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肴之战(殽之战)

肴之战(殽之战)

肴之战(殽之战)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主将子玉,狂妄自大,坚持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主将子玉,狂妄自大,坚持要与晋国决战。晋军利用楚军左右两翼兵力薄弱的特点,采取了先击左右侧,再攻打中军的策略。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楚军陷入了重围之中,最后不得已落败而逃。晋国的战略抉择体现《孙子兵法》“伐谋、伐交、伐兵”思想,是“兵者,诡道也”的用兵方略的重要实践,开“兵者诡道也”之先河。晋国的成功有诸多因素,笔者着重论述以下几点。

处理组织内部的关系

肴之战(殽之战)

肴之战(殽之战)

晋国君臣和睦,能以德政,通心协力,晋军上下团结、同舟共济。因此,晋国制定恰当、正确的战略决策,同时晋军军纪严明,斗志昂扬。

反观楚军内部摩擦严重,国君与将士背德离心,互相掣肘。尤其是楚王与子玉的意见对立。尽管楚军的实力本占优势,但因为君臣不和、在内耗中却逐渐转为劣势。

出师有名,制造有利舆论环境

晋文公称霸中原对手是楚国,他的眼界和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能够很清醒地意识到中原大地“尊王攘夷”的基本生存法则,发兵救宋、晋楚交兵于城濮是一个契机。

晋文公他听取了已故老臣郤穀的建议,赢得到齐、秦两大国的支援,可谓如虎添翼。晋文公流亡之时,受恩于楚。晋文公和楚成王的约定“他日治兵中原,请避君三舍。”所以晋国不能主动进攻楚国。于是,在楚军子玉挥师攻打晋军时,晋军却退避三舍。楚军子玉更加骄傲自负。由此可见,晋国已在外交战场上略胜一筹。退避三舍实则为是晋文公的策略。一是诱敌深入,使楚军孤军深入晋国境内,到达预设战场城濮,使晋军处于战场有利地位。二是显示楚军的无道,三是通过楚军的骄傲自负,进一步激怒晋军,激发晋军士气,使上下一心,为战胜楚军打下基础。晋文公退避三舍的行为则向外界展示了一个知恩图报、信守承诺的形象,对楚军做出不“背惠食言”的姿态。在政治上争得主动———”君退过犯,曲在彼矣”,其战略赢得舆论同情。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在战役布局与安排上非常有谋略,是晋军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攻势,争取同盟,孤立敌人。如巧施“喜赂怒顽”之计,把齐、秦东西两大强国一起拉入共同对楚的联盟;“私许复曹卫”,竟使楚的同盟曹卫两国也“告绝于楚”。在晋国强大的外交攻势面前,楚国显得运筹无方,逐渐陷入众叛亲离的被动局面。城濮之战,是晋楚争霸的一次决战。晋文公从大战略上利用楚国攻打自己属国宋国而布局,在战略上联合了齐、秦两大强国,已使楚成王放弃了决战,但楚军统帅子玉不甘心,于是才出现了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这次决战,双方都没有倾全国之力,但决战的胜负奠定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赏罚分明是衡量成功领导者的标准

赏罚严密与否是衡量领导者的气度和眼界。晋文公奖赏以德为先。但是文公在胜楚赏功时,将建立赫赫战功的先轸排在了狐偃的后面,屈居第二。晋文公认为:“城濮之战,而狐偃力主‘必避楚,毋失信。’使得晋国赢得有利的舆论环境,

我们再来看晋文公的“罚”。此次出兵,晋文公接连斩杀手下三位将领。晋文公能够做到军令如山、纪律严明。以上是晋文公从内部方方面面巩固、加强自己的实力。

个人品质是其成霸业之关键因素

晋文公原名重耳,是晋国公子,流亡在外十九年,吃尽了人间的苦难,也尝尽了人世间的冷暖炎凉,然后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即位。我们熟读历史就会发现,往往是这种流亡在外的,经过人世间苦难的君主,都有雄才大略,因为他们懂得民间疾苦,懂得人心险恶,而且懂得虚心纳谏,比如齐恒公(公子小白),也是流亡的公子。又如嬴政,早年流亡于他国,备受欺凌,后来即位,成其帝业。晋文公重耳历经磨难最终复国为君,成就霸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往往是这些流亡的公子称霸称王,青史留名。

历史虽然已经消逝,但是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是永恒的,这场战争留给我们的思考一直延续到今天。历史的每一个瞬间,现在大抵都能找出它的影子。历史很遥远吗?其实不然,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对于其后历朝历代波诡云谲的史诗一样。我们需要思考历史,因为我们都将成为历史,我们都是历史的后人!

上一篇: 康熙第十子(康熙第十子胤俄)
下一篇: 韩非怎么死的(韩非咋死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