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代表人物)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代表人物)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代表人物)上个世纪40年代享誉津京曲坛,长期在演出中担任“攒底”,京韵大鼓界有“三小”并称的小彩舞(骆玉笙)、小岚云(钟俊峰),还有一位就是小映霞。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代表人物)小映霞本名张秀颖,生于1927年4月16日。她是天津南市群英戏院老板郝祥金的养女。郝是个大鼓迷,对小映霞视若亲女,在她十岁的时候,便请来名弦师王文川(刘宝全的老弦师)和北京名师胡宝均,教她学唱京韵大鼓,并延请资深刘派京韵大鼓

上个世纪40年代享誉津京曲坛,长期在演出中担任“攒底”,京韵大鼓界有“三小”并称的小彩舞(骆玉笙)、小岚云(钟俊峰),还有一位就是小映霞。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代表人物)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代表人物)

小映霞本名张秀颖,生于1927年4月16日。她是天津南市群英戏院老板郝祥金的养女。郝是个大鼓迷,对小映霞视若亲女,在她十岁的时候,便请来名弦师王文川(刘宝全的老弦师)和北京名师胡宝均,教她学唱京韵大鼓,并延请资深刘派京韵大鼓名票冯质彬传授身段动作,为今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一段时间,刘宝全的23段“京韵”,她学会了一多半。13岁便登台演出,而后又正式拜师于程树棠,学习刘派京韵,并得到白凤岩、白凤鸣教诲,对于刘派和少白派都有独到见解。

她嗓音不高而柔和甜润,横竖音刚柔相济,板槽磁实,吐字准确,不偷气不吃字。《大西厢》、《草船借箭》、《博望坡》,唱起来使人悦耳,无可挑剔。40年代初期,她还曾广为学习少白派京韵大鼓曲目,如《罗成叫关》、《击鼓骂曹》、《汜水关》等。功夫不负有心人,至40年代中期,她已经成为了在天津曲坛一颗闪耀的新星。

小映霞去茶园演出,往返乘坐一辆崭新的包月车,上下四盏电石灯在夜间闪烁跳跃,所经之处,路人无不侧足而立,啧啧赞叹。这在女艺人中是绝无仅有的。小映霞相貌端庄,衣履光鲜,装束大方而新颖,三天两日更换新样,更为引人注目。其养父对她看管十分严格,命包月车夫监视她的行动,除客人请吃饭,逛市场、收礼物一概不准。

新中国成立后,她参加了天津市曲艺工作团,艺术才华得以充分施展。20世纪50年代初,由她担纲主演的曲艺剧《新事新办》轰动津门,并且作为天津曲艺剧院的主演参加了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56年参加赴朝慰问演出团。后来参加甘肃省曲艺团并以甘肃曲艺代表的身份参加1958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曲艺汇演。

小映霞的演唱不论是表现金戈铁马的《闹江州》、《关黄对刀》、《汜水关》,还是描绘才子佳人的《大西厢》、《绿衣女》、《红梅阁》,她都能把众多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她的嗓音宽亮,吐字、归韵功力丰厚。她在唱段中设计的形体动作既简洁准确,又潇洒大方。她演唱的代表作《闹江州》、《草船借箭》、《坐楼杀惜》、《活捉三郎》、《汜水关》、《博望坡》、《绿衣女》及新编历史题材的《完璧归赵》、《李离伏法》等都极具特色。在舞台上,她真正做到了不乱看、不乱动,动必有戏的境界。她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则表现为创造了节奏化的身段表演模式。

2010年6月13日在“纪念鼓王刘宝全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京韵大鼓专场中,阔别舞台20余载的小映霞先生以83岁高龄,再次登台演唱,一曲《闹江州》轰动曲坛,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并成为先生的绝唱。

庚子以前,清政府明令,不准男女艺人同合演出,天津也没有自己的曲艺女艺人。直到1909年北京大鼓世家出身的更姑娘来天津演唱文武大鼓(又名文明大鼓、京卫大鼓,最后才定名为京韵大鼓),与小映霞同一时期的天津京韵大鼓女艺人,主要的有赵宝翠、张金环、桑红林、阎秋霞等。

