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下午,3岁的溥仪从醇亲王府被抬入了宫中。溥仪一入宫,就被带去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事先准备了一串糖葫芦,让太监拿给溥仪吃。没想到,溥仪根本不买账,随手将糖葫芦扔在地上,放声大哭,“我要嬷嬷,我要嬷嬷。”
爱新觉罗载沣简介(摄政王载沣简介)
嬷嬷是满语中的乳母或奶妈的意思,溥仪喊的嬷嬷是乳母王焦氏,溥仪和她的关系非常亲密。溥仪的哭泣让慈禧太后颇为厌烦,“这个孩子真的让人厌烦,快带他去外面玩耍吧。”
据说这是溥仪一生中唯一一次和慈禧太后见面。慈禧太后为何选择溥仪来继承光绪的皇位,3岁的溥仪肯定入不了她的法眼,一定是慈禧太后看重溥仪背后的人,这个人就是载沣。
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慈禧太后能成为晚清实际统治者,识人能力堪称超一流。那么,慈禧太后究竟看到载沣的哪一点呢?七个字,“性格软弱,好驾驭。”慈禧太后临死时,把清廷大权将给隆裕和载沣,在她心中希望隆裕能继续“垂帘听政”。
载沣的弟弟载涛对慈禧太后选择载沣作为摄政王,进行了一番分析,“慈禧太掌权半个多世纪,见过无数人才,难得她不知道载沣不堪大任?之所以选择载沣,是因为慈禧太后发现皇族近支中,只有载沣容易驾驭。”
载涛的分析很有道理,当慈禧太后重病不起时,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安排。立幼主,依旧是慈禧太后的首要选择,加上隆裕是自己的心腹,这样就避免旧案被翻。结果证明,慈禧太后的眼光确实毒辣,她深知载沣的性格缺点。
撇开载沣的性格软弱,载沣算得上是一位与时俱进的人,他早年出访欧洲,最先使用汽车、电话,甚至还是紫禁城里第一个穿西装的王公。不仅如此,载沣还主持过有关宪政的大讨论,他本人倾向于立宪救国,而且他是光绪的胞弟,这让他受到立宪派的支持。
对于载沣本人来说,自己担任摄政王三年时间,最大的失误可能没有除掉袁世凯。袁世凯也深知自己的凶险,他精心安排,以退为进,回到老家静待时局变化,最终反败为胜。慈禧太后病死后,大清需要有能力、有经验的决策人时,结果最不适合作为最高决策者载沣却被推到最前台。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