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了解“倒严”的前因后果和详细过程,才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嘉靖皇帝“杀子留父”的“矛盾”。
唐鹤徵在《皇明辅世编》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陪嘉靖皇帝玄修的道士蓝道行在为嘉靖皇帝扶乩时,假借神仙之口与嘉靖的对话,也就是“神谕”,无论是“鸾词”(扶乩者写出的词句)还是嘉靖帝的对话,都明确指出他心知肚明严嵩父子是“奸臣”。
在此事之后,就发生了内阁次辅徐阶指示御史邹应龙弹劾严嵩父子。
严嵩父子俩是被谁扳倒的(严嵩简介)
邹应龙的这篇《贪横荫臣欺君蠹国疏》没有去翻之前的旧案,而是指斥严世蕃父子卖官鬻爵,每遇岁时及父子生日,中外各官俱有馈赠,还成为定例。此时时值天下水旱频仍,严嵩父子贪婪无耻引发地方效仿,百姓困苦不堪。
最后,他提出的政治目标是:
也就是说,他的攻击重点一直是严世蕃,要砍他的头,而严嵩则是溺爱恶子,播弄利权,植党蔽贤,黩货败法,也就是“经济犯罪”和“组织错误”,只是应该赶紧退休。
换句话说,“倒严”的第一炮,本身就是“收着”的,并没有要一次性搞死严嵩父子,更不涉及对之前20多年严嵩主政时政治路线的清算和平反。
也正因为这种有限打击,嘉靖帝下达圣旨,谴责严嵩“纵爱悖逆丑子,全不管教,言是听,计是行”,勒令致仕(退休),严世蕃及其亲信罗龙文等人,流放边远地区。
也就是说,嘉靖本身重点惩治的只是严世蕃、罗龙文等人,而对严嵩则是以教子不严为名,勒令退休。
在严嵩下台后,嘉靖帝并不希望打击严嵩父子,而是对徐阶下手谕:
翻译一下就是,严嵩退休了,他儿子也伏法了,你们不要穷追猛打了,再提这个事儿,我就连邹应龙这个挑头的人一起杀头。
在这之后,嘉靖更是每每想起严嵩的好处,比如王世贞《大学士徐阶传》中记载:
也就是说,严嵩多年陪着他一起修玄,感情很深厚,所以和身边的人闷闷不乐的说,没有严嵩,谁陪我呢?
也就是说,严嵩虽去,圣眷仍在。在此背景下,朝廷中的严党和严世蕃并不安分,严世蕃甚至在流放广东雷州的路上就半路折回了江西分宜老家,他的党羽罗龙文也一样。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图谋复起。
而朝廷中曾经“反严”的人士则坚决不允许这个结果,严嵩老家的父母官袁州知府密告巡江御史林润,严世蕃在老家“聚众练兵谋反”。
林润本就“反严”,得报后上奏朝廷:
其实就是说严家此时虽然没有“扯旗”,但是已经有了“聚众”的举动,距离“造反”,只剩下五十米,而“舆论”说,他要造反了。
嘉靖帝闻报,立刻命令逮捕严世蕃、罗龙文到京拿问。
归根结底在于,严世蕃的这种举动完全破坏了自己与徐党达成的政治默契,你连法都不“伏”,不是在挑战皇权吗?
所以,自此之后,实际上只有对严世蕃定罪问题的争论和争斗,严世蕃希望三法司给自己定罪的时候,把之前的旧账全部翻出来,以迫害忠良沈炼、杨继盛的罪名,要他的命。
而徐阶老奸巨猾,最终草拟的定案文书,基调却改成了严世蕃与罗龙文在被判流放后,逃离流放地,通倭通虏,聚众谋反。
嘉靖皇帝在接到奏报之后,并未提出异议,只是要求三法司确定案情事实,而徐阶又和三法司长官串通好了,根本没有核实,径直回奏:
证据确凿,赶紧杀了,而嘉靖帝也不负众望,下旨斩首。
严世蕃死后,就是查抄严府,将已经退休的严嵩黜革为民,孙辈充军,严嵩此时只能寄食于墓舍,一年之后死去。
所以,为什么杀严世蕃而留严嵩,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杀严世蕃是朝臣之意,嘉靖皇帝未必不知通倭、谋反为假,但是朝议汹汹,自己可以有这么个台阶下,总比与群臣对抗,重提为沈炼、杨继盛平反更加顺当。
最重要的是,嘉靖帝老了,和群臣斗不动了,否则也不会有禅让皇位给儿子,自己专心修道的说法,或者说试探。
而在此条件下,并不牵涉谋反的严嵩,已经80多岁,完全不具备现实和未来的政治威胁,生死都是个“添头”,最重要的是正值壮年的严世蕃,如果活着,就会是徐阶等人的隐患,所以必然杀之而后快。
发表评论