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峰、陈宝国等主演的《山河月明》最新剧情:燕王朱棣为了查案,从北平连夜赶到中都,朱元璋下令重新启用刘基。
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剧情,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阳谋。
刘基和刘伯温是同一个人吗(刘基之死因)
而作为有上帝视角的我们,本来应该对谁是谁非看得一清二楚,却突然发现,在快节奏的剧情之下,很多事情的真相,我们并不能第一时间看明白。
比如,朱棣为什么突然就去了凤阳?
比如,刘基在回都城的途中,为什么突然就死亡?
如果说朱棣的反常还能从剧情中找到端倪的话,刘伯温的死就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了:他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自杀,原因是什么;要是他杀,凶手是谁?
二刷之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王劲松老师饰演的刘伯温,出场的次数并不算太多,但每一次出场,背后都隐藏的惊天动地的阴谋。
第一次出场,是太子去他的府上慰问,而慰问的原因是,太子极力推荐他担任中书左丞一职,朱元璋却在拿下李善长之后,直接把这个位置送给了胡惟庸。
这不是简单的人事调动,而是涉及到两大利益、举足轻重的安排。
——李善长是淮西勋贵的代表,刘伯温是浙东清流的代表。
两派一直不对付。
丞相一职落到了哪个团队手里,也就意味着哪个团队在最终获得了董事长,也就是皇帝的认可。
另一个团队面临的就是岌岌可危的命运。
刘伯温深知这个道理,可他并没有因此退却,造成他辞职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徐达带着征北大军凯旋,迎接他们的不是董事长的表彰,而是因为淮西贵族的某些人侵占民田的指责。
刘基突然想到,让胡惟庸当丞相的其他用意——董事长要对“淮西”动手了。
他趁机辞职告老了。
——实在不想被牵连啊!
再一次出场,就是死之前的这一次,他接到了董事长重新启用的调令,和两个来接他的内官。
如此兴师动众,本该荣光无限。他却并不开心,在驿站看见姚广孝的时候,眼里更多的是绝望。
果然,当天晚上,一杯茶之后,他就一命呜呼了。
很显然,他已经猜到了自己此行铁定到不了京城,说不定在哪一杯茶、拿一顿饭就会要了他的性命。
究竟是谁杀了他,又为什么杀他呢?
五个人的表情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气急败坏的朱元璋
听到刘伯温的死讯后,朱元璋气得砸桌子,嘴里还大声嚷嚷着:“朕的刘先生不明不白地死了”。
众所周知,刘基是朱元璋很重要的人,他死了,朱元璋自然是伤心的。
但如此激烈,多少有点表演的痕迹。
随后,他下令让徐达和李文忠的儿子调防回京,让自己的二儿媳妇和三儿媳妇带着孩子回来找皇后。
——目的昭然若揭!
二,不可置信的太子
朱元璋气急败坏的时候,太子就在身边,他表示不太相信胡惟庸他们会杀了刘基,因为那帮子人都很聪明。
在这多事之秋,死对头莫名其妙的死亡,他肯定有很大的嫌疑。
朱元璋则认为聪明人有时候也会做糊涂事。
——直接暗示淮西勋贵就是凶手。
三,震惊的胡惟庸
胡惟庸得知刘伯温的死讯很震惊,他的第一反应是猪队友背着他动了手,可是涂节却信誓旦旦地说,不是他们的人干的。
这个时候的胡惟庸已经不能用震惊来表示了,他猜到了刘基的死因,也意识到自己如果不做点什么,可能就是下一个被处死的人了。
四,吓傻的涂节
听明白胡惟庸的言外之意后,涂节直接吓得瘫倒在地。
想到他们即将面临的结局,他很恐惧。
五,看透一切的徐达
另一个看透的人是徐达,他和大女儿说朱元璋这是想让自己的四儿子成为孤臣,也就是说这件事之后,燕王就只能得到太子一个人的信任了。
毕竟大明朝的达官贵人、大臣已经被他得罪了遍。
也许在胡惟庸上位的时候,朱元璋就在盘算着现在这样一个局面。
他想要的是打掉“淮西勋贵”这颗毒瘤,以及燕王今后只能忠心于太子这个一石二鸟的结果。
如果顺手把“浙东”的主心骨也除掉,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四儿子的出色和抱负朱元璋看在眼里,大儿子的仁慈他也看在眼里;
“淮西”贵族的嚣张他更看在眼里。
如果在有生之年他不能亲手除掉抱团的淮西贵族们,不能遏制住越来越出色的燕王,太子登基后就会面临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于是,有了锦衣卫,有了指挥使朱棣。
而朱棣在抓探马军司的探子时,发现了更多他无法容忍的事情。
作为皇子,他肯定会一查到底。
燕王没有想到他即将面临的是如何凶险的局面,还以为只要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就一定无往而不利。
一时间,不仅是淮西贵族,京城百官和燕王也是剑拔弩张。
而朱元璋不但看透了现在的局势,更是掌握局势的那一方,他启用刘基,就是为了破局。
——要破燕王成为众矢之的这个局,刘基就必须得死。
因为,他死了,朱元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查凶手,就可以以生气为理由把徐达、李文忠等手握兵权的、大臣的儿子们调回京城,就可以让另外两个已经就藩的儿子把孩子老婆乖乖送到宫里。
这些基础打好之后,朱元璋就可以放心地对淮西贵族下手了。
涂节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会当场瘫痪在地,才会举报胡惟庸。
所以,刘基喝下的毒酒,是那两个接他的小太监下的,他们两个也在进京的路上喝下了同样的毒酒。
知道这件事的四个人死了三个,朱元璋亲自导演的这场戏就没人知道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