赵宝翠,又名大宝翠,天津人。其父是装卸工人,喜爱皮簧、梆子、时调、大鼓,并能哼出三五句,于是便教宝翠学唱。民国初年,赵宝翠先后在侯家后义顺茶楼、鼓楼北元升茶园(原名金声园,天津四大名园之一)登台演出,应工是唱大鼓,还隔三差五地唱天津地方小调“靠山调”(后演变为天津时调)。因她人缘好,品格端正,极受听众欢迎.她可称得上是天津女流中唱大鼓、时调的先驱者。以后在介绍天津时调的时候,还会有更详尽的介绍。

张金环,天津人,是相声艺人张茂林之女。是继赵宝翠之后第二位登台唱曲的天津女大鼓艺人。张金环体胖气足,低音洪亮、宽厚,宗张筱轩唱法。张金环喷字很见功夫,园子最后排都听得清清楚楚,字字入耳。她所唱曲目主要有《华容道》、《草船借箭》、《灯下功夫》等。曾红极一时。她也经常在义顺茶楼和北元升茶园演唱,排在后场。

桑红林,1922年生于天津,是津西杨柳青人。其父为变古典戏法的艺人。自幼从王贞禄学大鼓,8岁开始登台演出,成名较早。她基本功扎实,敏而好学,长短唱腔,大小动作,听、看过即可记住,并能加以发挥,使原作更上一层楼。她体弱气薄,而惯用“气口”,长短曲目唱来悠扬婉转,毫不费力,出色地继承了刘派京韵大鼓艺术。演唱艺术精深,表演有独到之处,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来剖析角色的内心世界。她擅长用独特的艺术手段和细腻的唱表,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她能巧妙地运用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来描绘刻画人物和场景。她唱文段子《刺汤勤》、《大西厢》时抒发烈妇、少女的心情能淋漓尽致;唱武段子《战长沙》、《赵云截江》时刻画武将形态,表演尽善尽美。她为了提高技艺,曾有过一段“偷艺”的插曲。

她为了学刘宝全的“气口”,每天下场后便披上斗篷围住脸,戴个帽子,跑到法租界泰康商场四楼的小梨园里静听刘宝全的演唱。有一天,刘宝全上场照例说几句开场白后,望了一眼坐在小池子旯旮里的桑红林说:“我今天的段子不好唱,这里常来小贼,告诉你,偷下去!我的唱腔活用,高兴一腔,吃饱了一腔,晴天一腔,阴天一腔……何必偷呢,你到后台,跪在地上来问我,不就结了吗?”听众顺着刘的眼光望去,看见了桑红林,不约而同大笑不止,羞得桑面红耳赤跑了出去。

桑红林除了唱大鼓,还曾在天祥市场三楼的大观园反串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捉放曹》中的陈宫,《一匹布》中的小生,《打面缸》中的丑角。她多才多艺,无一不精,令人叹止。

解放后,她正式加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整理演唱了许多传统段子。新编历史题材的段子有:《猎虎记》、《时迁盗甲》、《鸳鸯剑》等,歌唱新时期英雄人物的节目有:《刘胡兰》、《黄继光》、《海上渔歌》、《邱少云》、《刘文学》。1958年成立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桑红林被委任为专职教师,先后教过70多名学员,被誉为“曲艺教头”。

这时的桑红林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更加深入学习艺术理论,不断总结,勤于观摩,她所思所想所说离不开曲艺艺术,她在上课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她为了能让学员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母亲需要多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而当时曲艺方面的专著很少,她就借鉴很多其他剧种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同时也凭着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她非常关心学生的艺术成长,很早上班带着他们练嗓子,不局限于曲种教大家练习基本功,反复示范。

她的得意弟子赵桐光被陈云同志誉为“小刘宝全”,杨凤杰也很好地继承其艺术风格。她从无门户之见,经其开蒙的刘春爱(1960年入队)和赵学义(1958年入队)分别成为骆派与白派的优秀继承人,可以说桑红林为刘白骆三个门派的京韵大鼓的传承都注了很大心血。1992年举办了纪念桑红林七十寿辰和舞台生涯62周年的纪念演出,其弟子和学生们表演了精彩节目,引起强烈反响,为桑红林的艺术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1993年桑红林病逝,享年70岁。

这些介绍的女艺人,都是天津土生土长的大鼓艺人。如果说在天津以唱大鼓而出名的女艺人,那还大有人在,象更姑娘、富贵卿、汪金兰、林红玉、小彩舞、小岚云等等,她们在天津老一辈的听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上一篇: 魏犨公(魏犨 貊)
下一篇: 燕池悟(燕池悟是什么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