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雁,是中国传统题材,至少在唐代已经入画。宋代《宣和画谱·花鸟叙论》在论述各种花鸟的审美特性时,就提到“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记载五代黄筌画过《霜林鸣雁》,徐熙画过《雪雁》,宋代赵宗汉画过《水荭芦雁》、《荣荷宿雁》,崔白画过《烟汀晓雁》、《雪芦双雁》等。至元、明两代,画芦雁者由工笔渐转入水墨小写意,王渊、林良、吕纪均为代表性画家。
边寿民一生画芦雁,显然是在元、明人画法的基础上,着重吸收了徐渭、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技法,而发展为个性化的新模式。在働某些得意之作中,有时题上“用笔在白阳青藤之间”,“余酷爱徐天池泼墨”等字句。“边芦雁”的出现,正是他“画不可拾前人,要得前人意”创作思想的最佳实践成果。
边寿民芦雁图(边寿民简介)
边寿民之《芦雁图》,对芦雁的情状形态的充分掌握和构图章法的变化多姿。清流游泳、晴滩静集、凌风高举、月渚归飞、蓼汀鼓翼、沙屿鸣秋、深芦息羽、苇间修翎、孤雁哀鸣、双雁齐飞、群雁栖饮……无论何种雁态,都与数枝芦荻相组合。芦苇或满滩丛立,或倾侧风动,或横亚沙滩,或萧索倒欹,或雪压阴沉……使相对而言易于单调的画面变得无比丰富而生动。
《忆江南·苇间好》
边寿民
苇间好,明浦豁西窗。两岸荇芦侵阔水,半天紫绿挂斜阳。新月到回廊。
苇间好,最好是新睛。寺后菜畦春雨足,城头帆影夕阳明。人傍女墙行。
苇间好,初夏最关情。浅水半篙荷叶出,深芦一带水禽鸣。雨后杂蛙声。
苇间好,重九雨霏霏。古寺客穿红叶出,小舟人载菊花归。酒熟蟹螯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