉兴最大的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罕见的巨型三孔实腹石拱大桥,因气势宏伟,形似长虹卧坡而得名。
它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天启元年(1611-1621),由嘉兴知府吴国仕倡议修建。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再修,太平天国时桥栏石损毁,光绪六年(1880)修复。桥全长为72.8米,桥面宽4.9米,东西桥阶斜长为30米,各有台阶57级,用长条石砌置。是目前嘉兴唯一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筑,也是嘉兴为数不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时候我就听大人们吹嘘,长虹桥又高又陡,站在桥堍抬头望桥顶,头上的帽子会掀掉。这样的说法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从侧面说明了百姓心目中的长虹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
还有一种说法叫“在长虹桥汰手”常常用来形容某人本事大,关系广,能办事。为了一睹长虹桥雄风,我专门与小伙伴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屁颠屁颠到了王江泾观摩,以前没有高楼大厦,初见长虹桥固然可以说是我见到的最高建筑物了,心中甚是激动。
从桥的西面跨到东堍,感觉气喘吁吁,腿脚都发软的。回家后,脚酸、屁股疼了整整一星期。站在高高的的桥顶上,真的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眼望四周,船来船往,还有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尽在眼底。这情这景至今令人难忘!
古代没有机器设备,完全靠人工,在那么宽宽的运河上,建造了那么宏伟的大桥,可想而知,当年的百姓是多么的勤劳与艰辛,更集聚了当时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不得不佩服我们先祖们的伟大。如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名至实归。
以前的乡贤绅士,常常乐善好施。以修桥造路为荣,而乡间里人也会将做好事者的名字刻于石碑,让后人永远铭记褒扬。而平民“桥人”护桥的传奇故事,则在王江泾百姓中广为流传。
所谓“桥人”就是一个生活在长虹桥边的普通百姓,整天以桥为家,365天无休息日,累了桥下打个瞌睡,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四邻八乡村民们施舍的百家饭。因长年守护长虹桥,就这样被人称呼为“桥人”了。
六十年代开始,挂桨船的出现,繁荣了水上运输业,拉近城乡之间的交流。由于这种船速度快,水流急,相对冲击力也大,古桥经不起冲撞,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桥人“就自发行动,不计报酬,日夜守候在长虹桥下。划着一条小船,来回穿梭于桥的前后左右,大喊大叫地提醒与指挥来往船只,减速驾驶,避免撞击桥墩,造成损伤。还时不时地用废旧轮胎包裹桥墩,缓解被冲撞造成的损害程度。
上图照片左下角桥墩下为迁墩。照片提供者为庞艺影先生。
“桥人”的善举当时常被人误解为“傻子”。要不是当年嘉兴报的记者长篇报道,这位平民英雄还真的会在嘲讽声中被埋没。想不到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居然做出了出乎意料的感人公益壮举。
令人可惜的是这位数十年护桥的“傻子”竟然死于河中,于某日在他日夜守护的长虹桥边溺水而亡,灵魂永远陪伴着他所爱的古桥中。说真的,“桥人”的事迹挺感人的,免遭了长虹桥的多少次伤害,有效地保护了它的完好存在。
历史应该记住他。有次单位年终总结,同事倪晓荣推荐王勇浩师傅为先进,就说他工作认真又一丝不苟,相当敬业,与“桥人”可称得上是兄弟。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可能是大运河申遗的要求,或许是被“桥人”行为所感动,有关部门在桥的两个桥墩前安装了四只怪兽,浑身长满鳞片,昂头垂尾的水怪各自把守桥墩两侧。仿佛在警告过往的大船,不要碰我,注意安全。
传闻这个水怪来历不小,原来它是龙王九子之一,叫叭蝮,因好戏水,有点自闭,不喜欢被侵犯,因此被人视为护桥神兽。从此,长虹桥得到很好的保护,成为大运河上最美的石拱桥。
长虹桥墩下原来有条古纤道,那是方便纤夫拉纤而专门设计的便道,叫纤墩。以前交通不便时成了轮船码头的天然停靠站,快捷又安全。上世纪七十年代,乡镇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起。
盛泽、王江泾的丝织印染业迅速发展,忽略了环保意识,污染严重影响了水资源。于是遍地开花,大量无序地开釆地下水,结果可想而知,上帝对人定胜天的人们进行了惩罚。
嘉兴北片区域地基沉降速度惊人,大片土地成了低洼地带。在我印象中,每年我都会跟着有关部门到王江泾一带进行防汛检查,布置防洪抗涝、准备大灾理赔工作。
随着地基快速下沉,长虹桥纤墩从露在水上一米多,到现沦落到水下40-50厘米处,400多年来裸露在外的大石条,变成了人们看不见的水下文物,实属遗憾。
为此,沿河百姓无论如何都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纷纷奔走与呼吁。我想既然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国宝级的文物,全社会和有识之士有责任保护生态,保护好历史遗产,传承历史文化,几百年前的古纤墩终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我坚信!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