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介子推(介子推以忠孝文明为纪念他而得名的地方是哪里)

介子推(介子推以忠孝文明为纪念他而得名的地方是哪里)

介子推(介子推以忠孝文明为纪念他而得名的地方是哪里)忠与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探索和梳理忠与孝的起源与辩证关系,可以加深我们对忠孝文化的认识,更好地研究和传承介子推忠孝文化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介子推(介子推

忠与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探索和梳理忠与孝的起源与辩证关系,可以加深我们对忠孝文化的认识,更好地研究和传承介子推忠孝文化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介子推(介子推以忠孝文明为纪念他而得名的地方是哪里)

介子推(介子推以忠孝文明为纪念他而得名的地方是哪里)

孝的起源早于忠

孝,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其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互助需要和情感动因。它的产生就像自然界存在的乌鸦反哺和羔羊跪乳那样,在人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的意识之前,在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文字之前,人的孝行就存在了。

随着文字的出现,“孝”字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墟甲骨卜辞中。“孝”字作为人名,又在商代金文中出现。这里出现的孝字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孝是否有关,不得而知,但它在当时的生活实践中一定有它的具体含义,且与今天的孝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孝行仅属于个人行为,还没成为调节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

到了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初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孝行,被强化成为有很强约束力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孝道。

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尽管随着子弟的繁衍立家,诸侯的同姓大夫逐渐增多,这些世代为官的同姓世族都与周天子同时有着宗亲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孝父和事君是一致的。

殷与西周的历史文献和典籍中讲到孝的地方很多,但都没有用“忠”字来表示君臣关系的。这表明忠君这个概念在当时还没有产生。

忠是孝的延伸发展

到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断,为了权利,弑父杀兄的事情时有发生,周天子无力制止,各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日渐疏远,并开始举贤任贤,招纳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做官,宗族制度衰落,封建经济关系逐渐成长,君臣关系从宗亲关系中逐渐脱离了出来。

《诗经·大雅·泂酌》中说的“岂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西汉大夫鲍宣在给哀帝上书时说的“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还有古代皇帝都把老百姓称为子民,都包含着君主是人民的父母这一思想。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使“孝”与“忠”有了内在的一致性。

《孝经》载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是说父子关系是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孝是上自天子、下到庶民百姓都应当恪守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在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中,《孝经》是最早把孝亲与忠君高度统一的,认为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和发展,忠是大孝。这就从根本上奠定了以孝为忠的理论基础。

介子推就是这一时期信奉“家国一体”,把“忠君与爱国合为一体”的典型人物。

介子推“卖身葬父”、“随君出亡19年”、有事与母商议、“功不言禄”、“负其母奔绵山”,一心孝敬老母的历史事实与元代郭居敬辑录的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相比毫不逊色,堪称孝的楷模。

介子推把重耳作为明君而事,把振兴晋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到了重耳身上,因而才有尽心尽责、忠心耿耿追随重耳一十九年,在重耳生命危险的紧要关头,不顾自身安危,主动割股奉君的壮举发生。

《韩诗外传·卷二·第廿三》记载介子推几次拒不受禄的精彩对话——文公曰:“吾为子田,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竭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返国者,子也。吾将承子之名。”子推曰:“吾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则不敢当其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也无索于天下矣。”

介子推关于人子要尽孝、臣子要尽忠,不图名、不求利的言论,与其终隐于绵山被焚的结局,让世人感叹!难怪《庄子·盗跖》赞曰:“介子推至忠也!”

介子推在中华文明史上,之所以能为历代皇帝旌表、名人歌咏、百姓尊奉,同时成为被以山(介山)、以村(裴介村、旌介村)、以县(介休县)、以节(寒食节)、以庙(全国各地有介庙上百座)纪念和祭祀的华夏忠孝第一人,完全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顺应了时代潮流。他帮助晋文公重耳渡过难关,重返晋国。晋文公实行“通商宽农”的改革,发展生产、优抚百姓、建立三军,使晋国国力强盛,国内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晋国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忠与孝的辩证关系

忠与孝相辅相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

渊源相同忠孝同属伦理道德范畴。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发展。《礼记·祭统》关于“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适用对象与维护的权威不同孝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规范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伦理道德关系,其范围明确、关系稳定。在古代,孝维护的是父权。于今,孝维护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兄弟姐妹互爱互助、培养教育子孙等都是尽孝道的基本责任。

孝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家庭责任意识的源头。忠是由孝延伸发展而成的规范君臣关系的,以义合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关系。

在古代,忠维护的是君(皇)权,要求臣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君,忠诚无私,尽力做好本职一类的事。而今,忠的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忠的对象由一元变为多元。忠的对象除了国家、人民,还有家人、朋友、组织、职位和事业等。

价值观导向一致孝是对先祖、父母的爱、养(包括送终)、敬(包括缅怀)、畏、顺,通过对家庭、对国家作贡献实现个人价值。

忠是指为人正直、诚信,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以“忠”的理念和心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通过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作贡献,实现个人价值。

显然,孝和忠在价值观导向上是一致的。勇于担当、尽职尽责、主动奉献的精神,就是忠孝文化的精髓。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家庭需孝悌,国家需忠诚。人人都以忠、孝立身,勇于担当、尽职尽责、主动奉献,积极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国家作贡献,就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王桃令)

上一篇: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下一篇: 李方膺(李方膺的膺怎么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